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半秋色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並稱為“五子良將”,是曹操最為倚重的猛將,他們為曹操爭奪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他們五位是怎麼死的?戰死?病死?還是壽終正寢的呢?

    他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以八百壯士擊潰了孫權的十萬大軍,孫權嚇得沒頭蒼蠅似的,四處逃竄,此戰,孫權淪為了笑柄,後人送樂一個形象的綽號“孫十萬”,而張遼一戰成名,人稱“張八百”。

    演義中,張遼是與東吳作戰時,被丁奉射中了腰部,傷重不治而亡的,這與正史區別很大,在正史上,張遼並沒有受傷,而是生了重病,醫治無效死亡的!

    說起來,樂進是個老幹部,他的資格比張遼還要老,曹操剛剛起兵,他就報名加入了,算是曹操的嫡系。

    演義中,樂進是與東吳作戰時,被亂箭射中了面門,栽了下來,被人救起,後來就沒了樂近的訊息了,是死是活,演義沒有交待,不過在正史中,樂近也是病死的。

    關羽水淹七軍,捉住了于禁和龐德,龐德誓死不降,破口大罵,關羽一氣之下,斬了他,而於禁為了苟活下來,搖尾乞憐,最後關羽饒了他的性命。

    關羽兵敗被殺之後,于禁被帶到了東吳,在東吳,受到了冷遇,別人都瞧不起他,恥笑他是個軟骨頭,于禁憂憤不已。

    後來,于禁回到了北方,曹丕難掩鄙夷之色,甚至故意羞辱於他,于禁愈加憤懣,不久鬱鬱而終,總的來看,演義中的結局和正史中的基本差不多。

    演義中,徐晃死於孟達之手,孟達一箭射來,恰好射中了徐晃的腦門,當場斃命!

    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

    演義中,諸葛亮撤退,張郃要去追,但司馬懿攔著不讓,但張郃非要去,結果中了埋伏,被射成了篩子。

    不過在正史中,完全反過來了,司馬懿派張郃追擊,但張郃心有疑慮,怕中了計,司馬懿卻下了死命令,非要張郃去追,結果張郃悲劇了!

    有人認為,司馬懿故意整死了張郃,因為張郃是曹操最後的嫡系,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大障礙,但其實這是陰謀論,高平陵政變是18年後的事情了,司馬懿再老謀深算,也算不出他能活到那個時候!

    司馬懿是無辜的!

  • 2 # 歷史畫中人

    三國中,猛虎良將不在少數,他們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立下不世功勳。魏蜀吳之所以能建立王朝,和他們三國各自的在一線血拼的將軍是分不開的。

    都說世人敬英雄,三國眾多的名將中,最廣為人們熟知的就是蜀國劉備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位將軍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們也被人們深深記住。

    五子良將的由來

    《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明確提出有五子良將,“五子良將”一說出自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將曹魏的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位將軍的列傳合為一傳,陳壽在列傳中說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才有了“五子良將”一說。

    五子良將,各個戰功斐然,皆不辜負其美名。

    曹操征戰天下,除了宗親八虎騎之外,最厲害的是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了。陳壽將以上五人合傳,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蹟,並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便是“五子良將”。那麼,正史上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這五人是怎麼死的?與演義中有何不同?

    張遼,原呂布手下大將,八健將之首,在呂布敗亡後,歸順了曹操。此後,張遼就像開了掛一樣,單槍匹馬勸降昌豨、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合肥之戰張遼帶領八百將士擊潰東吳孫權十萬大軍,嚇得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六神無主,望風而逃等等。

    張遼雖然是降將,出身不好,卻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給新老闆兢兢業業地工作,最後獲得了曹老闆及各位同事的肯定,成為異姓將領之中的第一人。他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楷模,值得我輩學習。

    在老闆曹操死後,曹丕登基為帝,張遼進封為晉陽侯,不久之後染病。即使是得病的張遼,孫權也不敢輕舉妄動,對其非常忌憚。如公元222年,張遼帶病出戰,大破東吳大將呂範。但是不久之後,張遼的病越來越重,曹丕親自去看望他,希望張遼的身體好起來,但最後還是病逝了。

