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依小小妞

    維瓦爾第:《四季》

    巴赫:《戈蘭德堡變奏曲》、《勃蘭登堡協奏曲》、《G弦上的詠歎調》

    亨德兒:《水上音樂》

    莫扎特:《NO.20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英雄》、《命運》、《月光奏鳴曲》、《合唱交響曲》

    海頓:《驚愕交響曲》

    舒伯特:《鱒魚5重奏》、《魔王》、《美麗的磨房少女》、《未完成交響曲》、《冬之旅》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胡桃夾子》、《天鵝湖》

    伯遼茲:《幻想交響曲》

    門德爾鬆:《婚禮進行曲》

    肖邦:《離別練習曲》、《降E大調夜曲》

    古諾:《聖母頌》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野蜂》、《天方夜譚》

    馬斯內:《沉思曲》、《泰依絲冥想曲》

    聖·桑:《動物狂歡節》

    舒曼:《幻想曲》

    各魯伯:《平安夜》

    約翰·史特勞斯:《蘭色多瑙河》

    格里格:《倍爾·金特組曲》

    羅德里戈:《阿蘭胡艾斯協奏曲》

    拉威爾:《波萊羅》

  • 2 # 小愛娛樂

    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伴隨著我們左右,不管你是不是愛樂之人,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接觸到他,在這林林總總的,音樂世界中古典音樂作為整個西方藝術文化的瑰寶,時至今日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活躍著, 以下最受歡迎的古典曲目

    巴赫:G弦上的詠歎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 、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蒂塔、哥德堡變奏曲

    亨德爾:皇家煙火音樂、彌塞亞、水上音樂D大調第五號大協奏曲、G小調第六號大協奏曲、C大調大協奏曲“亞歷山大的盛宴”、快樂的鐵匠

    帕哈貝爾:卡農

    海頓:創世紀(詠歎調與合唱)、104部交響曲(如45“告別”、82“熊”、83“母雞”、94“驚愕”、101“鍾”、104“倫敦”)、奏鳴曲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

    利奧波德·莫扎特(神童莫扎特之父):玩具交響曲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魯採”、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浪漫曲兩首

    舒伯特:A大調五重奏“鱒魚”、D小調第十四絃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小夜曲、音樂瞬間、多首藝術歌曲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羅馬狂歡節序曲

    門德爾鬆:仲夏夜之夢、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一(、二、三、四交響曲 、匈牙利狂想曲、學院慶典序曲。

    肖邦:19首夜曲、第一敘事曲、4首即興曲、多首詼諧曲、多首圓舞曲、多首大圓舞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多首練習曲、多首前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引子與輝煌大圓舞曲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夢幻曲”最經典,還有“竹馬遊戲”、“在火爐邊”等)、狂歡節

  • 3 # 油管大王

    Air on the G string

    G弦上的詠歎調,巴赫。

    在巴赫的《樂隊組曲第三號》誕生百餘年後,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對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作了改編,將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曲調由D大調改為C大調,樂器上以小提琴獨奏為主,輔以大鍵琴伴奏,同時又將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為《G弦上的詠歎調》。

    此曲一經上演便廣受大眾歡迎,成為流傳廣泛的不朽經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原是巴赫的傑作。百餘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歎調》以其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鍾愛的曲目。有意思的是,聽過《G弦上的詠歎調》的聽眾遠要比知道《巴赫樂隊組曲第三號》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數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詠歎調》的作者欄上並沒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準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歎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上的詠歎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1830年,當門德爾鬆在鋼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給歌德聽時,歌德說:“開頭是這樣的華麗莊嚴,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著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歌德不愧是與魔鬼交換了靈魂的人,這音樂具有的“迤邐”和“沉著的華麗”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視它的存在。

    也許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詠歎調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內心這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 4 # 旺仔牛奶好好好喝

    正好我qq音樂有個百聽不厭的列表,裡面包含了鋼琴曲、歌劇詠歎調和音樂劇,比較推薦《愛之夢》《鍾》《鱒魚五重奏》《降E大調夜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拉美莫爾的露琪亞-第三幕(mad scene),《La Donna è mobile 》(老帕版本最好聽),花腔女高音蠻好聽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霍夫曼的故事》裡有一首經典詠歎調《Les oiseaux dans la charmille》,《魔笛》詠歎調夜後的復仇《Der Hölle Rache》

