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紅1014
-
2 # 霜打臘梅
名和利,中國先賢早已論及,如中國古代亞聖孟子有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從古到今,就有好多重義而輕利的人。如中國宋元時期的文天祥,革命戰爭年代的方誌敏,聞一多、朱自清等等,他們中有的人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從不屈服;有的寧可餓死也不領別國施捨的救濟糧,表現了華人特有的骨氣。
但也有一些重利而忘義者,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大漢奸汪精衛、周佛海,以及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有一名導彈技術專家郭萬鈞,夥同沃維漢充當外國間諜,為了區區幾十萬美元,竟將中國賴以生存的戰略威懾武器的絕密情報賣給了外國。這些人在民族大義面前,喪節失德,重利忘義,雖苟活一時,但必定遺臭萬年,最終名利雙失。
時下,重義而輕利的人比比皆是: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許多各行各業的人們大公無私,甘願受苦受累,幾十年如一日地奮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如孔繁森,南仁東等等,他們是華人的驕傲,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但對於我們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即芸芸眾生來說,怎樣看待名和利呢?
我的認為是“名”和“利”要兼顧,“名利雙收”也很好。重名而輕利,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是很不現實的;重利而輕名,也不現實。假如是某個人抱著這一思想,就會利令智昏;假如是某個企業抱著這一思想,就會令企業走向死衚衕,沒有發展之希望。只有名和利兼顧,名和利雙收,企業或個人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名和利雙收”在我身上也發生過。如我家有個小小的作坊——蛋糕坊,別人家的一個四五十元,而我家的平時進貨真,用量夠,式樣多,服務誠,很受大家地歡迎,並且價格相對便宜,因而訂貨的人接連不斷。本地的人都知道我家蛋糕做得好,於是生計還做得紅火。這不是名利雙收了嗎?
又如,過去我帶的班級,由於自己認真地教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因而在學區的競賽中往往能考個好成績。這樣在群眾和老師之間產生好的印象,隨後得到學區和上級地獎勵,最後職稱上了一個臺階,於是這既提高了自己的聲譽,又真切地漲了工資,這又不是名利雙收了嗎?
當然現實地發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人有時名聲大一點,而利益少一點;或者,名聲小一點,而利益大一點,暫時名和利不平衡,不可兼得,這也很正常,以後經過自己地努力調整,經過時間地推移,使名和利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以達到使名利雙收之目的。再者,經常利少名大,有人會認為你沒頭腦,沽名釣譽,不現實;反之,經常利大、名不正,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坑害百姓,這就會被時人拋棄,並冠以“唯利是圖”的帽子。
而做人、做事要抱著:君子取財有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這樣“名利雙收”才“萬年牢”啊。
回覆列表
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我身上沒有發生吧,平常心看待生命所有的有償和無償即可了。內心的富足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