    而演義中,張遼跟著曹丕討伐東吳,結果被吳將徐盛擊敗。曹丕棄船登岸時,遭到吳將丁奉追殺。張遼奮不顧身,上前保護曹丕,掩護其逃走,腰部中箭,回營後不治身亡。

    正史上,張遼帶病徵戰,擊敗吳將呂範後,在江都病逝,而演義中張遼卻是被丁奉射中腰部,不治身亡的。這兩者有顯著區別,張遼明明是打了勝戰之後病逝的,而演義中卻虛構成中箭身亡,可知是演義“騙了”我們。

    在演義中,樂進和淩統大戰五十個回合後,不分勝負。曹操得知之後,親自觀看,心想正面交戰贏不了,那就放冷箭,只要贏了就行。他於是令曹休放箭。曹休躲在張遼後面,照著淩統放了一箭,沒射中淩統,而是射中了淩統的戰馬,淩統落於馬下。樂進於是前去擒殺淩統,結果面門中了一箭,也翻身落馬。此後,樂進銷聲匿跡,再沒上過戰場,也沒有交代樂進最後的結局,成為一個謎團。

    因此,關於樂進的結局,演義同樣“騙了”我們。

    但是由於運氣不好,于禁駐紮的營地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恰巧遇上荊州進入雨季,連續下了十幾天暴雨。關羽利用漢水暴漲,帶領水軍,破降於禁,擒斬龐德。于禁被送回後方,關押在監獄。後呂蒙奇襲荊州後,釋放于禁,後於禁流落到江東。

    于禁人雖然在江東,卻心繫曹魏,於公元221年回到曹魏。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並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但是曹丕從內心看不起于禁,在其拜謁曹操陵墓時,周圍卻畫著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畫,使于禁羞愧得病死去,死後還被追諡為不好的厲侯。

    演義中,于禁事蹟大體相同,在被孫權遣返回曹魏後,被髮配看護曹操陵墓。他看到陵墓石壁上的自己戰敗乞降的畫後,慚愧發病而死。

    因此,于禁之死,演義沒有欺騙我們。

    徐晃,原為楊奉帳下騎都尉,後歸順曹操。他同樣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於公元227年去世,諡曰壯侯。

    演義中,徐晃卻是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他跟著司馬懿,征討與諸葛亮眉來眼去的孟達。他在城前討敵罵陣時,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不治身亡。

    正史上,徐晃是病逝的,而演義中卻是中箭而亡,由此可知演義“騙了”我們。

    正史上,諸葛亮撤兵回蜀漢時,曹魏大都督司馬懿令張郃追殺諸葛亮蜀軍。張郃反對道:"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司馬懿卻不以為然,強行讓張郃追擊蜀軍,建功立業。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不得已,只能帶領軍隊追擊,在木門谷中了蜀軍埋伏,被飛來的箭矢射中右膝,回營之後,不治身亡。《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演義中,卻顛倒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必有埋伏,而張郃卻為了功名利祿,不顧一切追殺逃跑的蜀軍。他一路追殺關興和魏延兩員蜀將,落入諸葛亮佈置的埋伏之中。突然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滾木礌石擋住去路。這時,張郃才反應過來自己中計,可是已經遲了。蜀軍弓箭手萬弩齊發,張郃等一百多個人都射死。

    關於張郃的去世,演義顛倒了張郃與司馬懿的立場,同樣“騙了”我們。

    張遼在正史上病逝,而演義中卻是中箭身亡;樂進壽終正寢,而演義中卻是被甘寧射中後便無交代;徐晃也是病逝的,而演義中卻是頭顱中箭而亡;張郃被司馬懿逼迫追殺蜀軍死於木門道,而演義中卻是他不顧司馬懿軍令,執意追殺蜀軍而亡。

    只有于禁無論是正史上,還是演義中結局相同,都是在看到自己戰敗,投降關羽的畫之後,羞愧而亡。

  • 3 # 畫素說

    曹魏得天下,除了依託宗親外,便是最得力的五位戰將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他們被稱為“五子良將”。

