馬林科夫即使識破赫魯曉夫的奪權企圖,也無可奈何,結局還是一樣的。而且若馬林科夫執掌冷戰時期的蘇聯,將會加速蘇聯的解體。
由於斯大林辭世前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遺囑,也沒有指定其接班人,讓蘇聯一時間群龍無首。由蘇聯政治局改組而成的30多人的主席團中,沒有一個人敢登高一呼說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而根據此前蘇聯官方媒體報道其領導人的排序中,第一個是斯大林,第二個是輩分高的莫洛托夫,第三個是馬林科夫,第四個是伏羅希洛夫。而在斯大林逝世前一年的蘇共十九大上,以往大會的報告都由斯大林來總結致詞,然而這一次卻交給了馬林科夫。種種蛛絲馬跡讓外界合理猜測斯大林屬意讓馬林科夫成為他的接班人。
在斯大林彌留之際,蘇聯高層討論後決定馬林科夫擔任職權相當於內閣總理的部長會議主席,並且把蘇聯內務部(克格勃前身)和國家安全部合併,由貝利亞領導。而且蘇聯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人數減少為10人,前2名的依次排序是馬林科夫,貝利亞,而赫魯曉夫則只是排到了第五名。如果照這個排序決定蘇聯新任第一把手,怎麼輪也輪不到赫魯曉夫。
但是由於貝利亞掌握著蘇聯內務部一支擁有幾個師內務部隊,和數十萬安全部的保衛工作者,緊握槍桿子的貝利亞,實質才是蘇聯此時擁有實權的領導人。蘇聯其他高層忌憚他搶班奪權,於是才將斯大林的心腹馬林科夫推到前臺,而由於他硬核實力較弱,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蘇聯領導人。也就是說,即使馬林科夫不與赫魯曉夫合作,他一個人也無法掌握此時蘇聯的局面。
而此時毫不起眼的赫魯曉夫只是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基本處於二線。他的任務和其在二戰時的蘇軍政委一樣,是做好思想團結的工作。然而赫魯曉夫充分利用這個與各方溝通的便利,抓住人們對貝利亞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聯合馬林科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團結了莫洛托夫等元老,在1953年6月一舉剷除了貝利亞。三個月後的1953年9月,赫魯曉夫憑此功勞,當選蘇共第一書記,一舉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者。
而馬林科夫從1953年3月5日至3月14日一共只當了9天的蘇共第一書記,而且有意讓蘇聯形成集體領導的馬林科夫就將蘇共第一書記的職務讓給了赫魯曉夫。這可以看出馬林科夫無意爭奪大位,而且赫魯曉夫當時確實是能團結蘇聯高層共識的唯一人選。
直到赫魯曉夫在作批判斯大林的祕密報告後,馬林科夫才與其鬧翻。馬林科夫在1957年6月18日的蘇共主席團會議上,提議撤換赫魯曉夫第一書記的職務,並且以7比4多數通過這一提議。不過赫魯曉夫不服從該決議,決定召開蘇共中央全會改變其劣勢。此時蘇聯的國防部長朱可夫站在了他的一邊,動用軍機將分散在蘇聯各地的委員代表齊聚莫斯科,讓赫魯曉夫扳回一城,馬林科夫在此次會議後被解除一切職務,被調任至哈薩克共和國任烏斯卡麥諾戈爾斯克水電站擔任站長,直到退休後才回到莫斯科養老。
馬林科夫之所以敗下陣來,是由於蘇共中央委員會組成的絕大部分中,已經沒有堅決捍衛斯大林的“老近衛軍”了。而這是由於斯大林晚年生性多疑,通過蘇共十九大將與自己同輩的“老近衛軍”全部趕出了蘇聯新的領導核心圈,這就造成了在此基礎上馬林科夫的孤立無援,無法與赫魯曉夫相抗衡,即使他早識別赫魯曉夫的企圖心也於事無補。
馬林科夫在任時的主張是不合時宜的,只會讓蘇聯提前在美蘇爭霸中敗下陣來。首當其衝的是其在位期間,提出要停止繼續製造核武器,與美國交好。這也讓其失去了蘇聯強硬派的支援,特別是蘇軍將領對其相當失望。在冷戰時期放棄核武器的製造,就相當於主動繳械投降,從蘇聯解體後相繼放棄核武器的烏克蘭和哈薩克的遭遇來看,蘇聯若放棄核武器,遲早國際地位會被邊緣化,能戰才能止戰這個道理亙古不變。而在劍拔弩張的冷戰氣氛下,蘇聯若與西方陣營主動示好,只會讓其蹬鼻子上臉,喪失戰略主導權。而且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並不帶俄羅斯玩,這就表面了這是毫無意義的熱臉貼冷屁股。
