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閱讀量不大,什麼都喜歡看一點,讀完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對生死有了新的理解, 而讀完《嫌疑人X的獻身》,突然倒吸一口涼氣,開始意識到日本這個國家精神文明上的壓迫感. 但是在讀《老人與海》的時候,除了經典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振聾發聵外,共鳴卻不是很強。有哪些書是各位讀完,感到觸動到自己了呢?又是哪部分觸動到你?
回覆列表
-
1 # 在下千城
這是一本有價值但很小眾的書,在豆瓣上只有22個人評價,但得分在7.6分,作為一個稍微有一點專業性的經管科普類書籍,能得到這分數已經證明了這本書是有價值的。
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並不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讓我感到震撼,或者給我一種晴天霹靂般的大徹大悟。而是這本書的導論“從群體社會到個體社會”,這一篇幾千字的開篇是如此的醍醐灌頂,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第一,這本書或這篇導論到底講了啥簡短總結就是:日本經歷了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傳統文化、社會關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的日本崇尚的是互幫互助的群體社會,終身僱傭、企業之間相互持股,說白了就類似農村社會的風俗。鄰里之間和睦共處,誰家有事一起幫著處理,類似集體主義。但經濟泡沫破滅以後,這種“群體性質”徹底崩潰。一連串的反應:日本政府原來說要照顧全體日本企業,但經濟危機下,只能狠心讓企業自生自滅,無法救援。企業原本說要終生僱傭員工,但危機下企業都無法自保,只能大幅裁員。
鄰里之間原本和和睦睦,但危機之下,自己家都朝不保夕,更別說幫助鄰里了。所以,日本社會從農村性質的傳統群體社會,轉向了城市風格的個體社會。即使你和你鄰居住對面,你小區裡有1000戶家庭,但你認識的也不會超過5家。
這即使一場經濟泡沫給日本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而這篇導論極其深刻的剖析,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第二,為什麼會重新整理我的認知,有這麼厲害嗎?答案是有的。常言說讀史以明志。讀日本的歷史,而且就是90年代的歷史,一切都立在眼前。日本社會形態的改變與我們當下社會的改變有一些類似,雖然不能說完全一樣,但仔細分析和借鑑還是很有幫助的。比如,從群體社會到個體社會的轉變。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七八歲的時候隨父母工作進入城市。尤其記得小時候在村裡整個村子的同歲小夥伴幾十號人一起玩。夏天下河洗澡、抓魚,冬天打雪仗。
但進入城市以後,整個小區幾百戶人,只有兩三個能稱得上是“玩的比較好的人”。雖然每天晚上吃完飯後都會在小區裡玩一會,但總是隔著一層屏障。
這屏障並不是我們主動立起來的,而是整個社會形態下自然形成的,這就是從群體到個體社會的核心:信任。
一句話總結:在信任越來越正規的未來社會,誰能掌握信任,誰能擁有信任,誰能給予他人信任,誰就是勝利者。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