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44270118259

    教育孩子,尤其是不聽話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我們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小孩做朋友。一起玩遊戲,旅遊、勞動可以增進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信任度。親密感和信任度上去了我們可以訓練孩子好的習慣。在這方面可以採取一些正強化的措施。所謂正強化,就是指個體在做出某種反應之後,給予一個愉快的刺激(給予獎勵)從而提高類似行為出現的機率。

  • 2 # 彭小松的小日子vlog

    瞭解需求最重要

    比如說,有的事情家長干預後孩子依然不改,這大都是因為孩子和家長的預期出現了分歧。

    舉一個例子:上網。家長普遍反對孩子上網,因為過度上網不僅會影響孩子正常的作息時間、學習成績,還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但是家長不能武斷粗暴地進行制止。因為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針對心理營養來說,有對安全感、成就感、交友和生活常識的需求,一般孩子大都透過學校或家庭獲得這些營養,但是當學校和家庭不能夠滿足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轉向外界,而網路恰好能提供這些養份。

    家長在分析孩子什麼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後,主動理解孩子的行為,有的放矢的進行干預,效果就會好很多。

    要講技巧

    家長進行干預時要有技巧。

    首先,家長要理解孩子,嘗試把自己的心理年齡降低到和孩子同歲,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和心情,這樣才能夠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

    其次,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平等交流的氛圍,繞開具體事件,更多地關注孩子精神層面,這樣會降低孩子排斥和逆反的心理和行為。

    然後,將孩子的需求從不良方式獲得的行為引導到健康積極的方面,引起孩子的興趣和關注。

    從態度方式上來說,家長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如果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那麼你說了等於白說,因為孩子只會感受到你的情緒,不會在乎你說的是什麼。

    第二,負性情緒是會傳染的,你若希望孩子平靜些,就要自己先平靜下來。

    第三,不要期望一次溝通就能換回孩子的信任,良好的對話是需要時間來建立的,中間出現反覆也是很正常的。

    不能缺位的時刻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當孩子期待引起家長的注意的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參與,給與鼓勵與肯定,就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他們會覺得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喪失了,就會中斷有意義的行為。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該使用鼓勵、肯定、精神關注等積極的正強化手段,任何貶低否定諷刺的語言和粗暴行為都有可能給孩子心理成長造成傷害,也不利於和孩子構建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圍。

    家長如果和孩子構建了親密平等信任的關係,那麼對孩子的引導就會簡單容易很多。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喜好,不要將家長的喜好強加給孩子,那樣即便是孩子聽話去學習去嘗試,也不會感受到快樂,更談不上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也有噴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