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注通渭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就形成了24個節氣。具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已經不可考證了。

    其次,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最後,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這張圖可以大概瞭解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發展歷史。

  • 2 # 一頭專業的豬

    古代都有星宿研究者,甚至是官員。因為皇帝為天子,觀天象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了。

    觀察星星,就是在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週期,這兩樣搞明白了,其他就容易了。

    好了,往下我自己都懶得編了,我不知道怎麼來的。

  • 3 # 有話少說

    說二十四節令算的很準,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

    古代,曆法的確定,事關祭祀,農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絡。因此制定合乎天象,符合需要的歷法尤為重要。年,月,日,在理論上應等於自然的時間單位,迴歸年,朔望月,真太陽日。朔望月和迴歸年都不是日的整數倍,而且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動並非勻速不變。這就決定了曆法必須精益求精。

    例如,《夢溪筆談,修正曆法》,沈括經過觀測和計算,唐朝開元最精密的《大衍曆法》到宋代,已偏差五十餘刻。古代計時用刻漏,一天一百刻,五十餘刻,相當於現在鐘錶時12小時多。也就是從唐開元到宋沈括時約300年,節氣偏差五十餘刻。以此計,若不糾正,3000年節氣將偏差五百餘刻,也就是偏差五天多。

    事實上,歷史上的歷法一直在修正。

    明崇禎時修正曆法,徐光啟引進歐洲天文知識,計算方法和度量單位,如分圓周為360度,日改為96刻以對應24小時,等,使計算精度大為提高。崇禎曆法,有歐洲人湯若望等參與制定。徐光啟編制曆法,為中國天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朝,歐洲人湯若望將崇禎歷刪改修訂為《時憲書》,此曆法一直用清未,民國成立,廢除舊曆,啟用公曆

  • 4 # 跳蚤騎士

    問這個問題就是不懂科學!

    科學是可以證偽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直在進步和改變的!太相信科學就是迷信!

  • 5 # 手機使用者58554845885

    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古人遠比現代人聰明。現代人比所謂的科學已經引入了迷宮,失去了人身自我的夲性。看使進步了,其實是倒退了。沒有了自己的見解,人云亦云,依別人的見識,衡量自己是否符合,完全沒有丁自己的主見。而古人智慧遠勝與今人。概念弄清楚再討論此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