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心145054766
-
2 # 中國鏟史官
我們最為熟悉的幾種文學形式有唐詩,宋詞,元曲,所謂元曲,是對元曲和元雜劇的一種統稱,元曲更多指的就是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北曲是南宋時期,全國國內流行著一種名為“院本”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就是根據北方的“院本”而發展演變的。
元雜劇在北曲,散曲等多種形式雜劇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雜劇中的劇情有演員來表演,主要以唱為主,輔之以動作,賓白來補充。唱詞一般是宮調的套曲組成。套曲會表明它的宮調,曲牌,賓白是包括對話獨白在內的話語形式,一般一個元雜劇劇本的形式由一位演員唱歌,其他演員為之配合,這是元雜劇最大的特點即“曲白相生”
元雜劇的結構為“四折一楔子”,即每個劇本都有四折戲,一個楔子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五折,六折戲,用兩個楔子演戲的。“、“折”的意思就是“幕“,四折就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折與折之間的過渡叫“楔”,在元雜劇中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此外,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淨,雜。旦有正旦,外旦等。正旦是負責歌唱的女演員,外旦是次要女演員。末有正末,沖末等,正末是負責歌唱的主要男演員,沖末世第一次上場的男演員。淨世喜劇性人物,雜世除以上生,末,淨以外的各類演員。
元雜劇有著名的代表,即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關漢卿,大都人,在元雜劇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被譽為“曲聖”,他在塑造人物,處理戲劇細節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關漢卿一生創作許多經典的元雜劇,主要流傳的有《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列為中國十大悲劇之一。馬致遠,大都人,也是元代著名散曲家,戲曲作家,他一生從事雜劇創作,名氣較高,後人稱之為“曲狀元”,作品有《岳陽樓》,《青衫淚》,《漢宮秋》以及小令《天淨沙·秋思》等,作品風格飄逸通脫,雜劇語言樸實自然,富有想象力。鄭光祖,山西人,爺爺創作了許多雜劇,主要有十八種,《倩女離魂》最為著名,取材於前人傳奇,是一部愛情劇,作品風格詞曲優美,在描寫人物心理時獨具一格。白樸,祖籍山西人,後移居河北,出身於濃厚文學氛圍的家庭,年少時跟隨元好問學習詩詞,為元曲創作打下基礎,主要作品有《牆頭馬上》,《梧桐雨》。元雜劇時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形式,中國的戲曲藝術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發展和壯大卻在宋元時期,尤其是在元朝,一批優秀的元雜劇作家,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以精湛的技藝塑造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人物形象,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塑造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面貌。元雜劇的發展使中國古代文學發展達到了較高水平,同時也為後代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回覆列表
元曲是元代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其曲文形式與詞相近,用長短句,但格律較自一由 ,多用口語,便於直率地表達感情,“元曲”與唐詩、宋詞並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