    無論是哪一位無不是獨當一面的統兵帥才,在演義中,五子良將除了于禁是兵敗羞愧而死,剩下的無論是張遼、樂進、徐晃、張郃皆是中箭而亡。但是其實在正史中只有張郃是中箭而亡,其餘的都不是,那麼在正史中其它幾位最終的結局是如何的,今天畫素就來和大家說一說。

    一、張郃,中箭而死,正史演義之中統一

    《張郃傳》載:諸葛亮復出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這是他的第四次北伐。魏國命張郃統軍抵禦諸葛亮。

    後因諸葛亮糧盡不得不退軍,張郃求勝心切,便貿然率軍追擊諸葛亮,在木門被蜀軍射死,死後,被魏國追諡為壯侯。

    二、于禁兵敗羞愧而亡,正史演義之中統一

    《于禁傳》載: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諡禁曰厲侯。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龐德戰死、于禁投降。後因孫權偷襲,關羽敗走麥城,于禁便歸了孫權。

    後來孫權向曹丕稱臣,于禁這才回到了魏國。回到魏國後,曹丕明面上安慰于禁,並封他為安遠將軍,但卻在背地裡羞辱于禁,在於禁拜謁曹操陵時,提起讓人畫上關羽戰勝,龐德不屈,于禁投降的畫像,于禁見後羞憤而死,死後被封為厲侯。

    《張遼傳》載:是歲……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以病體擊潰東吳呂範,同年於江都病死,曹丕聽聞泣不成聲,追諡張遼為剛侯。

    《樂進傳》載: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威侯。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在家中正常病故,被追諡為威侯。

    四、徐晃病故,正史與演義中異同

    演義中,徐晃在進攻孟達時,被孟達射中了頭部而亡,而在正史中,徐晃是正常病死的。

    而在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

    《徐晃傳》載: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增邑二百,並前三千一百戶。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魏明帝即位後,徐晃奉命於襄陽抵擋吳將諸葛瑾,同年,徐晃病故,被追諡為壯侯。

    也就是說在正史中,張遼、樂進、徐晃是病死的,也算善終,唯有張郃與演義中一樣屬於戰死沙場,唯有于禁兵敗被曹丕羞辱而死。

  • 4 # 流雲天下

    陳壽《三國志》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一同列傳,並點評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是五子良將的由來。

    演義和正史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人物的死亡時間以及是怎麼死的,五子良將也一樣,那麼他們是如何去世的?演義與正史有何不同?

    張遼、于禁、徐晃、張郃四人演義和正史對他們如何去世交待得比較清楚:張遼在演義中被丁奉射中腰部不治而亡,正史是在222年曹丕三路伐吳期間病逝于軍中;于禁的去世正史和演義差不多,都是拜謁曹操陵墓時,曹丕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因此羞愧而亡。

    張郃演義中在木門道中箭身亡,正史記載差不多;徐晃在演義中被孟達一箭爆頭,正史實際上是病逝善終的。唯一在正史和演義中都語焉不詳沒有交待清楚的是樂進,所以重點分析一下正史中樂進是怎麼死的?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威侯。

    樂進死於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218年,進遷右將軍是在216年曹操封魏王之後,屯駐合肥是在215年,從中可以看出215年之後樂進幾乎已經淡出了一線,216年曹操南征孫權,217年開始的漢中之戰都沒看見樂進的身影,要知道樂進可是曹操麾下第一先鋒悍將,之前有較長一段時間屯駐荊州,曹操徵孫權不可能不會帶上他,所以樂進在這幾年時間一定是有什麼原因無法出征,時間回到215年你就會恍然大悟了。

    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戰況極為慘烈,張遼、樂進和李典三人只有七千多守軍,孫權卻有十萬大軍,不過三人防守得當,加上合肥易守難攻,孫權軍中有流行疫病的跡象,所以孫權無奈之下只能撤軍。不過不懂軍事的孫權在主力已經遠走的時候自己還滯留後面,這給了張遼三人莫大的機會,於是張遼和樂進果斷出擊,一場大戰下來,東吳一方殿後的數百死士全軍覆沒,大將陳武戰死,淩統重傷。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損失這麼大,張遼和樂進不可能沒有損傷,而樂進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場追擊戰中身負重傷,以至於臥病在床養傷,再也無法出征,否則很難解釋這樣一員悍將三年時間連續缺戰,218年樂進終於還是沒能挺過去就這樣去世了。

