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歷史

回覆列表
  • 1 # 文史圈兒

    如果您的問題指的是古代科舉與當代高考之間的對比,我覺得古代更厲害。

    為什麼說古代“探花”很厲害?

    這就要從古代學子考刻苦有多麼的不容易開始說起了。科舉制起始於隋,真正成型是在唐朝,經過唐宋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到達了頂峰,成為老百姓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如果一個人想要參加科舉,他需要經歷什麼呢?

    首先是童試,這是最初級的地方縣、府的考試,通過這兩次考試,成為童生。但要知道很多人在第一輪就敗下來了。

    接下來是院試,在府、州一級舉行,分為歲試和科試兩輪,歲試考中後統稱為秀才,科試也是秀才才能參加的考試,考得好才有資格進入下一輪。

    第三輪是鄉試,鄉試就更嚴格了,每三年一次,分為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鄉試很重要,考中後被成為舉人,第一名被成為解元。

    第四輪會試來了,鄉試後一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城舉行,每次考中的也就二百人左右,這些千挑萬選的天之驕子再進入最後一輪。

    最後就是殿試了,殿試直接由皇帝主持,皇帝要親自過問的!殿試的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

    這一口氣下來可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這條戰線可以說是超長了,有的考試幾年才那麼一次機會,任何意外都出不得!

    考科舉,從小就要開始背書,從千字文到四書五經,再到各種史書理論,要滾瓜爛熟。此外還要會寫詩,不會寫詩直接告辭。到了後面的考試還有策論,要博古通今,真正能為國家大事提出有用的對策的,如果只是一個死讀書的書呆子那可不行。

    所以能到探花這個級別的,基本上已經是天才了,代表的是超強的記憶力、自制力、意志力…

    首先考試規模不一樣,現在沒有像古代一樣的全國性的統一考試,就算是高考也是各個地區分別進行考試,在這一點不能同日而語。

    再說考試機會也不對等,古代參加一次考試所耗費的時間週期太長,有些人為了參加考試,可以在路上就要付出很多精力。

    當然,如果在當代的考試中拿到探花也很不易,畢竟只要有競爭,就會有壓力。

  • 2 # grass搬磚

    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裡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

    而和現在對比只能大概對比成:

    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

    秀才相當於學士。

    舉人相當於碩士。

    進士相當於博士

  • 3 # 尋味西鄉工作室

    感覺這個問題能探討一下。

    有人說,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因為畢竟時代不同,判斷標準也不同了。但是我經過分析找到一個共同點——文學的運用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關於文學的運用,古代探花確實是要技高一籌,設身處地的想想,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全民皆文學。從小就詩詞歌賦,之乎者也。耳薰目染,再加上老師的醍醐灌頂式的教育,五六歲的小孩子也能趕鴨子上架的揮毫潑墨了。至於到了探花級別的,隨便一個話題,也能在半個時辰內,把一篇家國天下的文章寫出來。

    現代的探花所受到的教育就不一樣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數理化必須樣樣精通。所以,在文學的運用的學習方面(不排除個別),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沒有那麼多了。不過,很多人的文學運用和寫作方面也有不可小覷的本領的。至於頂尖級別的人物,下筆如有神,妙筆生花的本領也是不錯的。兩個小時內也能寫一篇拔尖的文章出來,水平也是不錯的

  • 4 # 雅爾居布業海風哥

    我覺得當代探花更厲害,因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古代文學、歷史、發明創造的原理,還要學當代文學、人文歷史、數理化知識,還要學外國文學、現代科技原理等知識,就等於博古通今;而古代探花專攻文學、歷史、人文倫理等聖賢書,也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文明,而這些知識現代學生都得學習,所以我覺得當代探花比古代探花更厲害!

  • 5 # 沁默視界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而且不光是文化知識學的好,在琴棋書畫方面探花也是很精通的。

    當代的探花呢也不差,在學習方面肯定是響噹噹的學霸,各類高新技術也是非常瞭解,不過在藝體方面可能比不過古代探花,畢竟當代的探花大多數只顧著學習了。

    總之我覺得古代探花與當代探花都是時代的強者,差距並不大,不過非要說誰更厲害的話,我覺得古代的探花要更厲害些,畢竟古代的學習環境完全比不上當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回到小時候,你最想做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