  • 5 # 使用者4588982704274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理查德.斯特勞斯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芭蕾舞曲

    ——這些可作為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曲目

  • 6 # 沙瓤音樂臺

    你好,我是熱愛音樂更熱愛生活的音樂從業者。

    在聽古典音樂方面,每個人的古典基礎起點不一樣,欣賞和接受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也各有差異,所以口味也是因人而異的。

    我本身是從小提琴協奏曲開始接觸古典樂的,因為當時想要去接觸古典樂,就問了一位身邊的指揮,他跟我說:你可以先從小提琴協奏曲開始。

    還有一些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比如: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又名‘英雄交響曲’,表達了他內心的奮鬥歷程,這部作品甚至將貝多芬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樂曲中有一種樂觀的精神存在;

    維瓦爾弟《四季》,一部歐洲鄉村風貌突出的非常有畫面感的作品;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這是一部他花了21年之久才創作出來的巨集大作品,又被稱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

  • 7 # 阿壘的vlog

    我喜歡聽絃樂,比如說海頓的四重奏等。我還喜歡聽古典吉他的獨奏。古典吉他大師就比較多了,羅梅羅,威廉姆斯,羅素。也有很多優美的古典吉他樂曲

  • 8 # 123講題者

    那可太多了,中國的古典音樂像古琴曲《高山流水》,嗩吶曲《百鳥朝鳳》;西方古典音樂《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

  • 9 # 孤獨D時代

    維瓦爾第的小提琴曲《四季》,聽不夠。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也很好,尤其後面的炮聲隆隆,真是過癮。

  • 10 # 汎洗

    謝邀! 我個人比較喜歡聽二胡曲《二泉映月》 這是曲子從一聲長嘆起,時而高潮,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 。用心去聽你能聽到一個悲慘的人生!能聽到那種對於上天不公所發出的吶喊,所表達的不甘,所表達的憤恨的指責。到最後又歸於平靜省去繁華, 用心聽能聽出的不只是有沒得旋律,更是一段豐富多彩的人生!

  • 11 # DrKuang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Partita No.2, BWV 1004, in D Minor 《Chaconne》(夏空舞曲)

    1952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赫研究家威策(Albert Schweizer,1875—1956)曾用一句話概括了巴赫的夏空舞曲:“巴赫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呼喚出了一個世界。”關於樂曲內容,德國音樂史學斯匹塔(Phililpp Spitta,1841—1894)曾作如下的描述: “音樂的洪流從難以覺察的來源奔湧而來,顯示出作者對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瞭解,同時具備著支配巨集偉想象的絕對能力,這是任何藝術家難與比擬的。…我們從嚴肅雄偉的開端經過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題,過渡到一連串鬼怪般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賓士,陰險地籠罩著的第三主題。那一陣陣顫抖的琶音,緩緩移動,象一匹巨幕飄懸在陰鬱的山谷之上。忽然一陣狂風襲來,將它團成一個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樹木呻吟搖動,樹葉到處飛揚。由此我們進入美麗莊嚴的D大調。傍晚的Sunny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氣中盪漾,溪水變成流金,倒映著穹宇,莊嚴奪目的霞光直衝雲霄。到D大調這一大段落將要結束的時候,音樂變得象管風琴,有時又彷彿聽到許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

  • 12 # 熱藏

    推薦《命運交響曲》第二樂章。

    最經典的莫過於此。

    第二樂章沒有第一樂章那麼激昂奮進,但卻於柔和之中充滿了力量,是溫和與堅韌的力量,像是平靜的湖面之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激起的浪花。

