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歷史

    猥瑣發展,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過關起門來的小日子,這事諸葛亮幹不出來。就算他乾的出來,想那麼幹,也沒那個條件。原因有3點:

    第一: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綱領,也是劉備一生孜孜以求的功業。如今劉備死了,諸葛亮以“北定中原,還於舊都”作為他的政治使命來報答劉備,也是為了實現自己一生的理想。不可能輕易放棄。

    第二: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劉備死的時候囑咐劉禪:“你和諸葛亮一起,對他要向對待父親一樣。”劉禪一方面恪守劉備的遺言,一方面自己能力確實比老爹劉備差的太遠,所以“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大小事都聽諸葛亮的。後來發展到“嚴撣之”---怕的要死。不敢吃,不敢玩,大氣不敢出,劉禪是很憋屈的,而諸葛亮呢,也是彆扭的很,因為做臣子的,讓皇帝怕,終究不是一種能長久的關係。天長日久,必有禍端。那樣不用別人來打,自己內部就可能亂起來。諸葛亮雖然智慧,但是他有個弱點,就是愛惜聲譽,劉禪真被小人挑唆,諸葛亮未必不被冤死。所以諸葛亮北伐,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躲開劉禪。

    第三: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就算髮展,也需要時間,況且你發展,魏、吳也發展,人家基礎、條件都比你好,所以你的發展成果到底以後屬於誰,還不一定。而且你不打人家,人家未必不來打你,魏國就曾經主動打過蜀國。

    從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進駐漢中。從此,到七年後病逝五丈原,他再也沒有回過成都。其五次北伐,七番用兵,豈能撼動曹魏?以諸葛亮做《隆中對》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出他北伐目標實現的機會基本等於0,那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我覺得明白上面的3個原因,就應該明白諸葛亮在公,他不想坐以待斃,苟活數年。在私,是為了要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完成先帝劉備的囑託,不願死於床榻,而選擇死於王事。盡人事,聽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諸葛亮不選擇這樣做,他就不是諸葛亮了。至於專心猥瑣發展,蜀國是否是另外一番景象,那倒未必,主要還是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劉備死之前和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話其實就是埋下的隱患,諸葛亮真在成都和劉禪一塊膘著,專心發展內政,也許蜀國早完了也說不定。

  • 2 # 年輕人看歷史

    個人認為諸葛亮堅持出兵曹魏,六出祁山的原因有:

    1、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完成先帝遺願:決定北伐的時候劉備已經逝世,由後主劉禪繼位,同時諸葛亮已經年邁,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想趁有生之年完成劉備的遺願。

    2、魏、吳兩國不會給蜀國休養生息的機會,特別是魏國。諸葛亮看出蜀國處於三國之間國力最弱的一方,魏、吳兩國如果各自發展,蜀國的實力會被遠遠的拉開,到那時候蜀國只能坐看兩國做大,無力防守。同時諸葛亮認為與其坐以待斃,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爭取給蜀國留下一線生機。這也是諸葛亮不顧蜀國國力不足以支援軍隊連年征戰仍要堅持北伐的重要原因。

    3、劉備在兼併巴蜀之地後,蜀國內部矛盾日益加大。以劉備舊勢力為主的的荊州集團與新兼併的益州集團之間並不是鐵板一塊。以荊州集團為蜀漢政權的第一階梯,而益州集團是蜀漢政權的第二階梯,荊州集團入主巴蜀以後對益州集團處於打壓狀態。在荊州集團丟失荊州,夷陵大敗以後,荊州集團也已經無力全面壓制益州集團,李嚴後期的崛起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這是諸葛亮為了轉移蜀國內在矛盾,堅持北伐的重要原因。諸葛亮想憑藉北伐把蜀漢內部的矛盾轉移到對魏戰爭之上,希望通過北伐致使蜀漢內部政權得到統一。

  • 3 # 四川達州

    嗯。

    諸葛亮不出兵北伐,安心內政,要不了十年八年就會被取代。

    因為,益州本地世家佔據人口土地多數,和平發展之下,處於絕對劣勢的蜀漢集團核心層的荊襄士+東州集團,必定被益州本地世家輕鬆推翻。

    諸位別不信,東吳就是現成例子。

    孫策孫權以武力壓制四大家族,試圖提拔周魯布全等中小世家與寒門來平衡,結果——寒門根本扶不起來,中小世家底蘊不足。孫權被迫親自出馬,故意冤殺丞相顧雍逼死陸遜,四大家族只能暫時低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龍蝦的蝦塘出現好多雜魚,有哪些辦法能處理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