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sir讀書
-
2 # 兮兮說事兒
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天天寫東西的人,我願意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我承認,當東西寫多了,確實會有文思枯竭的問題。我主要是寫社科類的文章,比如歷史、哲學、文化批評等等,寫這些文章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你要有足夠的積累。我曾經有過幾年悶頭讀書的經歷,所以,自己覺得還是儲存了一些知識。
但是,隨著文章寫得越來越多,我自己深刻的感覺到,要麼自己用以前的觀點或者理論寫新文章,要麼就寫得很不專業。沒辦法,現在每天為稻梁謀,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
也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嘗試進行改變。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或者新的內容,前期儲備是必須的。我覺得,天天寫作的人,有幾個優勢:
第一個,就是文筆構思不成問題。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就是文章經常無法開頭,一開頭就覺得把問題說跑了,或者寫得不通順,整篇文章也非常彆扭。但是經常寫文章的人,不會為這個擔心,也不會為內容是否頭重腳輕而花費大量時間思索。
第二個,就是查詢相關資料的時間大大縮短。其實不僅僅是我,現在很多專門做自媒體公號的人,也會經常面臨所要說的話題不熟悉的情況。那怎麼辦?沒辦法,上網搜相關資料或者書籍,用最快的時間去閱讀了解。經常寫作的人,會知道自己需要用什麼,需要著重看哪一段,從而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所以,我覺得經常寫東西的人,理論上會遇到寫不出來的情況。但是,經常寫東西的人,具備比不怎麼寫東西的人更多的能力,比如查資料的能力,總結統合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可以彌補人的知識結構,也可以迅速寫出一篇好文章。
天天寫作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天天寫作的人;另一種是天天寫作和學習的人,前一種人,可能有一天會變得沒東西可寫,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江郎才盡。後一種人其實永遠是有東西可寫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道理應用在寫作和學習上,其實是再合適不過了。
人在寫作的時候相當於是一種輸出,就是把你腦海裡的東西變成視覺化的大眾能夠理解的文字表達出來。在學習的時候,其實是相當於一種充電,無論是怎樣的學習,哪怕是今天學了一個市場上剛面世的電子產品的應用,這也是更有助於我們瞭解了當今社會的一條資訊,也許某一天這就會應用在寫作中。
寫作是一種創意性的工作,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作者本人表達。學畫畫的時候,美術老師可能會告訴我們,人畫的畫都比較趨向於像畫家本人,寫作的時候其實也是,人寫出來的文字,也比較趨向於像作者本人。
寫作作為一種表達性的“手段”,很容易就會出現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就展現出來怎麼樣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不斷突破新東西的人,他是能夠有不斷的有新文字來表達給大眾的。尤其是在這個獲取資訊如此容易的當今世界,更不應該出現江郎才盡的現象。
草木竹石皆知識,有輸入有輸出,寫作方能夠達到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