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ciens安森

    很遺憾,無論是鏡子還是照片中的自己,都不是真實的你,我們永遠無從得知自己真實的模樣,無論以什麼辦法,看到的都是區域性真相。

    1. 照片讓人感覺不真實,因為它是靜態影象,而我們的大腦更擅長識別動態的人臉。

    大家在看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某個人的照片在某個角度拍出來很好看,而其他的角度則缺點多多;又或者是覺得某個人真人比照片好看生動,照片上看起來很僵。

    之所以出現這種感覺,是因為【凍臉效應】。

    【凍臉效應】即指人們普遍認為動態的人會比其靜止影象更加生動、真實。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幾十萬年的進化中,更加擅長識別動態面孔,相機是近幾百年的產物,要適應靜態臉的識別機制還需要時間。

    在觀察動態的人像時,大腦會下意識地將同一張臉的各部分均化,以達到平衡視覺的效果,但是照片將人臉定格在某個特定的角度,使得原本應該透過大腦均化的部分被儲存下來,顯得“不像本人”。

    比如下圖中的奧黛麗赫本正面照,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她的雙耳和嘴巴都是左右不對稱的,但我們在她主演的電影中卻鮮少能覺察,這便是【凍臉效應】。

    2. 鏡子中的自己不真實,是因為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大腦會對見到的影象進行資訊處理,即腦補各種不足,甚至是放大不足;

    瞭解了大腦對動態面孔和靜態面孔識別準確度的差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鏡子中的自己不真實了:我們在鏡子中觀察自己的時候,必定是動來動去,左右端詳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大腦就會自動對面部進行平均化。但平均化僅限於動態面孔,一旦被定格成靜態影象,就會非常奇怪,比如下圖的范冰冰及其左右臉映象的對比。

    並且,我們對自己的面容存在一定的定性認識,在觀察的過程中也會下意識地將某個部分強化,比如只看到自己臉上的痘痘,或是不夠大的眼睛等——事實上,現實並沒有這麼糟糕。

    3. 即便是看似客觀記錄的相機,也會因為鏡頭的焦段不同而發生變形;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照片不真實,鏡子會腦補,那麼選擇用相機攝像的話,既能兼顧到動態臉,又能客觀記錄避免腦補,這總算可以了吧?

    這個想法,或許未來可以實現,但至少現在不行。

    因為相機拍照的原理是將鏡頭捕捉到的光線投射到CMOS感光元件上,而這個感光元件是一個平面的框架,和人眼的球面成像不同,在鏡頭焦段不同的情況下,記錄下來的影象會發生變形,如下圖所示。

    甚至別人眼中的你,也不能算是真實的你,充其量只能視作光在你身上的反射,但再這麼深鑽下去,就是鑽牛角尖了,點到為止,不要將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

    畢竟,無論真實的自己是怎樣,我們都應該喜歡並接受,不是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新捷達、新桑塔納、威馳、悅動、愛麗舍哪款更適合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