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復活
-
2 # 太史員外郎
在古代乞丐入城是被官府允許的的,有時甚至不需要任何憑證。
何謂入城憑證,憑證就是路引。因為古代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所以普通人不能離開自己的家鄉所在地,違反就要抓起來坐牢。但是,有些學子要考科舉,有的人會有急事,所以就設定了“路引”,“路引”就是官府出具的官憑。但是對於乞丐,因為流動性大,且家庭困苦,沒有生存依靠,開始各地乞討。
古代的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施行的是仁政,大都會對社會上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照顧,而且出臺了相應政策。唐代以後,除了發放實物外,還在都城和其他重要城市,分別設定了普救病坊。
到了北宋初年,朝廷在京城開封設定東、西福田院,主要賑濟那些流落街頭的年老之人,以及身有重疾、孤苦伶仃、貧窮潦倒的乞丐。
元代時,統治者下令各路設"眾濟院",收養不能自存之人,除給糧食外,還撥給柴薪。
明代繼承了元代的養濟院制度,並大力推動。到了清代,為了減少流丐散處,各地多設立了棲流所集中安置。這些棲流所,也就是用偏僻處的空房或現成的空廟改成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肯定要花大力氣治理乞丐,由於乞丐的流動性,官府是不給路引憑證的,所以他們可以進入城市乞討。
是的,想進去就要證件進去,他們辦了。結果在城裡的乞丐想出來,但是輕易出不來,在城外的乞丐想進去,可是輕易進不去。
其實想進去很簡單,領證就可以,但是很多乞丐不願意領,而想出來也很簡單,把證件交上去就可以,但他們又不想交,萬一下次還想進,又得辦又要花錢,結果就是城裡城外的相互守望,徘徊。
有的城外乞丐聽說城裡好玩啊,於是省吃儉用,好不容易辦證了,結果進去後就後悔了,因為在裡面未必能討到像外面的新鮮飯,但看在辦證花了那麼多錢的份上,也就死撐在城裡。
還有的在裡面乞丐,實在憋屈了,無論如何還是交證件跑出來了。但是一出來又後悔了,因為城外大批的乞丐,還是不停朝城裡走,連他玩的最好的幾個乞丐同伴都往裡走。
他上前去勸住叫他們回頭別進去,但同伴們都不會聽的:“兄弟,你太自私了,自己享受了城裡人的生活,你就怕我們也享受了?好處總不能讓你一個人佔著吧?大夥們也該享受享受!”同伴於是都進去了。
這個乞丐在城外生活一段時間,又感覺寂寞、孤單、無助、空虛無聊。開始想起了城裡,雖然新鮮飯討到的少,但至少有那麼多同樣哥我受苦受累的同伴可以說說話,在外自由是自由,終究是一個人傻瓜式自由,無人欣賞,無人問津,算了,想想又重新開始了第一次式的入城模式,再一次又進城了。
這就是乞丐的生活,於是就有了錢鍾書的《圍城》,把他們詳細生活細節給整成一本書。
乞丐的路,總是走得彷徨、絕望、又輾轉,未進城的天天想進去,進了城的總是探著腦袋想出城,但生命總是短暫的,保重吧,乞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