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寶媽咪育兒日記

    一:孩子依賴性強往往是成人包辦過多造成的。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應從小培養。建議你與爺爺奶奶多溝通,從有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角度去考慮問題。其實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老人會更加呵護,往往比較遷就或嬌慣孩子。希望你的家人要一致地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從小事一點點做起。要讓孩子不依賴成人,我們必須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同時及時鼓勵她的進步。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尊和自信。相信在你全家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地克服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 。另外強調一點:不要急於求成,要允許孩子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告訴爺爺和奶奶要學會把愛藏起一半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二:週末你帶孩子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和你一起做事情,如一起購物、一起擇菜、一起收拾房間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都可以幫得上忙,同時要讓孩子感到做這些事的時候很愉快。這種愉快的情緒使她以後在生活中願意自理一孩子依賴性強往往是成人包辦過多造成的。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應從小培養。建議你與爺爺奶奶多溝通,從有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角度去考慮問題。其實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老人會更加呵護,往往比較遷就或嬌慣孩子。希望你的家人要一致地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從小事一點點做起。要讓孩子不依賴成人,我們必須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同時及時鼓勵她的進步。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尊和自信。相信在你全家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地克服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 。另外強調一點:不要急於求成,要允許孩子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告訴爺爺和奶奶要學會把愛藏起一半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二:週末你帶孩子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和你一起做事情,如一起購物、一起擇菜、一起收拾房間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都可以幫得上忙,同時要讓孩子感到做這些事的時候很愉快。這種愉快的情緒使她以後在生活中願意自理。

  • 2 # 謙兒哥爸

    你的無微不至,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比起無微不至的關心,放手才是父母最該做的事。

    父母無微不至,孩子獨立生活往往表現得很糟糕。

    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最直接的影響是孩子在獨立生活方面表現得很糟糕。

    當你一邊唸叨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邊又挽起袖子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對你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

    一旦孩子習慣了父母的無微不至,到了幼兒園、學校的集體生活,各種問題就會集中爆發。

    有位幼兒園的生活老師曾向我吐苦水:

    幼兒園裡新生入園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時間,不僅要應付孩子的哭鬧,還要面對很多孩子不會上廁所、不會吃飯、不會穿衣服的問題,在自理問題上,孩子們普遍表現得特別差。老師也很累,稍有不甚,家長還會覺得是老師沒帶好孩子。

    自理能力是每個孩子必須要學會的能力之一,必須從小培養,幾歲會穿衣吃飯、幾歲會收拾整理房間、幾歲會做飯,沒有任何捷徑可言,都是靠父母一天又一天的引導和放手。

    你替孩子多做一項,孩子自然就少學會一項。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廈門有個學校,給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布置週末學炒菜的家庭作業,一直到六年級。

    有個孩子每週末都會學做菜,現已會做20多道菜,甚至現在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孩子奶奶欣慰地說:“以後餓不著他了。”

    父母無微不至的潛臺詞:“沒有我,你什麼都不行”。

    無微不至是一種不信任。

    父母之所以替孩子做得多,無非是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得飽、能知冷暖、能一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他們覺得孩子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好。

    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看似是對孩子的深愛,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權利,並且傳遞給孩子非常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衣服穿反了,媽媽衝過來:“我來幫你,你穿不好。”

    這樣有意無意的否定多了,孩子就容易沒有自信,但事實是,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8歲時你沒教他繫鞋帶,20歲時他的確學會了。

    20歲明明已經應該打工賺錢養自己了,他卻只學會了繫鞋帶。

    父母做得越多越細,孩子的試錯和成長就越少,每個孩子都是在一件件小事中獲得自信的,父母替他們全部做完了,孩子就很難成長起來。

  • 3 # 糯糯爸爸

    先談談1歲半的孩子為什麼依賴性太強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水平逐漸提高,內心的感情不斷豐富,開始和成人建立依戀關係。依戀關係父母與孩子關係的一種相互關係,依戀關係在嬰兒時期就存在。

    結論:1歲半孩子出現依賴性是他心理髮育的過程。

    心理研究指出,嬰孩時期(0-6歲),是孩子和父母(撫養人)形成安全依戀關係和信任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能和成人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將來對孩子人際關係也會有正面的影響。

    有研究顯示一個擁有健康依戀的孩子會有更強的學習動力,他們具有更強的自信,他們更加獨立,有很好的抗壓和抗挫折能力。

    解決辦法:這個階段孩子出現依賴家長不需要焦慮,而是開始正確引導,跟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1、陪伴孩子。多跟孩子在一起,多交流溝通,分享他的快樂和難過。

    2、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應該保持融洽和諧,才能讓孩子心理更安全。

    3、關注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發脾氣有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保持冷靜,耐心跟孩子交流,及時迴應孩子,表示能理解孩子的情緒。

    4、如果過去沒做好,請儘快補救。

    培養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路上會碰到很多困難。早期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後期的教育事半功倍。

  • 4 # 頭報信

    孩子在0—6歲的時候,和父母之間產生的完全依戀和信任關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好這種關係,對孩子以後走向社會建立的人際關係和團隊關係有幫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互動溝通,多聽孩子的傾訴,孩子哭的時候,要耐心的等他發洩完,再給他講道理,這樣孩子就會在慢慢的長大中學會成長。

  • 5 # 最多微微一笑

    一歲半的孩子依賴性強很正常啊,小孩子就是這麼的天真可愛,誰帶他,誰對他好他就愛跟誰,好好享受孩子對你的依賴吧,這是小孩子尋找安全感的表現。

  • 6 # 中法混血二寶媽

    有一歲半的寶寶依賴你,是你的幸福啊。充分享受每個年齡階段的成長,是作為父母的幸福。

    有一天他長大了,不再需要依賴我們,如果是我,一定會失落。所以我現在每天都會和孩子,親親說晚安,都會抱抱小小的身體,身上所有的壓力和煩惱,都會消散掉。

  • 7 # 荔枝姐姐diary

    很多孩子表現為在家裡侃侃而談,到了外面卻總是躲在爸爸媽媽的身後,凡是過度依賴父母,如何幫孩子克服過度依賴的心理?

    第一,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孩子的個性需要從小培養,不要總是覺得寶寶太小了,什麼事都做不好,聰明的父母是選擇新的孩子,讓他們自己動手,而自己就在一旁指導,讓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機會參與其中。

    挑戰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豐富自我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能夠獲得父母的讚美,如果他們在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後,獲得了父母的讚美,漸漸的,他們也會喜歡自己動手,因為這樣子在父母眼中,自己有了更好的進步,獲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

    第二,精神鼓勵很重要

    孩子前進的動力就是源自於長輩,爸爸媽媽要多鼓勵孩子,偶爾的失敗並不要緊,孩子多接觸些不同的感官情緒也是好的,這也是在培養他們的情操,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以及獨立個性,而不是讓他們在溺愛中長成懶惰,獨立意識差的人。

    第三,重視精神培養。

    過度依賴於他人的孩子,精神層面大多缺乏引導,因而總是以他人的意見作為生活的方向,父母們需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培養,讓孩子自己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精神強大才可以做生活強者,事事包辦,只會阻礙孩子走向獨立。

    總結:爸爸媽媽要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多新奇的體驗,而他們接觸的多了,自然也就願意自我探索去追求更好的東西,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不要總是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獲得關注越多,他們渴望的東西就越少,漸漸就沒了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拍過夜晚的花嗎?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