  • 5 # 庭州行者

    《三國演義》號稱三分虛構,七分事實,這個說法雖然誇張了些,但三國演義對於史實的尊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人物的結局上,雖然有不實之處——最明顯的便是周瑜被活活氣死,但大體上尊重了《三國志》中的記載。關於曹營五子良將結局的描寫,三國演義中有虛有實。

    張遼

    張遼在《三國演義》中稱得上是曹營為數不多的猛將之一。其效力於呂布之時,便得到了這位當世第一名將的器重,足以窺得其實力。在投降曹操之後,更是屢立奇功,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威震逍遙津”,張文遠以八百魏軍大破孫十萬的十萬“精銳”。演義中張遼在與東吳交戰中,被東吳大將丁奉射中腰部,身負重傷,回到許昌之後不治身亡。

    而在《三國志》對於張遼之死記載如下:

    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張遼在接到孫權再次反叛的訊息後,帶兵出征,大破孫權部將呂範,之後在軍營中病重身亡。根據上下文,張遼去世的原因應該是日夜操勞軍務加重了病情。

    《三國志》中則記載:

    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增邑二百,並前三千一百戶。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徐晃在征討上庸之戰中立下功勞,並沒有受到重創。在此之後因病去世。

    樂進

    《三國志》記載:

    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威侯。

    很簡單,建安二十四年去世,原因不詳。

    于禁

    《三國志》對於于禁結局的記載如下:

    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羅貫中對於禁的記載完全還原了《三國志》的內容

    張郃

    《三國志》中的記載也相同: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不過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張郃並非直接死於戰鬥,因為射中膝蓋並不致命。根據合理的推測,張郃應當是死於箭傷感染,畢竟在青黴素發明之前,傷口一旦感染則死亡率高的驚人。

  • 6 # 不沉的經遠

    這五人中於禁、張郃兩人在演義和正史上死法接近,樂進沒有提到,張遼和徐晃則被演義坑了。下面分別比較一下:

    張遼

    張遼在演義中是跟著曹丕伐吳時,曹丕中了吳軍之計,被徐盛殺得大敗。曹丕好不容易逃到淮河時又遇到火攻,張遼死命保著曹丕殺出重圍,結果遇到丁奉,被一箭射中腰間,雖然被徐晃救出,不過後來還是傷重而死。

    在正史上,張遼則是鎮守揚州,後來因為病重在江都去世,算是善終。

    樂進在演義中沒有提到如何去世,他最後一次出場是濡須之戰對戰淩統,兩人殺了一個難分難解。曹操命曹休冷箭暗算淩統,將他射落馬下。樂進正要去殺淩統,卻被甘寧一箭射中面門,也翻身落馬。此後樂進再未出現,不排除重傷去世的可能。

    正史上樂進同樣是善終,在建安二十三年去世。

    于禁在演義和正史上死法差不多,都是因為水淹七軍被俘,後來雖然被放回,但是曹丕卻在高陵內畫上水淹七軍時于禁降服時的樣子,然後讓于禁去看。于禁看到以後羞愧難當,回去以後就病死了。

    張郃同樣在演義和正史上死法相仿,都是中了諸葛亮的計,在木門道中被亂箭射死。唯一的區別是演義中張郃是自己請命去追,結果中計而死。正史上則是司馬懿命張郃去追,張郃認為不可追擊,然而司馬懿是主將,堅持讓張郃去追擊。張郃無奈之下只能服從命令,可謂死的冤枉。

    徐晃在演義中是孟達在上庸造反時,他作為先鋒去平叛。結果徐晃馬太快,衝到了城下,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最後傷重不治而死。