    經歷了第一樂章慷慨激昂的片段之後,過渡到第二樂章,非常自然地,有一種過盡千帆之後的平靜與勇氣,最終在結尾迎來了勝利的喜悅。

  • 13 # FleeTaozou

    我作為一名主專業為美聲專業的大二在讀書,要說喜歡哪首古典音樂,肯定非《費加羅的婚禮》莫屬啦✔

    它不僅僅是一部歌劇,更是講述了一個個被關聯起來的小故事,再配合起美聲這獨特的唱腔,實在是一番享受。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便是《你再也不要做情郎》這一首費加羅的詠歎調。是我最最喜歡的一首古典歌曲。從高中時期聽到的第一次就欲罷不能,雖然當時發音不標準,還是迷迷糊糊的哼下來了。直到藝考,我也帶上了這首歌,也是這首歌陪我考上了雲藝。這首歌也可謂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故事特別吸引人哦。

  • 14 # 愛讀書的源哥

    我強烈推薦二胡大師高韶青的作品“萬馬奔騰”

    高韶青是世界上公認的當今最優秀的,最創新的二胡大師之一,公認為對中國音樂現代化有巨大影響的藝術家之一。是他真正把二胡推向了“世界音樂”,他的音樂啟發了中國音樂的新潮流新民樂。

    2015年6月3日, 二胡大師高韶青在加拿大總督就職典禮演奏《萬馬奔騰》,驚豔全場,震驚並征服了所有在場的老外,演出結束之後,全場起立並長時間的鼓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網上找現場視訊觀看。

  • 15 # 時光音樂菌

    【蘇格蘭】索菲亞·杜塞克《c小調豎琴奏鳴曲》 Op.2 No.3

    主要是喜歡第一樂章。

    怎麼回事兒呢~

    剛剛,2020年3月8日夜10點,疫情期間在家裡硬生生關了將近兩個月的我,在讀《戰爭與和平》。

    裡頭來了這麼一段:

    瑪麗亞在彈琴。彈的“杜塞克奏鳴曲”。

    於是我心裡一動,去搜索杜塞克的曲子。以前還真的從未關注過這位捷克作曲家。托爾斯泰本人是聽古典音樂的,聽聽他作品中提到的曲子,於閱讀作品該是很相宜的吧。

    隨手一搜之後第一個跳出來的是這首:

    emmmm這不專業的曲名?

    但是豎琴控的手有它自己的想法,刷就點開了……

    聽到第20秒,哇……哦。

    我要去找到它!我要去找它到底是杜塞克的哪一首曲子!我才不管書裡寫的瑪麗亞彈的鋼琴而不是豎琴。。。

    把杜塞克翻個底朝天,啊,找到了。

    原來我聽的這個版本是整首奏鳴曲三個樂章的合集。又去找了半天命名清晰無誤的其他版本,不幸都沒有如此清透飽滿的音色,而且有的彈性節奏實在處理得……太彈性了,有點受不了。。。

    那就這個版本吧,嗯。

    第一樂章當然是最喜歡的。我一向最愛流淌而去的悲傷與哀愁……(說人話。我喜歡流動性強的小調旋律。๑˙ー˙๑)

    第二樂章的旋律其實有些像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的尾聲部分。《千與千尋》的片尾曲 Always with Me 的副歌部分也有點像這段,聽豎琴版的感覺尤為明顯。是一脈相承麼,還是巧合呢~

    第三樂章歡快起來了,而且似曾相識——我到現在還在尋思我上學期選的那門古典音樂的選修課是不是講過這個作曲家,可惜短期內得不到確切答案了,筆記本還在學校呢。

    攤手.jpg

    經過一番考證之後我知道我跑偏了,這位是一位蘇格蘭女性音樂家,杜塞克夫人,顯然不是《戰爭與和平》中寫鋼琴奏鳴曲的那位,更不可能在課堂上講過了。課堂上只講歷史上成就非常高的音樂家。

    哦可是我還是好喜歡這首曲子啊。

    有啊有啊~

    我個人很喜歡莫扎特、舒伯特和肖邦。貝多芬也很崇拜,但是相比之下是“崇拜”不是“愛”。

    我在網易雲有個歌單,《所謂一見鍾情》。第一首曲子是四歲那年聽一個小姐姐彈的時候喜歡上的,最後一首目前更新到去年年底。這裡面甚至有隻聽到開頭幾個和絃就無可救藥地愛上的曲子,身在鋼琴邊聽人彈現場版,受到的衝擊會更強烈。總之這些曲子是愛上了,裡面的每一首都至少迴圈過10遍,隨著年齡變化會有不同的偏好。

