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課堂第一線
-
2 # 冬雪華麗
首先研究型的專業本身就是值得尊敬,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得專業。研究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枯燥乏味,沒有自由的時間,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夠在研究中取得成果。只有品嚐更多的乏味才能有所收穫。研究到最後也不一定能取得什麼成果,但是如果不研究就一輩子沒有什麼成果。我們的科學家,大國工匠,IT精英,考古學家哪一個大家不是在寂寞中體會一點一滴的成果帶來的喜悅。研究固然乏味,但是如果不研究又怎麼能夠知道果實的芳香。有些人不是不想研究,而是不願意研究。看到問題就想退縮,心不安定,思想不穩。沒有自己堅持的目標。覺得堅持沒有意義,沒有投機取巧來錢快,我不受約束和忍耐寂寞。可是真正的大家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的人。就像百花叢中的一顆小草,哪怕爭不過鮮花的芳香。也要為這片土地增添一抹新綠。心甘情願,無怨無悔。這就是研究者!
-
3 # 樹人園丁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搞研究的最大動力就是興趣愛好。否則根本不肯持續下去。
偏重研究的專業週期長,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投入的時間精力都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而且很可能會失敗。但是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只看結果,不管過程。科研都是高風險,高投入,產出機率低。不符合現在人們的胃口。科研人員真的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把研究搞”!
但是,目前到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科技強國已經從上到下達成了共識,科學研究、科技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受重視程度和地位也越來越高。就在前不久,華為老總任正非簽發了高薪聘用頂尖研究型學生的通知。培養數理化等基礎學科中突出的頂尖研究型人才,讓他們安心從事基礎性研究。他還說到:要打贏未來的技術與商業戰爭,必須要有世界頂尖的人才,為了吸引頂尖人才,首先要用“頂級的挑戰和頂級的薪酬”。
二戰後,美國引進全球頂尖人才,才使得本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現在進入到了爭奪人才的下半場。華為為中國企業帶了個好頭。“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窘況正在得到逆轉。
相信搞研究專業的環境會越來越好。這才是我們偉大祖國復興之本。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啊,學術類專業比應用類專業在理論研究上可能會更佔優勢,但學術類專業畢業生不一定要去求搞研究。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應用類專業畢業生也可以在實踐中去搞研究呀,很正常的。
像我們小學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但在日常教學中也會參與教科研,不少教師會做課題,寫論文等等。學校也要求教師要把教科研常態化。大學教師就更不用說了,課堂上做的是教學方面的事,課下還在不停地做學術方面的研究。
學術類專業畢業生,也有創業的、做生意的。在大學做研究也可以積累方法論,或者說形成自己的一套做事規則和體系。把這套方法論運用在商業領域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前段時間的XX大學博士退學創業的案例很多,網上一搜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