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學與藝術

    良渚文化,是指環著杭州錢塘江分佈的以黑陶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有5300—4000年。

    陶器,以就地取材,製作方便,所以常是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最為盛行的生活用器。

    良渚文化的陶器製作已作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存在。當時的製陶匠師在繼承崧澤文化技藝、輪製陶器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發明了快輪製陶技術,不僅提高了工效,滿足了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工藝方面也日益精緻規整,創造出一系列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陶器。

    考古調查證實,良渚文化陶器的胎質主要為泥質灰陶、黑衣磨光陶和褐紅色的夾砂陶等。夾砂陶多屬炊器之類,最具特徵的要數泥質灰陶和黑衣磨光陶。其品種、造型和裝飾都十分豐富。

    黑衣磨光陶,胎多呈深或淺灰色,除個別摻入細砂粒外,胎質都較純淨細膩,器壁薄而規整。其表大多披一層黑色陶衣,此種陶衣是用淘洗過的陶土調成泥漿,施加在陶器的表面再經煙燻,以掩蓋稍為粗糙的胎壁,或增加陶器外表色澤。最為典型的即是嘉興雀幕橋遺址出土的良渚黑陶代表——“雀幕橋黑陶”,以其風格獨特、造型不凡,載入中國古陶瓷史冊,考古界素以“良渚黑陶”稱之。

    良渚黑陶器一般器壁較薄,端莊輕盈,器身十分規整,器底盛行圈足。器口習見附加上雙鼻式器耳。有的在口沿一側有上寬而上揚的流,而其相對的肩腹部則安設扁弧形寬把。貫式器耳多施於器物的肩或口沿部位,豆的把手往往製作成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喇叭狀竹節形,並有扁長方形或圓形鏤孔。造型大多追求對稱均衡、整齊穩重的藝術效果,既具實用功能,又達到超凡脫俗的形式美。

    良渚的夾砂陶器,由於出於實用功能考慮,胎壁往往稍厚,器表多素面,唯在炊器等距的三足上習見做成魚鰭形,體現了漁獵生活的風情,是先民對魚的鐘情。稍晚則在魚鰭形鼎足的外側逐漸加厚,慢慢演變成“T”字形足,更具穩重端莊的美感。有的甚至在泥質黑陶鼎的腹部和器蓋施刻捲曲的圓渦紋、蛇紋及新月紋等,造型美觀,裝飾華麗,多是專作死者隨葬品的冥器。

    良渚文化陶器以素面居多,少數泥質陶裝飾的花紋線條往往較為纖細流暢、精美秀氣。裝飾技法主要有刻劃、壓印、戳印、拍印、鏤孔和針刻等。有少數陶杯或陶壺及陶球等器物上還見有紅、黃相間的漆繪幾何形花紋,也有的在器表繪上硃紅色的雲雷紋裝飾。夾砂陶器也是以素面為主,唯有大口深腹圜底的缸形器外口沿下,常有菱格紋裝飾帶;在大口深腹圈足簋的外腹部也多拍印有竹籃紋裝飾。這些都是良渚陶器裝飾的共性。

    良渚文化早期的陶器裝飾並不多見,即使有也較為單一,主要還是弦紋、刻花紋和鏤孔,少數見有網格紋、菱格紋、魚紋和硃紅色的彩繪幾何紋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鮑魚最大的是多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