    有時候瘋狂迴圈其中一兩首,很久沒聽其他的了,抽空從頭到尾聽一遍,還會有那種初見時怦然心動的感覺。

    等有空了一首一首寫一下每一首曲子的故事~❤️

    1. 【德】卡爾·博姆《噴泉》

    一首鋼琴小品。表達“水”的意境的音樂作品有很多,這一首選擇了“噴泉”這種纖巧靈動的形式。旋律如其名,一開頭就彷彿Sunny下汩汩噴湧的清澈泉水直映入眼簾來。這噴泉是小巧的,精緻的,全是清瀅透明的水而不衝濺起白沫的,歐洲街心噴泉池那樣的感覺——這就是我的印象。

    如前所述,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四歲,在上幼兒園。我是小學才開始學鋼琴的,幼兒園的時候手指沒力氣,按不動琴鍵,所以先從電子琴開始學。那時候幼兒園大班有個小姐姐,頂多大我兩歲吧,在一次匯演上彈了這首曲子。彈得相當好,我現在還保留著那年演出的錄影光碟,小姐姐在五六歲的年紀能彈出那種水平,實在是了不起。這首曲子啟蒙了我對鋼琴的嚮往與期冀。後來開始正式學鋼琴了。老師家的女兒比我大一歲,練琴的進度也比我快一些,春節匯演上,這個姐姐剛好也彈了《噴泉》。也超棒。

    我從初二起不再上鋼琴課了,學琴期間也沒有學這首曲子。高考完的那個暑假,第一件事就是把這首曲子學了。

    嘻嘻。^_^

    2. 【波】肖邦《e小調圓舞曲》 遺作

    最喜歡肖邦了。>_<

    這點上興許有老師的原因,剛好在我十一二歲的年紀開始教肖邦。那個年紀,可以懂一點了。圓舞曲一向是我甚為痴迷的曲式,在我心裡約等於以彈琴的形式跳舞。有趣的是,這首曲子也是聽老師家的姐姐彈出來而喜歡上的。後來我用這首曲子考了八級。

    左手伴奏單獨彈也好聽得令人心碎。

    3. 【波】肖邦《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Op.66

    這曲子肯定好多人聽過啦。《貓和老鼠》裡頭有一集《小雪人喜歡我》(Snowbody Loves Me),幾乎全是用肖邦的作品配的樂,裡面就有這首。這曲子我聽的時候就無比心動,然而第一次練四對三……emmmmmmm……

    這首曲子在我考十級的曲目裡,但是那天上來第一首練習曲就發揮超常了,後來還沒彈到最後這首,考官老師們就說可以了。

    我:???

    主要是那天用的琴太好,觸鍵的感覺輕柔又靈敏,就好像人們說馴得好的小馬好像和騎乘者心靈相通一般,那琴就彷彿和我心意相通。在往後斷斷續續的練琴生涯中,我曾不止一次回憶起它,心想要是這輩子能再摸一回那架琴……

    琴是再見不到了,這首沒演奏成的曲子卻是真喜歡。我曾一度把它練到可以幾乎全程閉著眼睛彈下來,當然現在是不行了。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一旦錯過就不再”。不過至少還有回憶。

