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人

    “聖”,繁體“聖”。耳,要聽;口,要辨。這是器官的功能。以古“王”的心態,這樣用耳和口,並且用好,就是“聖”。當然,讀音為勝或剩、生、盛等等,就要看你怎樣去做了,這是人的權力和能力問題,誰也決定不了。但是,結果只有你做了才知道。

    孔子這樣說,只是個方法,對任何事都如此。這可能是原意吧!

    這個問題的中心,大約“聖”字,容易過度解讀。卑人,這樣解不捱罵,就謝天了!

  • 2 # 阿強讀書

    孔子說:“一個人做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品質,首先要修煉自己的內在修養”。大概意思就是: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

    和佛家、道家的“出世”傾向相比,儒家思想更傾向於“入世”,通俗地說,更注重研究如何“混社會”,所以極其重視如何做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等等,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師生等倫常關係等等,基本都是在嘗試回答如何在社會上做人的問題。

    孔子還說:“得才兼備,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著重點都在於如何做人。《莊子·天下篇》裡面有一個成語:內聖外王,意思是指內在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這個和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是要做事先做人,要治理家族和國家也要先從做人開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格理論的精粹。

    喜歡一個人,始於共鳴,陷於才華,忠於人品。一個人是否能被人持久喜歡,最終取決於這個人的人品。所以說,人品不僅是一個人最持久的魅力,還是一個人的最高學歷。

  • 3 # 平凡2850

    解釋一下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是一句託名孔子的偽作。

    這句話本身想表達的意思,由於不瞭解作者,不瞭解前後文的含義,很難給出一個貼近本意的回答。

    這裡給出《禮記·大學》中的另一個名句來供參考。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認為,人一生的進階歷程是這樣的。

    以道充體,以德充符。

    在身為身,修一身之德;

    在家為家,修一家之德;

    在鄉為鄉,修官吏之德;

    在國為國,修公侯之德;

    在天下為天下,修帝王之德。

    一個人,他的事業能不能興旺,歸根結底,取決於他的道,取決於他的德。

    道德充體,深根固蒂,這樣的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因勢成事。

    故而,尊道貴德,是為人之本,齊家之本,治國之本,平天下之本。

    也許,這就是“子欲為事,先為人聖”這句話,可以承載的最大的道理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讓人煩惱的兒童便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