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縣名之來歷
淳安
新都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使賀齊討黟、歙”,“以六縣為新都郡”。
始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歙縣東之葉鄉置始新縣,為淳安建縣之始。同年並置新都郡治於此。
新安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義。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始新縣為新安縣。
睦州 隋仁壽三年(603)於故新安郡置睦州,轄新安、遂安、桐廬三縣。《元和郡縣誌》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治所先在新安縣,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移建德縣。
雉山 隋大業三年(607),改新安縣為雉山縣。淳熙《嚴州圖經》引《新安記》雲:郡西南里餘,“有山如鳳立雉蹲,因以為名。”
還淳 唐開元二十年(732)改新安縣為還淳縣。唐永徽四年(653),曾發生陳碩真農民起義,被視為不淳,故改縣名為還淳,以示恢復淳樸敦厚的民風。
青溪 一作清溪。唐永貞元年(805)避憲宗李純諱,改還淳縣為青溪縣。錢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縣名本此。
淳化 北宋宣和三年(1121),鎮壓方臘起義後,改青溪縣為淳化縣,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義。
淳安 南宋紹興元年(1131),改淳化縣為淳安縣。《郡縣釋名·浙江上》:“淳者還淳、淳化之舊,安者新安之舊也。”寓期望淳地安寧之義。
新定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遣賀齊平山越,析歙縣南武強鄉置新定縣。以其地新平定,故名。唐天寶至德年間(742—758)曾改睦州為新定郡,即以轄縣新定為名。
遂安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定縣為遂安縣。《郡縣釋名·浙江上》:遂安,“亦新安之意也。”隋大業初曾改睦州為遂安郡,即以轄縣遂安為名。
淳安縣名之來歷
淳安
新都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使賀齊討黟、歙”,“以六縣為新都郡”。
始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歙縣東之葉鄉置始新縣,為淳安建縣之始。同年並置新都郡治於此。
新安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義。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始新縣為新安縣。
睦州 隋仁壽三年(603)於故新安郡置睦州,轄新安、遂安、桐廬三縣。《元和郡縣誌》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治所先在新安縣,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移建德縣。
雉山 隋大業三年(607),改新安縣為雉山縣。淳熙《嚴州圖經》引《新安記》雲:郡西南里餘,“有山如鳳立雉蹲,因以為名。”
還淳 唐開元二十年(732)改新安縣為還淳縣。唐永徽四年(653),曾發生陳碩真農民起義,被視為不淳,故改縣名為還淳,以示恢復淳樸敦厚的民風。
青溪 一作清溪。唐永貞元年(805)避憲宗李純諱,改還淳縣為青溪縣。錢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縣名本此。
淳化 北宋宣和三年(1121),鎮壓方臘起義後,改青溪縣為淳化縣,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義。
淳安 南宋紹興元年(1131),改淳化縣為淳安縣。《郡縣釋名·浙江上》:“淳者還淳、淳化之舊,安者新安之舊也。”寓期望淳地安寧之義。
新定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遣賀齊平山越,析歙縣南武強鄉置新定縣。以其地新平定,故名。唐天寶至德年間(742—758)曾改睦州為新定郡,即以轄縣新定為名。
遂安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定縣為遂安縣。《郡縣釋名·浙江上》:遂安,“亦新安之意也。”隋大業初曾改睦州為遂安郡,即以轄縣遂安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