    4. 【德】貝多芬 《d小調奏鳴曲“暴風雨” 》 Op.31 第三樂章

    我在老師那裡學琴,學的最後一首曲子是“暴風雨”的第一樂章。

    於是去把第三樂章也聽了。

    天曉得我對流動性的旋律沒有絲毫抵抗力,何況這種把流動性詮釋到極致的曲子。

    這曲子能讓人流淚。貝多芬經常讓人受到巨大的震動,因為某種近乎罪孽得到寬恕般的感動而流下淚來。所以我即使不愛他,到底也一分不少地敬畏他崇拜他。

    真是了不起的人。我有點怕他。是褒揚。

    5. 【波】肖邦《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Op.18

    也是廣受讚譽的名曲。我想好多人也是從《貓和老鼠》裡面第一次聽到這曲子吧。前面說的《小雪人喜歡我》裡面有一段傑瑞跳芭蕾的情節,配樂就是這首曲子,改編成了交響樂。

    華麗而歡欣,而且有極強的動感,這是我喜歡肖邦的原因之一——他的旋律常常能形成一種非常具象的衝擊力,給人的感覺幾乎是某種力量或者運動的趨勢直接作用在了聽者身上。第二主題的最高音感覺是旋轉著甩上去的,騰空而起一瞬間的失重感,極其美妙。而結尾處的9個連續的降E每次都讓我想到華爾茲舞者在一曲結束前所作的連續旋轉,畫面感非常強烈。

    6. 【奧】莫扎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K.299 第三樂章

    啊啊啊莫扎特小可愛我來啦!!!!!

    這曲子,咳,不說了,一聽這曲子就滿臉傻笑。

    三個樂章都很喜歡,第三樂章簡直是仙樂。

    我極其痴迷豎琴色彩鮮明質感豐盈的音色,雖然我是個學鋼琴的。也極其痴迷長笛圓潤優美的音色,總之這兩個湊一堆兒對我來說就是寶藏,再加上莫扎特作曲,舔就完了~

    (//∇//)

    豎琴第一次出場那裡實在非常莫扎特,而且非常能夠引得人一見鍾情神魂顛倒。如果是我歌單裡這首,時間點是01:18。

    多的不說了,聽吧,我知道你們會喜歡的,不需要再說了。(ღ˘⌣˘ღ)

    7. 【德】貝多芬 《c小調奏鳴曲“悲愴”》Op.13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並不悲傷。

    相較於貝多芬其他奏鳴曲而言,是更為簡潔平實的美。我們都說他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是“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悲愴”的創作時間最早。曲子聽起來就是一個還年輕的貝多芬,不那麼沉重,好些地方甚至很溫柔,但底色明明白白是貝多芬,時時刻刻有崇高的意味在旋律間若隱若現,這一點從來不曾改變過。

    8. 【德】貝多芬《f小調奏鳴曲“熱情”》 Op.57 第二樂章

    嗯,這一連串貝多芬,沒錯了,那時候我已經上大學,步入了一段痴迷貝多芬的時光。

    “熱情”是假期中午在家裡,坐在床邊聽的。第二樂章的開頭很舒緩,我就朝後仰躺在床上,眼睛望著天花板,心裡很安靜。

    曲子過半,旋律漸漸流動起來。像黑夜過後曙光的前兆,像春天來臨之前風中絲絲縷縷的暖意,我的心也一點點浮動起來,有點失神的眼睛大約也亮了起來。然後是一連串急速奔流的三十二分音符,春天的風和春天的溪水,Sunny下閃閃發亮的,清澈的,溫柔的,熱情的。

    喜歡上了。

    9. 【德】貝多芬《f小調奏鳴曲“熱情”》 Op.57 第三樂章

    我就聽著第三樂章寫這段。沒法下筆。

    一如既往,極致的崇高和震動。

    去聽吧。流淚了就知道了。

    那時候他已經走過半生了。這曲子該是全部的才情加上三十餘年愛過、恨過、歡喜過、憤怒過,用盡全部力氣好好活過的人生吧。

    10. 【俄】格林卡《雲雀》

    說起格林卡都說他的《夜鶯》,但我只彈過《雲雀》。

    彈的時候只十三四歲,還不懂得俄國的風情。直到上了大學,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略有一點點了解了,才驚覺已經懂了《雲雀》。

