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伴幸運

    民間有句俗語叫: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孩子多長時間會走也是因人而異!

    從出生到會走要經歷幾個階段,媽媽千萬彆強求。一般來說,3個月左右就能抬頭、抬腿,可以坐起來了;5個月的時候,他開始有力量,會翻身了;長到6個月,基本就能爬了;爬需要一段稍長的時間,到10-11個月慢慢站起來學走;1歲到1歲半就能獨立走路了;2歲前後,他的大腦神經發育完全,走、跑就都沒問題了。還有就是鈣要補充充分、七八個月開始吃點肉類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充分的運動(爬行),主食的量也要逐漸的加大保證熱量的供給。

    說話就跟語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一、製造充分的語言刺激環境,多給孩子念兒歌、故事,適當重複,增加孩子對語音語句的印象。

    二、跟孩子對話時語速要放慢,吐詞要清晰、並且接近孩子最近的發展水平。

    三、孩子開口說話前要多指物體命名,比如孩子的眼睛看著電視機就跟隨他的目光一邊指一邊告訴他這是“電視機”並且多重複幾遍,如果孩子對花感興趣就告訴他這是“花”,不要說兒語什麼“花花、汪汪、飯飯”,這樣孩子將來要第二次學說正確名稱造成不必要的學習浪費。

    做了這些之後,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如果準備功課做足了,孩子常常會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

    每個孩子因為語言環境的關係或者開口早或者開口晚,但不論是哪個孩子都會以自己的速度遵照同一個語言發展軌跡來發展口語:那就是語音方面來說是從單音字--雙語詞--多音節詞;從詞語性質來說是從名詞--動詞--介詞--完整句。在一歲到兩歲半孩子的語言發展最關鍵期施以最有效的循序引導就會“事半功倍”,使孩子輕鬆掌握母語,俗話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是思維的結晶。”如果能儘早掌握語言對孩子思維發展當然是很有好處的。長大也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善於言談的人。

    只要是按照科學的規律加以引導,孩子就會健康正常的發育成長。按上述兩種方法,我家兒子七八個月開始發音,十個月叫媽媽(真正有意識的叫),一歲開始稱呼語,一歲七個月就步入了自由造句階段,幼兒園老師也稱讚他表達能力強,口齒特別清楚。走路方面呢,九個月扶站十一個月扶走,一歲一個月開始獨立走路。個人仍然認為掌握科學規律,孩子不可能不達標。重要的是在走路和說話的敏感期里加以適當的引導就會事半功倍。

  • 2 # 媽媽愛三寶

    沒有固定的年齡,我家孩子是一歲兩個整月會說話的,之前不會說話,一歲兩個月會走的,一會走就會說話了,而且發音很準、很清晰,到一歲六個月時就會複述簡單的故事了。從小我愛給他講故事,而且從不添減詞語,完全照本宣科。現在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好。可以獨立閱讀了。有經驗的人都說,孩子嘴跟腿,就是會走就會說了,我看不完全是。多給寶寶一些段練的機會,孩子到了第一個語言敏感期,就要開口說話了,語言儲備量越大,孩子給你的驚喜越大哦!平常沒事的時候多陪陪寶貝,和她一起玩遊戲,多和寶寶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剃羊毛要不要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