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談心
-
2 # 住在紅樓
建議華人成年後,尤其是有所成就後,多學習一下“道德經”。為什麼要在成年後呢?因為年輕時要有進取精神,多學習孔子多有益處。道德經教我們控制慾望,明瞭人性。把人性看透了,失去了追求進步的動機;不看透人性,又使我們慾望無窮,最終“非得失去了的時候才明白擁時是多麼美好”!
-
3 # 裝修家日記
這可以說是由人類固有的心理缺陷造成的,我們所能做的是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犯這種錯誤。
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現象進行了闡述:
感覺閾限。簡單來說就是對一件事物的感受超過了一定的閾值就會被習慣性忽視。你習慣了一個人在你身邊的存在,就像你不會有意識的去注意到空氣的存在一樣,不會去想她對你有多麼的重要。賦予效應。該效應體現了人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你沒有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可能並不是那麼想要得到,但是當你已經得到了,再失去的時候就會非常的不捨。這跟第三個心理效應有關。就好像傻孢子一樣,越追越跑,越跑越追,當你不追了,她反而要停下來看個究竟,跟兩性關係實在沒什麼兩樣,她/他對我好我沒什麼感覺,但是要被人搶走了,那可不行。損失厭惡。這個很好理解。短缺原理。短缺原理的關鍵是:供應不是一直短缺的,而是由充足到短缺,人們傾向於對這種損失深惡痛絕。心理學效應好玩的地方也在於,通常人們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所以,為了不讓這種“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事情發生而讓我們後悔,我們必須要時刻對抗這種缺陷,提醒自己不要犯這種錯誤。
在這個現實世界中,每天幾乎都有人在擁有,也都有人在失去。擁有的人竊竊自喜,失去的人默默後悔,但是也不一定是失去的時候就會明白擁有時的美好。但是也確確實實不少人非得在失去之後才能夠明白擁有時是多麼地美好。這是為什麼呢?
1. 人在追求某一樣事物的心情,與在擁有之後,體驗是會有所不同的。就好像張愛玲說過的這麼一句經典的話: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這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獵奇心理,也就是好奇心,在對待某一個未擁有的事物的時候,內心對其還是有許多空白的屬性,而這樣的心理會驅使我們去挖掘,去認知,去填寫空白,所以在對待未擁有的事物時,是充滿激情的,也會更加熱切地去追求。而當空白屬性被填寫之後,這種獵奇心理就會慢慢緩和下來,進入另一個階段,故而就會改變態度。當然,也不一定所有個體都會如此,倘若不是因為獵奇心理而去追求的,比如是因為愛意,也還是依舊會延續愛意去對待。
2. 但是,事實上,這世間的許多事物,當我們用久了,相處久了,感覺都會變得較為平淡,而個體容易在平淡之中迷失了自己當初追求時候的那份熱切心情。比如,我們去專櫃買了一件特別貴的衣服,因為貴所以好不容易狠下心來咬咬牙買了,買回去的前一陣子還十分喜歡這件衣服,巴不得天天穿著,洗的時候還特別注意與其他衣服分開,但是等過了一陣子,這件衣服就會慢慢失去它對你的吸引,而你也不再那麼小心翼翼地去護著了,甚至直接丟洗衣機與其他衣服混合洗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如此,剛相處的時候,彼此都很有話題聊,但是慢慢地,好像也沒啥好說的了。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我們對其的習慣。因為習慣了,平淡得難以再次激起自己內心的那份熱切。而當這個習慣突然消失了,不見了,個體也會感到不適,就像兩個人住在一起,分手後,一個搬走了,但是日常已經習慣一回去就看到對方在那,搬走了,回去卻空蕩蕩的,這難免有不適。
倘若這種不適感比較強烈,就極其容易引發當事人的懊悔之心,也明白以往的美好時光,哪怕後面的平淡,也是一份難得的情感體驗。
事實上,這是許多人都擁有的一個通病,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卻懊悔莫及。但是許多時候,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懊悔也沒用,畢竟這世上沒有後悔藥。
以上。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