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甜甜Fairy
-
2 # antaliya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年輕的父母工作、生活壓力大,由老一輩子照顧孫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年輕人和奶奶輩在教育孩子和餵養孩子出現分歧時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是每個養育孩子的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重視並協調好兩代人之間的分歧,畢竟家中的小寶貝健康成長是關鍵,家庭和睦也很重要。
年輕人注重科學育兒、合理餵養,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全面發展,從孩子幼兒期就開始注重幼兒智力開發,比如送孩子去各種幼兒早教班、興趣班等等。在餵養孩子的問題上,年輕的爸爸媽媽更注重營養均衡,既注重營養,同時要保證科學合理餵養,注重飲食衛生,防止孩子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現代社會,年輕的父母用科學的育兒觀來養育孩子,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因為兩代人成長的環境不同,育兒觀念自然會有差距。而奶奶輩因為年紀大,不喜歡讓孩子走出室外,怕孩子跑跑跳跳,容易摔倒、碰傷,不好和孩子的爸爸媽媽交代;其次是怕孩子受風寒感冒,受到責備。而年輕人帶孩子。喜歡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認為對健康有利,還可以增長見識。而老一輩人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來照顧孩子,缺少科學育兒的概念,必然會出現分歧。怎樣協調好雙方在養育孩子時出現的分歧呢?
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以及餵養方式上,為避免分歧,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祖輩只作為父母的幫手
父母上班或外出時老一輩陪伴好孩子,做好年輕父母的幫手,照顧好孩子;孩子的爸爸媽媽需要外出時,最好將孩子的生活需要品準備妥當,如果需要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智力開發,如睡前故事、孩子睡醒後需要聽的音樂等,可以提前準備好,請長輩按時給孩子朗讀或播放,這樣可以避免與年輕父母的教育理念發生衝突。
2、祖輩不溺愛孩子
老一輩過於溺愛孩子,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容易出現教育觀念的偏差,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3、父母按時陪伴孩子
孩子的父母每天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如陪孩子一起聽音樂,看書、遊戲等,必須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年輕的父母以身作責,堅持科學育兒,老一輩協助年輕人做個好幫手,相互配合,遇事多溝通交流,互相尊重,就會讓你的孩子健康成長!一起努力吧!
回覆列表
老一輩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多少都會與我們不同,即便是夫妻之間,也常會出現教育觀念不同的情況,這應該如何做呢?
理解老人的出發點,調整心態老人教育孩子的前提一個是自己曾經的經驗,照舊複製;一個是自己自身的角色——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難免會溺愛孩子。因此,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
我這次十一回家,我媽總給孩子拿零食、水果,她認為孩子也不總在家,有好吃的就給,但這樣做,導致孩子不好好吃飯,到飯點,已經不餓了,沒事時還總想著找零食吃。
老人這麼做,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不一定好,所以,我們要先明白,老人也不是故意做一些對孩子成長不利或無益的事情,而是一些觀念帶來的後果。
這樣想,首先我們會少去一些埋怨,有助於溝通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孩子是自己的,明確自己是第一責任人想什麼問題前,首先要明確:孩子是自己的,我們做父母的是第一責任人。
無論老人做了什麼,最終的結果——對孩子的影響,是由孩子自身和我們做父母來承擔的。
比如,有的老人小時候給帶幾年孩子,非常溺愛,孩子長大後,父母難以管教。這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第一責任人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們要有意識,自己才是要對孩子負責的人,因此,對於一些事情,要有判斷,並且做出相應的迴應。
抓大放小,藉助外界力量幫助溝通很多父母白天上班,孩子交由老人帶,因此不可能事無鉅細,也不能因為一點事就和老人溝通。既然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就只能抓大放小,對那些重要的事情,堅守自己的想法,並且用易被老人接受的方式來溝通。
比如,老人怕孩子冷,給孩子穿太多,因此導致過孩子生病,但老人認為這是穿太少造成的。這時,我們可以傳達醫生的話,或者找一些專業影片給老人看,藉助外界的力量,來說服老人。
而孩子穿什麼衣服、幾點帶孩子出去玩這樣的事情,就可以放下,不去幹涉。
多鼓勵老人,強化好的,弱化不好的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可,帶孩子本身是很辛苦的事情,不能不看功勞,只看哪裡做的不好、哪裡不符合自己心意,這樣老人帶孩子時,心裡苦悶壓抑。
我們要看到老人做的好的地方,多給予認可和鼓勵,對於那些需要改善的方面,弱化或者被替代。
比如老人喜歡說孩子真棒,孩子原本做了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也會這麼說。這其實並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那麼,我們可以告訴老人:誇獎孩子,能給孩子建立自信,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只是不需要總去誇獎孩子,直接描述孩子做了什麼就可以。
先看到老人做法中的優點,再去告訴老人,更好的方法是什麼。
我們再常去以身作則,老人也會看到方法,從而用新方法替代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