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年字而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其本義是年成,五穀成熟,即《說文解字》:“年,谷熟也。”可見曆法的制定與農業息息相關。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週日年,唐虞曰載。注: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事實上年的定義早在夏商周之前的唐虞就已存在。
《尚書・堯典》:“(帝堯,約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羲氏、和氏,相傳都是重黎的後代,帝堯命其家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馬融注:”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 並且在帝堯的時代,已經推算出地球公轉週期約為三百六十六日。同時根據月球繞地球的執行週期,以閏月定四時,月亮繞地球執行一週,需時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須安排閏月補足,否則四時錯亂。
《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 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 疏:“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中氣帀則為歲,朔氣帀則為年。”
年依據的是朔數,歲依據的是中數。可見周朝時期沿用著《堯典》同時執行著兩套曆法,即陰陽合曆,只是數值更精確了。
《禮記・月令》孔疏雲:‘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週,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365.25日),謂之一歲;朔數者,十二月之朔一週,總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中數,就是一週之數,即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迴歸年的時間間隔。元代郭守敬在1276年起歷時4年測量的資料(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在冬至與夏至之間的變化,多年資料進行歸算),得出迴歸年的時間是365.2425,比西曆格里高裡歷早好幾個世紀。現代公認的地球公轉週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那麼周禮中的迴歸年是多少呢?
周禮中不僅明確了“歲”作為公轉回歸時間單位的具體量值,還精確到小數點後兩個零的級別。更令人拍岸的是,與郭守敬或現代科技得出的數值,誤差僅為
0.01日。
漢鄭玄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歷日矣。”
朔數,每月初一稱為朔。定義是從第一年的正月初一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即月球繞地球一週,朔數定義的陰曆年共354日。古代農曆為陰陽合曆,這裡的閏月補足法,也完全符合《堯典》的記載。
因此關於年的定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堯時期。又及,歷史上均沿用《堯典》四時紀年法,應該也算從側面證明了唐堯的存在。
就年字而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其本義是年成,五穀成熟,即《說文解字》:“年,谷熟也。”可見曆法的制定與農業息息相關。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週日年,唐虞曰載。注: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事實上年的定義早在夏商周之前的唐虞就已存在。
《尚書・堯典》:“(帝堯,約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羲氏、和氏,相傳都是重黎的後代,帝堯命其家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馬融注:”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 並且在帝堯的時代,已經推算出地球公轉週期約為三百六十六日。同時根據月球繞地球的執行週期,以閏月定四時,月亮繞地球執行一週,需時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須安排閏月補足,否則四時錯亂。
《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 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 疏:“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中氣帀則為歲,朔氣帀則為年。”
年依據的是朔數,歲依據的是中數。可見周朝時期沿用著《堯典》同時執行著兩套曆法,即陰陽合曆,只是數值更精確了。
《禮記・月令》孔疏雲:‘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週,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365.25日),謂之一歲;朔數者,十二月之朔一週,總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中數,就是一週之數,即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迴歸年的時間間隔。元代郭守敬在1276年起歷時4年測量的資料(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在冬至與夏至之間的變化,多年資料進行歸算),得出迴歸年的時間是365.2425,比西曆格里高裡歷早好幾個世紀。現代公認的地球公轉週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那麼周禮中的迴歸年是多少呢?
周禮中不僅明確了“歲”作為公轉回歸時間單位的具體量值,還精確到小數點後兩個零的級別。更令人拍岸的是,與郭守敬或現代科技得出的數值,誤差僅為
0.01日。
漢鄭玄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歷日矣。”
朔數,每月初一稱為朔。定義是從第一年的正月初一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即月球繞地球一週,朔數定義的陰曆年共354日。古代農曆為陰陽合曆,這裡的閏月補足法,也完全符合《堯典》的記載。
因此關於年的定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堯時期。又及,歷史上均沿用《堯典》四時紀年法,應該也算從側面證明了唐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