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定灬363

    體圓孔方的“半兩”錢是秦圜錢的典型形式。戰國秦“半兩”錢大且重,一般直徑在3釐米以上,重量約在5.4至7.4克左右,有些重10克以上。半兩錢的形制、重量都比較適中,使用方便,比其它錢幣更適宜流通的需要,因而鑄行不久便獲得迅速發展。齊、趙、燕在戰國晚期也都開始使用圜錢。在此基礎上,秦始皇最終以秦“半兩”圜錢逐漸統一各國貨幣。

    秦半兩採用方孔圓錢形式後,中國的貨幣形態就固定下來了。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因此方孔圓錢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 2 # 孫四爺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半兩錢 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后二年(前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秦並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之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志下》 )。 作為秦始皇帝統一政策中的一節,秦半兩錢的發行多有論述。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的考古文物資料的不斷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從各地區出土的半兩錢看,其重量有著明顯的差異。“半兩”二字的文體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難判定是統一後的貨幣。

    同時,1976年發現的《睡虎地秦簡》中,可以瞭解到戰國時秦的貨幣制度的情況,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載了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出土的有關田律記錄的木簡以及半兩錢的出土情況。這一發掘成果,至少如實地報告了戰國時的秦國已經發行半兩錢的情況。

    以上事例說明,關於半兩錢,並非秦始皇帝統一貨幣之後的半兩錢,而一定是戰國時在秦國流通中出現的半兩錢。那麼,秦前後共發過兩次貨幣。 《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惠文王二年,天子賀。行錢。”

    “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由此得知,前336年與前210年,秦發行了貨幣。

    半兩錢與這些記載究竟有何關係?半兩錢是漢武帝發行五銖錢之 前,長時期內連續發行的重量有相當變化的一種貨幣。半兩錢的形狀為圓形方孔。錢面上重量的記載對後代貨幣產生了很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緊身褲老掉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