    而正史上徐晃是在鎮守襄陽期間,生病不治,在太和元年去世,也是善終。

  • 7 # 林宋IF

    張樂於張徐被稱為魏國的五子良將,三國志裡他們的評價分別是于禁最為毅重、樂進以驍果著稱,張頜機巧善變,靈活用兵。張遼則有勇有謀,徐晃治軍嚴格,有周亞夫之風。

    在小說《三國演義》側重於描寫蜀漢人物的事蹟,所以對魏國的這五子名將比較邊緣化,那麼我們來對比一下,看看歷史上與小說中他們的身平事蹟與結局有何不同。

    第一位:張遼,在小說裡,張遼的故事很精彩,最著名的就是威震逍遙津,在小說第86回“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一章裡,曹丕率軍東征,張遼隨行,被吳國名將徐盛用火攻之計打敗,曹丕被吳軍大將丁奉逼迫之際,張遼急忙來救,結果被一箭射傷,幸虧被徐晃給救下來了,回到許昌之後,張遼箭傷復發而死。

    在歷史上,據三國志記載,魏黃初二年,功勞卓著的張遼被召往洛陽,受到極高的賞賜和禮遇,孫權向曹丕稱臣以後,張遼返回雍丘的時候得了疾病,等到孫權再次反叛以後,曹丕率軍東征,張遼雖然有病,但還是隨軍出征,孫權提醒諸將說:張遼就算有病,也是勇不可擋的。擊敗了吳將呂範以後,同年張遼病死與江都。

    第二位:樂進,在小說裡被嚴重弱化了,甚至什麼時候死的,也沒有具體交代,只有在第68回,“甘寧百騎劫魏寨”一章裡,寫他與淩統交戰之際,被甘寧一箭射中面門,從此就消失在了書裡,回來知道他有一個兒子樂琳擔任揚州刺史,在諸葛誕反叛的時候被殺。

    歷史上的樂進具體的事蹟記載的比較少,但知道他更隨曹操比較早,而且打的仗比較多,幾乎參加了曹操所有平定北方的戰役,都是那種領頭衝鋒陷陣的角色,所以有“驍果”之稱,但具體的事蹟反而沒有多少,憑藉戰功升到了右將軍,在協助張遼守備合肥之後,就極少見於史記,也不知道具體生卒年,應該是正常死亡的。

    第三位:于禁,小說裡的于禁,跟隨曹操征戰三十多年,最高光的時候,就是曹操征討張繡失利,青州軍乘勢劫掠,于禁就一邊懲治青州軍,一邊建立營寨擊敗了張繡的追兵,戰後被封為益壽亭侯,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龐德率軍救援被關羽包圍的樊城,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龐德不屈而死,于禁投降,孫權打下荊州以後把于禁送回了北方,曹丕看不起他的投降之舉,讓他去治理曹操的陵墓,陵屋畫有龐德立於關羽前,而於禁跪地求饒之圖,于禁羞愧難當,發病而死。

    正史裡面的記載的結局和小說差不多,不過於禁跟隨曹操大大小小的戰鬥打了太多,並沒有全部寫進小說,除了整討張繡那次,于禁在官渡之戰中也立下了大功,曾經率兩千人馬堅守延津,並且主動過河進攻袁紹,斬獲甚多。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役中,天降大雨造成洪災,是造成於禁的步騎兵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水不是關羽放的,但是關羽抓住時機,用自己的水軍擊敗了魏軍的步兵。

    第四位:張頜,小說第一百零一回,張頜率軍追擊撤退的蜀軍,結果在木門道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殺而死。

    三國志記載的張頜之死,大致也是這樣,不過是箭射中了膝蓋,回來後因為年老,加上箭傷所以去世了。張頜在三國時期的經歷了從黃巾之亂到諸葛亮北伐的這段時間,在官渡之戰投降了曹操以後,跟隨曹操平定北方打了很多仗,後來曹操征討漢中,派張頜為先鋒,拿下漢中以後,張頜與夏侯淵等留守,張頜主動向巴蜀進兵,結果被張飛擊敗,等到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漢中的重要據點廣石,張頜親自上陣搏殺,阻擋住了劉備。夏侯淵戰死後,張頜代理了他的職務。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馬謖為先鋒駐守街亭,張頜被魏明帝加為左將軍特進,率五萬大軍西救岐山,遇到馬謖以後,將其圍困與山上,然後斷其水源,徹底擊潰了蜀軍。蜀軍撤回漢中的當年十月,諸葛亮又發兵數萬包圍了陳倉,但一直打不下來,張頜受命率軍救援,結果諸葛亮聽說以後就撤退了,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最忌憚的人就是張頜。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岐山,糧盡退兵,張頜追擊蜀軍,被王平的伏兵所射傷,不久去世。與小說差不多,但小說裡的張頜遠沒有歷史上的張頜那麼出眾。

