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伯爵lwh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先人聖賢孔老夫子就說過“食,色性也”人餓了要吃飯,是身體的本能反應。人在感覺到飢餓時候,應該說是胃最先發出求救訊號,需要補充營養能量。比如說“肚子餓的咕咕叫”,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最好解釋。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飯只能說是果腹,填飽肚子而已。談不上有什麼更高的追求。 在原始社會,那個茹毛飲血的環境裡,人們共同狩獵,共同獲取食物,再共同對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進行分配。由於食物的來源非常有限,使得吃的東西變得非常珍貴。每個人只能獲得僅夠維持身體一天所需要消耗的能量而已。甚至連每天需要正常補充的食物都得不到滿足。 所以只是為了活著,而努力去獲取食物。 只是為了滿足胃裡發出的求救訊號,不斷遊走,疲於奔命。 之後隨著人類不斷的進步,人的潛能和創造力被不斷的激發出來。食物的來源逐漸豐富,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在漸漸依次的提高。孔老夫子的另一句名言就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可見在幾千年前,對美食的製作和品鑑已經到了很高的層次。

    中國被譽為“烹飪王國”。美食更是數不勝數。人可能窮一輩子的時間都不見得能夠全部吃完所有的美食。一個人可能去玩兒遍全國,卻不見得能吃遍全國的美食。 在物質條件獲得滿足之後, 不再為一日三餐發愁,而轉而為不知道一日三餐吃什麼而發愁的時候。人們就轉而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也就是來自於滿足心靈上的慾望。

    美食講究“色,香,味,形”。人們對食物的接觸也分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些種種感覺的訊號,最後會彙集到大腦裡,也就是最後來自於心靈的昇華享受,才是最大的滿足。這幾年央視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新年》更是把這種對於美食的,屬於心靈的享受,上升到國家層面上。

    “” 吃貨”是美食愛好者們的自稱與互稱。每當在深夜看這些紀錄片的時候,絕對是對於吃貨們的身體與心靈的莫大的考驗與煎熬。 蘇州的七件子,平樂松皮扣,自貢粑粑肉,湘西臘肉。平樂釀菜,香港 髮菜蠔豉,江門大餈,臺灣紅鱘米糕,內蒙古布里亞特包子,榆林棗兔兔和糕角,環縣羊肉臘八粥,萊蕪大糖瓜。 都是全國各地逆天的美食,也都是我等吃貨聞所未聞,吃所未吃的食物。這些美食被髮掘展現出來,又要叫多少吃貨,情何以堪,無地自容。

    美食當前雖然人們反應不一,但是對於吃貨來講總是抗拒不了誘惑,無論是好吃成性還是有減肥的藉口,終究抵擋不了多久,便會紛紛繳械投降,大快朵頤, 置減肥的藉口於九霄雲外。

    大抵多數的人,基本上對於美食還都會持有“食前觀察,吃時思考,品後回味”。吃文化三部曲。食物首先滿足於胃。謂之“食,色性也”,其後美輪美奐的美妙食物就會轉而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不斷昇華,最後上升到心靈慰藉, 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達到心情舒暢,心滿意足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時間半夜超過兩點不睡覺會不會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