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帆閒談
-
2 # 5684427270698信天游
戰國時代各國的文字不同,他們交流時就靠一種通用語言(雅言)來勾通,當時的雅言就象現代的普通話一樣普及,因為雅言是以周朝的語言為基礎,到了那裡講的語言都聽得懂,所以不需要翻譯。
-
3 # 克之5
謝邀。有周一代的交流用語,確為雅言。另,諸侯之間,使節之間,慣用詩表達意思。基於這樣兩點,溝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請注意,孔夫子整理的詩經,作品都是歌詞。所謂在帛為詩,在喉為歌者也。雅言再加上音樂,如虎添翼,更便於交流了。再請注意,那時的諸侯為君,使節為士,都是精英,就如開國總理一般,懂多國語言,交流起來更便捷了。
-
4 # 小胖愛解說
雅言,就是夏言。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戰國時期周天子依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國貴族為了體現身份和對外交流,雅言是大小貴族的必修課。“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
5 # 史海尋蹤
史書記載,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始於秦始皇時期。那麼可以推斷戰國時期文字是不同的,至於語言,看看我們如今的各地方言,各國所用的語言也應不同。
那麼在戰國時期語言不通時如何交流呢?這要從周朝說起,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源於周朝的分封,到後來各自為政各搞一套,因此造成國與國之間的語言區別。在周朝時,起先是將都城西岐方言作為官方語言的,後周平王遷都到洛陽一帶,又把洛陽話作為官方語言,為了以此表示自己的高貴,這種官方語言稱作“雅言”。孔夫子門下三千弟子,來自不同的國家,因此孔老師上課也是說的“雅言”。語言不通也曾鬧出笑話,相傳越南給周王進獻一隻白毛雞,為了將意思表達清楚,一共找了九個翻譯,一道一道轉翻,才把這事弄明白。由此可知,當時交通極不方便,而且各地域語言差距較大。
戰國時期是農耕文明,普通人只能依靠種地為生,人口流動性極差,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出過國,頂多去附近趕趕集。那麼語言的翻譯,只能透過那些見多識廣的人。
一是各國的外交官,周遊於列國之間,口若懸河,但是如果對方聽不懂,那也懸不住啊,只能具有紮實的語言功底,才能成功的渲染氣氛。
二、到處做生意的鉅商大賈,為了成功的賺到錢,語言技能也是必備的。
三、四處遊學的鴻儒們,為人尊重的大知識分子,出來講學,連本地話都不會講,多丟人啊。
另外就是各國方言有所區別,但相鄰國家或許語言差別不太大,連猜帶比劃,大概意思也能搞清楚。
-
6 # 南山守望
跟現代的歐洲一樣,雖然有德語、法語、英語、俄語等等,但是它們屬於同一語系,所以各華人都彼此學習掌握,所以雖然文字不同,但交流起來不成問題。
回覆列表
語言從古至今大致如此,各地均以地方語言為主,尤其是語音。現在北方人聽江浙上海話,廣東話閩南語,如同鳥語。戰國時期,語言交流已大致沒有什麼障礙了。因為在春秋時代即所謂的雅言,諸如使節及相關人員的交往等通用。雅言本指書面語,泛指以周朝語言為基準,類似現代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