但是馬林科夫在任時期的改革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試圖改變蘇聯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的詬病,在其任內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的物價有所下降,將資金投入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不過這卻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牴觸,改革並沒能繼續推行下去。
從蘇聯的基本國情出發,其高度集權的公有制分配體系,並不適合輕工業發展的土壤,因為資源都是根據計劃分配,大大壓抑了輕工業發展的上限天花板,而且輕重工業在爭奪資源分配時都會出現惡性競爭的局面。而蘇聯當時對市場經濟一竅不通,甚至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由於對市場經濟瞭解不透徹,搞出了“休克療法”導致其經濟遭遇了危機,而且俄羅斯搞了這麼多年的市場經濟也沒整出啥效果,可見其確實沒有經商的氛圍和文化,馬林科夫的改革遭遇到瓶頸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從蘇聯的長遠發展來看,輕工業的發展雖然會讓物價一時降低,但是其並不能在拉動GDP成長上帶來巨大貢獻。賣再多的服裝玩具也不及賣一輛飛機坦克的利潤高,這也是為何發達國家出於工業效率和成本都把低端製造業外包給勞動密集型國家,而自己只做高階製造業。蘇聯地廣人稀,搞輕工業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重工業的產業升級才能支撐其龐大的國家崛起,其產業鏈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滿足蘇聯不斷增長的就業需求。即使是俄羅斯如今的輕工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人口和市場規模製約了輕工業發展的土壤,馬林科夫也擺脫不了現實條件的制約,而且發展輕工業會將重工業的資源被攤薄,不利於蘇聯的國防實力的提高和國土安全,最後兩頭不到岸。
馬林科夫相對溫和的執政風格,限制了其在弱肉強食的冷戰時代的政治生涯,可能他在一個相對局勢緩和的年代會是不錯的掌舵者。但是他在講究拳頭的時代過於“軟弱”,最後只會將蘇聯帶入深淵,他只會是下一個戈爾巴喬夫或者葉利欽。
馬林科夫即使識破赫魯曉夫的奪權企圖,也無可奈何,結局還是一樣的。而且若馬林科夫執掌冷戰時期的蘇聯,將會加速蘇聯的解體。
由於斯大林辭世前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遺囑,也沒有指定其接班人,讓蘇聯一時間群龍無首。由蘇聯政治局改組而成的30多人的主席團中,沒有一個人敢登高一呼說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而根據此前蘇聯官方媒體報道其領導人的排序中,第一個是斯大林,第二個是輩分高的莫洛托夫,第三個是馬林科夫,第四個是伏羅希洛夫。而在斯大林逝世前一年的蘇共十九大上,以往大會的報告都由斯大林來總結致詞,然而這一次卻交給了馬林科夫。種種蛛絲馬跡讓外界合理猜測斯大林屬意讓馬林科夫成為他的接班人。
在斯大林彌留之際,蘇聯高層討論後決定馬林科夫擔任職權相當於內閣總理的部長會議主席,並且把蘇聯內務部(克格勃前身)和國家安全部合併,由貝利亞領導。而且蘇聯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人數減少為10人,前2名的依次排序是馬林科夫,貝利亞,而赫魯曉夫則只是排到了第五名。如果照這個排序決定蘇聯新任第一把手,怎麼輪也輪不到赫魯曉夫。
但是由於貝利亞掌握著蘇聯內務部一支擁有幾個師內務部隊,和數十萬安全部的保衛工作者,緊握槍桿子的貝利亞,實質才是蘇聯此時擁有實權的領導人。蘇聯其他高層忌憚他搶班奪權,於是才將斯大林的心腹馬林科夫推到前臺,而由於他硬核實力較弱,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蘇聯領導人。也就是說,即使馬林科夫不與赫魯曉夫合作,他一個人也無法掌握此時蘇聯的局面。
而此時毫不起眼的赫魯曉夫只是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基本處於二線。他的任務和其在二戰時的蘇軍政委一樣,是做好思想團結的工作。然而赫魯曉夫充分利用這個與各方溝通的便利,抓住人們對貝利亞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聯合馬林科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團結了莫洛托夫等元老,在1953年6月一舉剷除了貝利亞。三個月後的1953年9月,赫魯曉夫憑此功勞,當選蘇共第一書記,一舉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者。
