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思考錄

    觀點:①北魏立國不願人曉的事情是鮮卑族及拓跋氏的早期歷史(包括一些搬不上臺面的勾當)。②崔浩被殺滅族,間接原因是“三武之禍”,直接原因是《國史》事件,個人原因是鋒芒逼人,深層原因是明辨姓族,觸犯眾怒。

    (1)北魏立國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為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開國皇帝是拓跋珪,他在十六國後期386年在牛川重建代國改稱魏國,398年遷都至今山西大同稱道武帝帝,史稱“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534年分裂為東魏(後北齊建立)和西魏(後北周建立),557年北魏歷史徹底結束。

    (2)崔浩生平

    崔浩[?-450年],出身北方高門士族,為北魏著名政治家與軍事謀略家,是太武帝時期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450年因“國史之獄”被滅族。

    (3)殺身之禍

    ①崔浩屢獻奇謀,算無遺策,屢建奇功,但自恃才略,鋒芒逼人,又受拓跋燾所寵任,涉及朝權專制,其才幹與權力引起了執政的北方貴族及其他人的忌妒,操之過急,所謂“登高易跌重”。

    ②北魏時期佛教興起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而崔浩曾主張崇道廢佛,太武帝下令焚燒寺院,搗毀佛像,殺戮僧侶,史稱"三武之禍",朝野間怨聲載道。[有觀點稱宗教之爭極可能是崔浩致死的原因之一]

    ④崔浩掌權後,431年提出“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想按漢族的世家大族傳統思想來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得罪了眾多鮮卑貴族。

    ⑤司徒長孫嵩向太武帝告狀,崔浩“有訕鄙國化之意”。以及薦官按自己想法,一意孤行。儘管太武帝寵信崔浩,但皇帝也有暴脾氣,肯定有所生氣。

    ⑥《國書》事件是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公元439年太武帝命崔浩續修國史,受參與官員的諂事,營造了方圓一百三十步的《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比如鮮卑族文化程度落後、君主的性格缺陷、鮮卑部落間政權爭鬥、早期拓跋氏殺人越貨的勾當、拓跋氏很多粗人、褒華貶夷、想借助漢人光復鮮卑族等等之事]。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無不憤怒,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崔浩及秘書郎吏均下獄,崔氏同族連坐滅族,還牽連了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滅族不徹底),史稱“國史之獄”。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後悔誅殺崔浩。

  • 2 # 子常先生

    崔浩(公元381年-450年),字伯淵,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他出生在北方高門士族,家族以才學聞名於世。《魏書.崔浩列傳》中記載,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因才學出眾,得到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器重。道武帝時期,尚書鄧淵奉命撰寫本朝史,名《國記》,書寫十餘卷,尚未完成。太武帝時期,崔浩奉命續寫《國記》,公元429年終於編訂《國書》三十卷。

    《國書》秉筆直書,盡述拓拔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書了許多拓拔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這些歷史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祖父為代王時被前秦打敗逃亡陰山的故事。拓拔珪的父親想投降前秦,就把他的祖父捆綁起來獻給前秦,作為見面禮。兒子將父親捆綁起來獻給敵人,確實不是光彩的事情。

    二是崔浩在《國書》中披露,拓拔珪父親投降前秦,後死於長安,拓拔珪是遺腹子。但有史書記載,拓跋珪父親死後,他爺爺又娶了他父親的女人,拓跋珪是他爺爺的兒子。這樣他與他父親又成了兄弟關係,如此亂倫關係,是在丟人。

    三是拓跋珪爺爺娶了兒媳婦,拓跋珪做了皇帝后,又娶了姨媽為妃子。《國書》將這件事情也記錄下來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很多人結婚是因為:人生不易,要找一個隊友同舟共濟”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