    第五位:徐晃,小說裡本為楊奉的手下,後來投奔曹操,屢立戰功,在小說第九十四回“司馬懿剋日擒孟達”一章裡,徐晃被孟達的士兵射中頭額當晚身死。

    歷史記載中的徐晃確實是楊奉手下,但他是主動投奔曹操的,然後就跟著曹操征戰四方,在官渡之戰中,率軍出擊焚燒袁軍的糧草立下大功。曹操南下荊州在赤壁被擊敗後,以徐晃為橫野將軍,駐守樊城。建安十五年,跟隨曹操征討馬超,徐晃另率一支軍隊渡過蒲阪建立營寨,為擊敗關中聯軍立下大功。

    取得漢中以後,徐晃又留了下來,劉備派陳式打算斷絕馬鳴閣道,切斷漢中與外部的聯絡,但被徐晃擊敗,使曹操的大軍後來得以進入漢中,二十年,關羽圍襄樊,斬龐德降於禁之後,徐晃受命率領一支新軍再去支援,結果大破關羽的軍隊,解了樊城之圍,他確實進攻過上庸,但沒有死於孟達之手,後來還參與了攻打江陵的戰役,不過也是病死的,而不是小說中的那樣戰死。

  • 8 # 魁哥說歷史

    曹操征戰天下,除了宗親八虎騎之外,最厲害的是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了。陳壽將以上五人合傳,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蹟,並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便是“五子良將”。那麼,正史上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這五人是怎麼死的?與演義中有何不同?

    張遼

    張遼,原呂布手下大將,八健將之首,在呂布敗亡後,歸順了曹操。此後,張遼就像開了掛一樣,單槍匹馬勸降昌豨、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合肥之戰張遼帶領八百將士擊潰東吳孫權十萬大軍,嚇得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六神無主,望風而逃等等。

    在老闆曹操死後,曹丕登基為帝,張遼進封為晉陽侯,不久之後染病。即使是得病的張遼,孫權也不敢輕舉妄動,對其非常忌憚。如公元222年,張遼帶病出戰,大破東吳大將呂範。但是不久之後,張遼的病越來越重,曹丕親自去看望他,希望張遼的身體好起來,但最後還是病逝了。

    而演義中,張遼跟著曹丕討伐東吳,結果被吳將徐盛擊敗。曹丕棄船登岸時,遭到吳將丁奉追殺。張遼奮不顧身,上前保護曹丕,掩護其逃走,腰部中箭,回營後不治身亡。

    正史上,張遼帶病徵戰,擊敗吳將呂範後,在江都病逝,而演義中張遼卻是被丁奉射中腰部,不治身亡的。這兩者有顯著區別,張遼明明是打了勝戰之後病逝的,而演義中卻虛構成中箭身亡,可知是演義“騙了”我們。

    樂進,早在曹操起兵時,他便跟著了,後被曹操派往揚州招募士兵。他招募了一千多人,被曹操任命為軍假司馬。在曹操的歷次戰鬥中,樂進都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立下了不少戰功。尤其是在合肥之戰中,樂進作為中間人,調和張遼和李典兩人的矛盾,三人精誠團結,擊退了東吳孫權十萬大軍,還差點抓住孫權,取得了逍遙津大捷。樂進憑藉自己的戰功,最終升為右將軍,於公元218年去世,諡曰威侯。

    在演義中,樂進和淩統大戰五十個回合後,不分勝負。曹操得知之後,親自觀看,心想正面交戰贏不了,那就放冷箭,只要贏了就行。他於是令曹休放箭。曹休躲在張遼後面,照著淩統放了一箭,沒射中淩統,而是射中了淩統的戰馬,淩統落於馬下。樂進於是前去擒殺淩統,結果面門中了一箭,也翻身落馬。此後,樂進銷聲匿跡,再沒上過戰場,也沒有交代樂進最後的結局,成為一個謎團。

