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華(1895~1932)字壽椿,江陰城內西橫街人。傑出的民族音樂家。父劉寶珊是個寒士。系劉半農之弟,劉北茂之兄。幼時就讀於翰墨林小學,酷愛音樂。家近湧塔庵、孔廟,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靜聽鐘鼓、管絃之聲,樂而忘返、清宣統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學堂,參加校內軍樂隊,吹小號、軍笛。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學堂停辦,輟學回家。時江陰光復,他參加維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團,掌軍號。民國元年(1912)隨劉半農去上海,進開明劇社樂隊工作,業餘加入萬國音樂隊學習,掌握多種西洋管絃樂器演奏藝術,並萌生改進國樂的想法。2年劇社解散,失業回澄。先後在華士澄華小學和城區澄西小學任音樂教員。曾以顧山絲竹高手周少梅為師,學習二胡、琵琶演奏技藝。4年春,父喪,又失業,貧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發內心的憂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擔任音樂教員,後利用暑假外出尋師學藝和採風,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學瀛洲古調,去河南開封學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陰,約音樂愛好者組織國樂研究會,切磋江南絲竹和吹打樂。並邀周少梅、黃致君、澈塵和尚等國樂名家數十人公開演奏,極一時之盛。11年去北京,先後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執教。為溝通中西樂理,豐富演奏藝術,發揚祖國民族音樂的特長,於1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主編《音樂雜誌》。以二胡為中心,開展演奏、創作、教學研究活動。廣泛蒐集民間樂曲,京昆小曲,請街頭雜耍藝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記下曲調,譜作新聲,改進民族器樂二胡、琵琶。借鑑歐洲小提琴的教學方法,創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練習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學規範化、科學化。並對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作了比較科學的改進。18年,曾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記錄唱腔曲譜,翻成五線譜,寫出《梅蘭芳歌曲譜》,開創京劇唱腔固定成譜的先河。19年12月,劉天華在北京飯店大廳舉行音樂會,把中國民族音樂介紹給中外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鳥語》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當一曲終了,全場掌聲雷動。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橋聽寫鑼鼓經,不幸染上猩紅熱,治療無效,於6月8日去世。
劉天華(1895~1932)字壽椿,江陰城內西橫街人。傑出的民族音樂家。父劉寶珊是個寒士。系劉半農之弟,劉北茂之兄。幼時就讀於翰墨林小學,酷愛音樂。家近湧塔庵、孔廟,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靜聽鐘鼓、管絃之聲,樂而忘返、清宣統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學堂,參加校內軍樂隊,吹小號、軍笛。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學堂停辦,輟學回家。時江陰光復,他參加維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團,掌軍號。民國元年(1912)隨劉半農去上海,進開明劇社樂隊工作,業餘加入萬國音樂隊學習,掌握多種西洋管絃樂器演奏藝術,並萌生改進國樂的想法。2年劇社解散,失業回澄。先後在華士澄華小學和城區澄西小學任音樂教員。曾以顧山絲竹高手周少梅為師,學習二胡、琵琶演奏技藝。4年春,父喪,又失業,貧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發內心的憂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擔任音樂教員,後利用暑假外出尋師學藝和採風,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學瀛洲古調,去河南開封學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陰,約音樂愛好者組織國樂研究會,切磋江南絲竹和吹打樂。並邀周少梅、黃致君、澈塵和尚等國樂名家數十人公開演奏,極一時之盛。11年去北京,先後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執教。為溝通中西樂理,豐富演奏藝術,發揚祖國民族音樂的特長,於1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主編《音樂雜誌》。以二胡為中心,開展演奏、創作、教學研究活動。廣泛蒐集民間樂曲,京昆小曲,請街頭雜耍藝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記下曲調,譜作新聲,改進民族器樂二胡、琵琶。借鑑歐洲小提琴的教學方法,創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練習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學規範化、科學化。並對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作了比較科學的改進。18年,曾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記錄唱腔曲譜,翻成五線譜,寫出《梅蘭芳歌曲譜》,開創京劇唱腔固定成譜的先河。19年12月,劉天華在北京飯店大廳舉行音樂會,把中國民族音樂介紹給中外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鳥語》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當一曲終了,全場掌聲雷動。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橋聽寫鑼鼓經,不幸染上猩紅熱,治療無效,於6月8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