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看三國志還是新三國裡都給人一個感覺,就是曹操和他的手下們對控制漢獻帝那麼看重。漢朝不是名存實亡了嗎?為什麼還要接獻帝來許昌?有什麼好處嗎?當時的那些個軍閥感覺沒有一個把漢獻帝放在眼裡,這樣控制漢獻帝有什麼好處啊?真的想不懂……
-
1 # 馮知己的酒
-
2 # 沉睡的天堂
有些問題不說清楚,就會被一直誤解,比如朝廷在關東討董聯盟後剩餘的影響力就是這樣的情況。
幾乎所有對東漢末年有所瞭解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董卓為躲避討董聯盟西遷都城至長安後,朝廷就只剩一個空殼,對外發號施令基本沒有任何人聽從。我直接說結論:這種認知是完全錯誤的。這個問題必須要討論,因為朝廷剩餘多少影響力,就表示它還剩餘多少利用價值。有價值,才會有人去爭、有人去搶。討董聯盟的成員背棄了朝廷,袁紹孫堅等人都是" 亂臣賊子 ",他們所在州郡,完全脫離了朝廷的控制(官員任免權等),那麼他們佔據了多少地盤呢: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三國志 · 武帝紀這是全天下的州郡嗎?很顯然不是,那麼天下共有多少州郡呢,後漢書 · 百官五 記載:
但是從實際上說十八路叛賊們佔據的州郡也許不只他們名下的,而且只會多不會少,另外沒加入的也不一定就忠於朝廷,所以真的還有州郡聽從朝廷號令嗎?答案是:有,而且還不少,雖然應該遠遠不及七十個。從上面武帝紀那條史料中可以看到亂黨們是在初平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起兵的。所以我下邊要列舉初平元年後朝廷任命的地方官,並且是順利擔任的,以證明大漢王朝的神經末梢還能觸及到這些地方:
(一)劉表(上任荊州刺史)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詔書以(劉)表為荊州刺史。後漢書 · 劉表列傳(二)華歆(上任豫章太守)
董卓遷天子長安……詔即拜(華)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三國志 · 華歆傳關於華歆,還有一處史料,更加能證明即使天子被曹操挾持後,朝廷仍然存在的影響力:
後(孫)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華)歆。出處同上孫策死後(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竟然可以用詔書將華歆從孫權陣營拉進朝(自)廷(己)陣營裡來。
(三)劉繇(上任揚州刺史)
(興平元年194年)侍御史劉繇……素有盛名,詔書以(劉繇)為揚州刺史。資治通鑑 · 漢紀五十三上述幾位都是東漢末年耀眼的群星,還有不怎麼耀眼的,比如名臣朱儁的兒子朱皓同樣能都憑藉朝廷詔書順利上任。這就是朝廷依然存在的影響力,在這些地方,國家的行政和監察機制依然能夠運轉,這就是把挾天子的價值之一。
我想之所以我從前會對以上情況感到驚訝是原因之一應該是,在印象中過分誇大了所謂的討董聯盟造成的天下大亂的影響力(大到認為朝廷全身癱瘓的程度),在朝廷看來,這就是一場地方上的動亂,如同黃巾之亂差不多的性質,只不過的確它的波及範圍大了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朝廷在一夜之間喪失了對全國所有地區的管控能力。
以上是天下動亂的初期,朝廷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那麼到了後來群雄割據一方的時候,天子的價值在哪裡,或者一個更深刻的問題:
所謂的挾天子令諸侯,到底怎樣才算是“ 令 ”諸侯呢 ?討伐對方時讓對方有以下犯上的負罪感算“ 令 ”嗎 ?還是說拿著一個空頭官職去許給袁紹劉備呂布等人算“ 令 ”?在我看來,以上都不算,令應該是制約對方做什麼、不做什麼,曹操挾天子後“ 令 ”不動袁紹、也“ 令 ”不動孫權,否則一紙詔書他們就應該放下武器歸順朝廷,那說到底,挾天子令諸侯就是謊言嗎?我認為不是,有些諸侯,曹操的確“ 令 ”的動。
以前我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在官渡與袁紹激戰之時,關中的馬氏父子及韓遂等勢力沒有做出任何危及曹操後方的動作呢?是他們遲鈍還是他們膽小?很顯然不是。後來我發現,事情是這樣的:
(建安四年199年)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建安五年200年)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太祖與(鍾)繇書曰:“……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以上兩段出自 三國志 · 鍾繇傳 說的是曹操即將與袁紹官渡決戰,因而十分憂慮後方的關中出亂子,也就是在此時鐘繇利用了馬騰與韓遂之間的矛盾,促使他們各自送自己的兒子到朝廷作為人質(類似於第三方擔保),如此也達到了同時成功制約馬騰、韓遂的目的。
我再舉一例,如何合理利用朝廷,引發諸侯互鬥,進而曹操得以漁人得利。建安八年(203年),前交州刺史張津被殺。
這樣一來,交州出現了政治權力的間隙,於是荊州牧劉表就和“ 朝廷 ”關於荊州刺史的任命,展開爭奪,而曹操希望讓原來的交趾太守士燮統領交州七郡。
如此一來,士燮就可以“ 名正言順 ”的跟劉表爭奪交州,曹操不但遏制了劉表勢力向南擴張,另一方面也使得士燮感激朝廷。試想,如果曹操是普通袁紹公孫淵一般的諸侯,如何能成功拉攏遙遠的士燮為己所用呢?
