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過年了,回老家,還真的會面臨一些尷尬的事。

    1.方言帶來的尷尬

    北雁南飛,我到廣東工作已經十多年了,雖然不太會說粵方言,但是,天長日久,一些日常用語還是不自覺地使用粵方言的習慣用法,回到老家,這會給我帶來小小尷尬。比如說,廣東習慣說“踩單車”,而北方則說“騎腳踏車”,廣東喝啤酒常說“來一隻啤酒”,量詞用“只”;而北方則習慣說“來兩瓶”,量詞用“瓶”。和朋友喝酒時不小心說一句“來一隻啤酒”,就會有朋友嘲笑說:“小樣,還真拿自己當廣東人了!”前幾年我回老家過年,一次和發小喝酒,我說了一句“我喝先”(粵方言句式上習慣狀語後置,把“先”放在動詞後面,“我走先”、“我拿先”等),一個發小一腳踢在我屁股上:“能不能好好說話?”你說,尷尬不?所以,回老家,說話要十分小心。萬不可帶出生存地的方言。

    2.喝酒帶來的尷尬

    在北方時,我也是豪飲一族,喝酒都是用茶杯的。到廣東後,漸漸習慣了用小酒杯喝酒,而且喝酒隨意,很少有極力勸酒的。加之年齡、身體的問題,喝酒已經是象徵性地少量飲酒了。回老家過年,一些老友相聚,還是老習慣,但實際上我已經承受不了了,離家十幾年,見到老友也很高興,不喝怕掃了大家的興致,硬著頭皮喝,往往是喝一場醉一場。一次我的一個發小,酒至半醺,要和我乾一杯(茶杯)白酒,因為關係甚好,他說完就一口喝完一茶杯酒,我哪裡喝的下去啊!只好分好幾口喝完,結果這個發小不高興了,說我忘本了,瞧不起他了,我怎麼解釋都不行,第二天我想請他吃頓飯,結果是拒接我的電話。2016年我回老家,發小們又在一起聚餐,我先道歉,這一頁才算翻過去了。

    3.詢問收入帶來的尷尬

    我這個人比較大條,薪水也只是知道大體資料,至於分那些專案不是很能說得清楚。再說,在廣東很忌諱問收入的,絕對隱私嘛。除了家人,幾乎沒人問收入。但是回老家則沒有這個忌諱。一次一位女同學在同學宴上問我收入,我說月薪大概七千多,她接著問:“七千幾?”我說:“真沒記得那麼清楚。”接著又問我,基礎工資,績效,房補,晚自習費等等,我還真是回答不出。結果那位女同學很不高興,說我不拿他們當自己人了。天地良心,我是真的大條,不去關心這些細節的。現在,我基本上清楚了,可以回答個大概了。但是人已經得罪了。尷尬不?

    有些朋友,問完收入,有的說:“嘚瑟啥啊,也沒比老家高多少嘛!還跑南方去了!”也有的說:“補貼還沒我高呢 !真不知道你什麼智商!”也有安慰我的:“雖然高點不多,怎麼說也還是多些的。”好朋友說話沒忌諱,但是還是多多少少有點小尷尬

    雖說是有點小尷尬,但是又是生活的調味品,小調侃帶來快樂,喝純酒交流感情,問收入關注生活,品一品,生活的味道還真是令人陶醉的。

    儘管有時有點小尷尬,過年我還是想回老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維持一段艱苦的戀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