而馬林科夫從1953年3月5日至3月14日一共只當了9天的蘇共第一書記,而且有意讓蘇聯形成集體領導的馬林科夫就將蘇共第一書記的職務讓給了赫魯曉夫。這可以看出馬林科夫無意爭奪大位,而且赫魯曉夫當時確實是能團結蘇聯高層共識的唯一人選。
直到赫魯曉夫在作批判斯大林的祕密報告後,馬林科夫才與其鬧翻。馬林科夫在1957年6月18日的蘇共主席團會議上,提議撤換赫魯曉夫第一書記的職務,並且以7比4多數通過這一提議。不過赫魯曉夫不服從該決議,決定召開蘇共中央全會改變其劣勢。此時蘇聯的國防部長朱可夫站在了他的一邊,動用軍機將分散在蘇聯各地的委員代表齊聚莫斯科,讓赫魯曉夫扳回一城,馬林科夫在此次會議後被解除一切職務,被調任至哈薩克共和國任烏斯卡麥諾戈爾斯克水電站擔任站長,直到退休後才回到莫斯科養老。
馬林科夫之所以敗下陣來,是由於蘇共中央委員會組成的絕大部分中,已經沒有堅決捍衛斯大林的“老近衛軍”了。而這是由於斯大林晚年生性多疑,通過蘇共十九大將與自己同輩的“老近衛軍”全部趕出了蘇聯新的領導核心圈,這就造成了在此基礎上馬林科夫的孤立無援,無法與赫魯曉夫相抗衡,即使他早識別赫魯曉夫的企圖心也於事無補。
馬林科夫在任時的主張是不合時宜的,只會讓蘇聯提前在美蘇爭霸中敗下陣來。首當其衝的是其在位期間,提出要停止繼續製造核武器,與美國交好。這也讓其失去了蘇聯強硬派的支援,特別是蘇軍將領對其相當失望。在冷戰時期放棄核武器的製造,就相當於主動繳械投降,從蘇聯解體後相繼放棄核武器的烏克蘭和哈薩克的遭遇來看,蘇聯若放棄核武器,遲早國際地位會被邊緣化,能戰才能止戰這個道理亙古不變。而在劍拔弩張的冷戰氣氛下,蘇聯若與西方陣營主動示好,只會讓其蹬鼻子上臉,喪失戰略主導權。而且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並不帶俄羅斯玩,這就表面了這是毫無意義的熱臉貼冷屁股。
但是馬林科夫在任時期的改革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試圖改變蘇聯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的詬病,在其任內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的物價有所下降,將資金投入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不過這卻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牴觸,改革並沒能繼續推行下去。
從蘇聯的基本國情出發,其高度集權的公有制分配體系,並不適合輕工業發展的土壤,因為資源都是根據計劃分配,大大壓抑了輕工業發展的上限天花板,而且輕重工業在爭奪資源分配時都會出現惡性競爭的局面。而蘇聯當時對市場經濟一竅不通,甚至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由於對市場經濟瞭解不透徹,搞出了“休克療法”導致其經濟遭遇了危機,而且俄羅斯搞了這麼多年的市場經濟也沒整出啥效果,可見其確實沒有經商的氛圍和文化,馬林科夫的改革遭遇到瓶頸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從蘇聯的長遠發展來看,輕工業的發展雖然會讓物價一時降低,但是其並不能在拉動GDP成長上帶來巨大貢獻。賣再多的服裝玩具也不及賣一輛飛機坦克的利潤高,這也是為何發達國家出於工業效率和成本都把低端製造業外包給勞動密集型國家,而自己只做高階製造業。蘇聯地廣人稀,搞輕工業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重工業的產業升級才能支撐其龐大的國家崛起,其產業鏈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滿足蘇聯不斷增長的就業需求。即使是俄羅斯如今的輕工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人口和市場規模製約了輕工業發展的土壤,馬林科夫也擺脫不了現實條件的制約,而且發展輕工業會將重工業的資源被攤薄,不利於蘇聯的國防實力的提高和國土安全,最後兩頭不到岸。
馬林科夫相對溫和的執政風格,限制了其在弱肉強食的冷戰時代的政治生涯,可能他在一個相對局勢緩和的年代會是不錯的掌舵者。但是他在講究拳頭的時代過於“軟弱”,最後只會將蘇聯帶入深淵,他只會是下一個戈爾巴喬夫或者葉利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