以上這就是如何“ 令 ”諸侯的實現操作。
-
3 # 不管寫啥你別罵我就好
這個問題其實蠻容易回答的。
請問做阿里巴巴的董事長爽,還是做一家剛成立,註冊資本也才十萬的小公司老闆爽呢?
答案似乎已經出來了。如果把阿里巴巴換成中國菸草呢
所以殼的重要性,一直都是無法迴避的關鍵因素。漢朝再怎麼沒落,它四百年的餘威,依然能讓很多資源向它不自覺靠攏。就猶如現在小微企業貸款難,而阿里巴巴想要融資,銀行資方反而都主動送上門去。這就是知名大公司和頂著破產風險存在的小微企業,最大的差距。
漢獻帝再差,當時帝國還存在。哪怕只剩一個虛名,人才依然首選這樣的大公司,工資收益不差,名聲還特別好聽。你看那劉備,搞個小公司,人家陳群看不上,跑了,連田豫這種小年輕都藉口家裡有事跑掉了,在人才招募上都是天壤之別。
更別提曹老闆藉著漢王朝之名,各種賞賜官爵,籠絡人才,比那些諸侯們表的虛職虛名,可就強了不止一點點。
加上狹天子以令不臣,你聽話就給你發獎狀,不聽話就發通告罵你,如果阿里巴巴直接封殺某個小網路公司,別說貸款融資了,估計房東第二天就下逐客令了。
所以為啥不掌握漢獻帝?這樣的金字招牌,留在手裡不香麼?
-
4 # 豫北老崔
我們要回到董卓進京那段時間,董卓進京霍亂朝綱自稱相父,說白了董卓開始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後來董卓野心膨脹,在沒有除掉心繫漢室重臣的前提下貿然稱帝,致使自己落了個身死的下場。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可這個亂並非帝王殘暴而是天災人禍造成的,漢室帝王仍然擁有民心。群雄雖然割據,名義上還是漢臣,自然要尊帝王的詔令,如若不然就是公然的僭越,公然不尊臣道。漢朝獨尊儒術,儒術講究君是君臣是臣,如果一個大漢臣子公然不尊帝王,其就是一個不忠不義之徒,一個不忠不義之徒如何行走天地間,如何收攏人心為自己所用。
除了曹操知道漢獻帝的重要外,其他諸侯也是知道漢獻帝的重要,只不過他們在猶豫。當時各路諸侯都有各自的割據之地,他們在考慮把漢獻帝迎接回來之後,是天子做主還是自己做主,只有曹操沒有猶豫,把漢獻帝掌控在自己手中,表面以帝王為尊,實則自己以天子號令天下諸侯。
當然群雄割據時期得漢獻帝也並非得到天下,當時曹操以天子名義下詔,各路諸侯都是賞奉詔,罰視而不見。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當時東漢已經處於實力為王的初期,不然也不會出現袁紹舉兵伐曹的事情。
袁術得玉璽冒然稱帝,天下諸侯無不怨聲再造,袁術稱帝在當時是公然反叛,是僭越。沒過多久兵多將廣的袁術就兵敗如山倒,與其說袁術冒然稱帝,不如說東漢皇室沒有民心盡失,反叛朝廷等同於滅亡。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漢獻帝的重要性,漢獻帝代表著東漢皇室,代表著正統,有漢獻帝在曹操不但能以天子詔令號令天下諸侯,還能收攏人才為自己所用,更重要的是民心。
-
5 # 使用者161620083
漢帝沒死 天下任然是漢朝 如果掌握天子 自然可以以天子名義下詔書 最簡單的袁術稱帝了 下了詔書要求各路諸侯圍攻 各路諸侯不是都奉召了麼 既然這樣那諸侯他們言行必然受制 如果一方諸侯不按套路出牌 就可以請其餘諸侯圍剿 這樣只會讓自己坐在高處下好這盤棋局
當然重要了
1、出兵勤王是天大的功勞
從戰術層講就是現成的功勞,在當時東漢集團雖岌岌可危,大廈將傾,但是400年的大漢江山已經根深蒂固的植入天下人心中,許多世家大族都深受漢恩,仍然是以漢室為正統。所以,天下人急盼望著明君賢臣“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這個時候誰反應的最快,出兵勤王就是天大的功勞。
從戰略上講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傳承有序,名正言順;至少在當時情況下還沒有一個諸侯敢舉旗造反的,所以這個時候誰掌握著天子,誰就代表著王道正義,以天子之名招攬天下英才為己所用,要比一個諸侯國含金量要高的多,跟本在一個級別上;看哪個諸侯不爽,就以天子之名釋出詔書,聯絡其他諸侯共同起兵討伐他,名正言順誰也不敢說不,當然基本上都會陽奉陰違,但也沒有辦法;所以,當然重要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牛耳。
把天子掌握在手中,就等於把命運掌握自己手中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可以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要不貪圖董事長虛名,完成人生夙願揚帆出海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