    那種感覺,是怦然心動加上似曾相識,跟一見鍾情也差不多了。我從前不算見過《雲雀》。

    大家或許會首先驚歎於它濃墨重彩的華彩段,但我終於愛上了在那之前獨自吟唱的憂傷的歌。

    11. 【波】肖邦《a小調練習曲“冬風”》 Op.25 No.11

    相比起“革命”,我更喜歡“冬風”。

    也許是個人原因,總覺得“革命”聽起來更為迷亂和彷徨。“冬風”是更加刻骨的悲傷和憤怒,一種色彩更為明晰的聲勢浩大,義無反顧的墜落與攀升。

    後來看《四月是你的謊言》,裡面也有這首曲子。更為現代意義的二次詮釋。火紅裙子的繪見,她不是主角,但她是一抹獨一無二的色彩。這首曲子很配她。

    12. 【波】肖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 Op.23 No.1

    這首曲子……怎麼說呢。

    本來它不該在這個歌單裡。因為如歌單簡介所言,“太有深度的沒法一見鍾情”。但我又實在愛這首曲子。可以說每一次聽都是一次重新一見鍾情。那怎麼辦呢,只好加進來咯。

    據說它的創作和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篇敘事史詩《康拉德·華倫洛德》有關係,我愛屋及烏,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了。但實在很難把劇情和音樂聯絡起來——本該如此。音樂的表達更為抽象,因此絕不可能在聽者腦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劇情。我傾向於認為二者是敘事性與戲劇性意義上的共鳴。文學與音樂都通過節奏的張弛有度來營造美感,這就是共通之處。

    還是之前說過的,肖邦的音樂常常有種非常直觀的衝擊力。這首曲子讓我心動的點有千千萬萬,其中最要緊的是尾聲部分的頭幾個小節。我的歌單中收藏的是齊默爾曼(鬍子叔~>_<)的版本,在08:17處。這個重複兩次的樂句,旋律有種搖曳動盪感,像水在容器中來回搖盪撞擊,甚至呈現出了質感和慣性。我同彈過這曲子的愛好者說起這種感受,兩人把這幾個小節來來回回聽了好幾遍,理工科大神給出了理工科的描述:“我知道你什麼意思了,你想說水擊波!”很貼切的樣子~( ̄▽ ̄~)~

    細節說太多了也無益,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全域性上來看,敘一是太美太美的。它那麼悲傷,那麼痛苦,大起大落大開大闔,靜謐的沉思又那麼溫柔。

    它是一切都已化作前塵往事之後,微微含著淚也微微帶著笑的,恍如隔世的訴說。

    13. 【德】門德爾鬆《升f小調威尼斯船歌》Op.30 No.6

    最近新補上的曲子哦。喜歡上這首曲子應該在下面舒伯特即興曲之前,但是相隔不遠。就插到這裡來~

    是水。月光下動盪的水波。但是很平緩,船槳插在水裡沒怎麼划動,月光碎了滿滿一水面。有點像在做夢。

    有點沒來由的小小的感傷。

    14. 【奧】舒伯特《降G大調即興曲》 D.899 No.3

    這曲子說起來……是玩音樂遊戲 Deemo 的時候第一次聽見的。Deemo 算是我玩過的為數不多的遊戲中收藏級別的,目前在我遊戲列表中的地位僅次於《光·遇》……跑題了。

    總之就是 Deemo 出了一個古典音樂的集子,玩著玩著碰到了這首曲子。

    大概就是從這裡開始喜歡舒伯特的吧。舒伯特作為作曲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類似於文學方面的作為童話作家的王爾德。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場經年好夢……可不能保證你在這夢裡不會悲傷不會心碎。但一切都是溫柔的。一切都是理想的,純粹的,用才華堆起來一個晶瑩剔透的世界。歡喜是純淨的徹底的歡喜,悲傷是戲劇式的美麗的悲傷。

    這首即興曲是極致的溫柔和夢幻。再也找不到比它更甜美的夢了——這個句式,是的,我心裡正念著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愛情作出的多麼詩意的歌頌:“在生活的黑暗褶皺裡,再也找不到別的珍珠了。”

    15. 【奧】舒伯特《降E大調即興曲》 D.899 No.2

    接下來的兩首舒伯特即興曲……喜愛的原因就比較私人化了。

    但是也不妨。音樂本來就是包容一切承載一切的。

    這首曲子算比較嚴格的一見鍾情。因為喜歡上了上述的第三號即興曲,找來聽的時候就順帶把這首也聽了。第一次聽的時候就點了小紅心。

    還是對流動性的痴迷支配了我……不過我對這首曲子還有二次體驗,聽到了彈得相當好的現場版。人在鋼琴邊上聽現場版,跟聽音訊資料裡的聲音,那衝擊力完全是兩回事,即使現場版的演奏者也只是業餘愛好者。實話說,是真的彈得很好啊QAQ……

    天知道我當時多驚喜啊,哇你居然彈這首曲子!這首曲子是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標了小紅心的!

