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郎中易醫
-
2 # 杞紅飄香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肺氣衰虛,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
——《本草匯言》甘草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甘草
甘草,中藥名。分佈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
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又叫蜜甘、蜜草、美草、草、通靈、國老。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
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主治病症
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文獻記載
1.《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獨入脾胃,李時珍曰能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
2.《本草衍義補遺》:甘草味甘,大緩諸火。下焦藥少用,恐大緩不能直達。
3.《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用法用量
2~10g。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有位草藥郎中,他總是很熱心地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裡卻來了許多求醫的人。郎中妻子一看這麼多人急等著丈夫治病,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藥嘛,我何不替他包點草藥把這些求醫的人打發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來咬上一口,覺得甘甜怡口。於是,她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紙一包一包地包好,發給了那些病人。
過了些日子,幾個病癒的人特地登門來答謝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草藥郎中一聽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卻心中有數,趕忙把他拉到一邊,小聲對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藥郎中又急忙詢問那幾個人的病情,方知他們分別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腫脹之病。此後,草藥郎中便在治療咽喉腫痛和中毒腫脹時,均使用這種“乾草”。由於該草藥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稱作“甘草”,並一直沿用至今。
回覆列表
甘草這味藥偏守,不是偏散,所以它偏於中焦脾胃這塊,那麼脾主升,胃主降,是偏入脾還是偏入胃?那麼甘草本身實際上是偏入脾,微微偏升達一些,甘草的氣微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