    因此,關於樂進的結局,演義同樣“騙了”我們。

    于禁,字文則,原為鮑信部將,在鮑信戰死後,改投曹操。他帶軍嚴肅莊重,深得曹操器重,成為曹操帳下唯一一個擁有假節鉞的外姓將領。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帶領七軍,前去馳援樊城的曹仁。

    但是由於運氣不好,于禁駐紮的營地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恰巧遇上荊州進入雨季,連續下了十幾天暴雨。關羽利用漢水暴漲,帶領水軍,破降於禁,擒斬龐德。于禁被送回後方,關押在監獄。後呂蒙奇襲荊州後,釋放于禁,後於禁流落到江東。

    于禁人雖然在江東,卻心繫曹魏,於公元221年回到曹魏。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並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但是曹丕從內心看不起于禁,在其拜謁曹操陵墓時,周圍卻畫著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畫,使于禁羞愧得病死去,死後還被追諡為不好的厲侯。

    演義中,于禁事蹟大體相同,在被孫權遣返回曹魏後,被髮配看護曹操陵墓。他看到陵墓石壁上的自己戰敗乞降的畫後,慚愧發病而死。

    因此,于禁之死,演義沒有欺騙我們。

    徐晃,原為楊奉帳下騎都尉,後歸順曹操。他同樣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於公元227年去世,諡曰壯侯。

    演義中,徐晃卻是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他跟著司馬懿,征討與諸葛亮眉來眼去的孟達。他在城前討敵罵陣時,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不治身亡。

    正史上,徐晃是病逝的,而演義中卻是中箭而亡,由此可知演義“騙了”我們。

    張郃

    正史上,諸葛亮撤兵回蜀漢時,曹魏大都督司馬懿令張郃追殺諸葛亮蜀軍。張郃反對道:"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司馬懿卻不以為然,強行讓張郃追擊蜀軍,建功立業。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不得已,只能帶領軍隊追擊,在木門谷中了蜀軍埋伏,被飛來的箭矢射中右膝,回營之後,不治身亡。《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演義中,卻顛倒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必有埋伏,而張郃卻為了功名利祿,不顧一切追殺逃跑的蜀軍。他一路追殺關興和魏延兩員蜀將,落入諸葛亮佈置的埋伏之中。突然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滾木礌石擋住去路。這時,張郃才反應過來自己中計,可是已經遲了。蜀軍弓箭手萬弩齊發,張郃等一百多個人都射死。

    關於張郃的去世,演義顛倒了張郃與司馬懿的立場,同樣“騙了”我們。

    曹魏五子良將是曹操征戰天下最中堅力量之一。他們五人都是打仗的好手,戰則為先鋒,退則斷後,毫無怨言。關於五人的結局,演義中和正史上卻不盡相同。其中,張遼、樂進、徐晃、張郃四人的死,演義都“騙了”我們。

    張遼在正史上病逝,而演義中卻是中箭身亡;樂進壽終正寢,而演義中卻是被甘寧射中後便無交代;徐晃也是病逝的,而演義中卻是頭顱中箭而亡;張郃被司馬懿逼迫追殺蜀軍死於木門道,而演義中卻是他不顧司馬懿軍令,執意追殺蜀軍而亡。

    只有于禁無論是正史上,還是演義中結局相同,都是在看到自己戰敗,投降關羽的畫之後,羞愧而亡。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9 # 大溪水長流

    演義裡:張遼在進攻東吳的戰鬥中被東吳老將徐盛射中一箭,中在腰間,回去養傷,沒有多久箭瘡崩裂而死。正史中張遼是病死的。

    樂進在演義和正史中都是病死的。

    于禁在演義中是被俘後放回魏國(東吳孫權破荊州後接管戰俘放回),被曹丕羞辱,憂憤而死。正史和演義相同。

    徐晃在演義中是被司馬懿派去捉拿反將孟達時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傷重而亡。正史中是病死的。

    張郃在演義裡是追趕魏延、關興時在木門道中埋伏被蜀兵亂箭射死,正史也是這個結局。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上課時應不應該玩手機?如何正確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