    然後就該接下一個故事啦。

    16. 【奧】舒伯特《降A大調即興曲》 D.899 No.4

    這首曲子,第一次聽到就是聽上述那位彈琴的大神彈的咯。

    大學裡的公選課,課後人家去彈琴,我也心動想彈,就湊過去,但肯定得講先來後到不是,於是就站一旁看人家彈。漸漸為這曲子傾倒了,開始湊近一些去看譜子。最後就開始幫人翻譜子了。

    現在是兩情相悅……說到這裡該回正題啦。這首曲子……在我心裡就始終帶著那時候暗暗心動的惶惑不安,暮春校園夜晚的風和燈影,還有男孩子彈發展部那個長樂句的時候輕柔的深呼吸。

    後來他彈著彈著,我忽然說開頭第一主題的那幾個連續的和絃跟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裡的連續和絃感覺很像。一彈出來,果然很像。他恍然大悟道:“對的對的,因為舒伯特崇拜貝多芬,他是貝吹!”那一刻就忽然有種心意相通之感。

    不談這些私人化的感觸,這首曲子本來也是憂傷的。它的節奏緩急變化,樂句的長短變化,就像沉思中的人在呼吸,思緒起伏。

    17. 【波】肖邦《降G大調練習曲“蝴蝶的翅膀”》 Op.25 No.9

    突然之間一掃朦朧沉鬱的氣氛。

    沒想到吧.jpg(劃掉)

    標準的一見鍾情。

    在主題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左手伴奏的和絃厚重起來的那個地方。我的歌單中收藏的版本是在00:58處,那一刻我忽然有了畫面感,恢弘的場面,華美的廳堂,感覺好像置身於西方上流社會的社交舞場上,而這些陳設又是作為一個場景出現在一幕歌劇的舞臺上的。衣飾華美的人在舞蹈,樂團在演奏,或主或次的人物置身其間,或深或淺地入戲,我在聽著這段旋律的一瞬間也是其中之一。

    這曲子太短了。妙就妙在短,那一幕場景才會真如戲劇舞臺佈景似的一閃即逝,令人再不能忘懷。

    18. 【波】肖邦《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 Op.40 No.1

    更加標準的一見鍾情。在講古典音樂的選修課上,老師放音樂,剛聽了開頭不出六個小節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

    這濃厚的和絃,這迷人的節奏型。就這麼簡單。(ღ˘⌣˘ღ)

    19. 【蘇】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No.1(Jazz Suite No.2):Waltz No.2

    emmmmm忽略一下這個亂七八糟的命名唄……反正一看“第二圓舞曲”大家都知道是哪個對吧。

    這個是二見鍾情,嘻嘻。

    第一次聽是在學校的音樂欣賞選修課第一堂課上。心裡應該是喜歡的,但是沒記住名字也沒心動到自己去找它。結果正式講到這個作曲家的之後老師又放了一遍,我大驚,一聽就知道這曲子以前見過的,這次才刻骨銘心地喜歡上了。我記得在網易雲看過一條評論說它是“衰頹的輝煌”(不是原話,這是我依據大致印象作的複述),深以為然而又不盡然。也可以往並不衰頹的方向去感受,那是一個很微妙的界限,要看一點聽者的個人狀態。我前些時重溫《戰爭與和平》,娜塔莎和安德烈跳舞的那場舞會,就用了這個配樂來看那一段。以及……自己寫了一個小小的小說片段……也可以說是情書吧。

  • 16 # 星雨音樂

    第一首:周杰倫《青花瓷》

    第二首:周杰倫《東風破》

    第三首:劉珂矣《半壺紗》

    第四首:劉珂矣《風箏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