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五千年
-
2 # 江湖小曉生
絕對是的!劉備在夷陵之戰過後,手裡積攢多年的兵馬都被陸遜給打光了。一部分投降了東吳,一部分投降了曹魏,還有一部分戰死沙場,為數不多的能夠跟著他逃到白帝城。
這個時候的蜀漢,其實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劉備抽調走了國內百分之八十的兵力,其中魏延守漢中的人馬沒動,諸葛亮留點人馬守成都也沒動。
除了這兩個地方以外,真的是能調動的人馬都調動了,甚至連蠻武陵的蠻夷都出兵相助劉備。因為劉備不光要拿下荊州,他還要在有生之年滅了東吳,這是他孤注一擲了。
劉備兵敗後,蜀中反叛者不勝列舉。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劉備本來是浩浩蕩蕩的大軍東進,結果一敗塗地。這個時候不光東吳那邊咄咄逼人,一路追殺到白帝城,就連蜀漢內部都不是省油的燈。
蜀漢內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三個派系之間的鬥爭。第一派系就是劉備帶入川中的荊州派,這幫人在蜀漢地位最高。
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三國志》
第二派就是劉焉當年帶入川中的東州派,這幫人僅次於荊州派,是劉備急需要拉攏的實力派。第三派是益州本土力量,他們總被荊州派和東州派打壓,所以一直憤憤不平。
本來劉備來這裡統治,益州派就從二檔掉入了三檔,現在劉備兵敗了,他們當然是不服氣,自然是要造反的。
當時漢嘉太守黃元在得知劉備兵敗後身體不好的時候,便發兵反叛。甚至想著要攻入臨邛縣,順帶著進攻成都城。結果兵敗被殺。還有就是南中地區的南蠻們,早就已經對劉備政權不滿意了。這次劉備病重後,這幫人也聚集在了一起,打算從蜀漢中分裂出去。等到劉備去世以後,南蠻聯合蜀漢的邊境太守們一起造反,打算在南中地區建立自己的王朝,諸葛亮一時間還抽不出空來對付他們。由此可見,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實在是岌岌可危。這邊孫權的人馬依舊是威脅,那邊造反的聲音已經是此起彼伏了。
曹魏和東吳,隨便哪個都能滅了當時的蜀漢。夷陵之戰的戰敗,使得劉備把老本都賠進去了。不光是數量眾多的大軍,這裡不提多少人,因為沒有記載,說多少人都會有人不服氣。而且還有很多文臣武將。
武將中戰死的有張南、馮習、沙摩柯和傅肜等,而文臣中戰死的有馬良、程畿等。還有不少人投降了其他國家,比如說黃權帶著所有人馬都投降了曹魏。
這麼一來,蜀漢的人才可就少了一大半了。這些人或許大家都不耳熟,那是因為他們都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了,所以他們的故事到此為止,但是不代表他們的能力不強。
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三國志》
他們都是蜀漢的骨幹力量,沒點本事,劉備也不可能帶著他們前去討伐東吳。所以說蜀漢損失慘重,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
士兵是好招募的,但是訓練有素的士兵需要時間來訓練,而且有經驗的戰將和謀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為此,如果這個時候曹魏和東吳,隨便哪一方面的力量,向蜀漢發起窮追不捨的打擊,那麼蜀漢必然會滅亡。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其實是曹丕救了蜀漢,因為當時劉備剛剛戰敗,曹丕的大軍又跑去南征孫權了,他們想要撿個漏。
雖然曹丕被殺敗了,可是孫權也是損失慘重,這才讓蜀漢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此後孫權更是希望重歸於好,所以也就沒有對蜀漢下手了。
劉備死後,劉禪不能服眾,要不是諸葛亮的話,必然亡國。為什麼說諸葛亮是蜀漢的大救星呢?在此之前並不是,在這之後也不是,就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時間,諸葛亮可謂是真正的蜀漢大救星。
當時蜀漢是四面楚歌,裡外都有敵人。諸葛亮以外交的手段,解決了東吳和曹魏的危機,又帶領大軍南征南中,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此後又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這才使得蜀漢重新恢復了當年的生機。所以說後來的蜀漢,其實不是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而是諸葛亮自己打造出來的蜀漢。
劉禪剛登基的時候,才18歲,而且沒有任何軍旅資歷,更沒有治國的能力。所以說當時的劉禪根本無法服眾。
光靠劉備留下來的那點威信,是不足以讓所有人都信服劉禪的。多虧了諸葛亮在蜀漢執政的時候,賞罰分明,依法治國,這才換取了三派人的共同信任。
總結:劉備做的不錯,誰都想搏一把。俗話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其實有時候就應該搏一把。劉備到了61歲才登基稱帝,很多古人都無法活到61歲,由此可見劉備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他的壯志還在,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憑藉六十多歲的身體,劉備敢於突破自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滅了東吳,只好可以拿下半壁江山,這是劉備最希望看到的事情。相比較曹魏,東吳是更容易滅亡的,所以劉備選擇了東吳。
只是最後劉備戰敗了,很多人為他惋惜,我並不為劉備惋惜,我只覺得他值得敬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敢於為自己的夢想不顧一切的,更何況劉備是拿自己這輩子掙來的所有本錢做賭注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
3 # 直眼看世界
蜀漢劉備與東吳孫權之間的“夷陵之戰”起於公元221年7月,222年春,雙方陷入對峙,至222年暑期,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永安(白帝城)。223年3月,劉備託孤諸葛亮,4月劉備病逝。
“夷陵之戰”,劉備動用軍隊號稱數十萬人,實際僅4萬多人,為蜀漢總軍力的三分之一強。孫權動用軍隊5萬多人。至戰爭結束,劉備損失近4萬人,幾乎全軍覆滅,難怪有史書記載“備僅以身免”。東吳也損失慘重。
劉備戰敗、身死,使蜀漢蒙受了巨大的綜合國力損失,諸葛亮接受劉備身後的攤子,恐怕心情也是沮喪到了極點。“夷陵之戰”對蜀漢的直接影響是,蜀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只能積極防範外敵入侵,而沒有主動攻伐的實力。
蜀漢危急存亡關頭,“智力過人”的諸葛亮下了一著著穩棋。首先是與東吳孫權重修舊好,曉以利害,重申“同盟之誼”,打消了孫權“投靠曹魏”的念頭。其次是執行休養生息的國策,減輕民眾負擔,加強軍事訓練和國防建設,為完成先主遺願北伐“強曹”做準備。
在諸葛亮的正確領導下(後主年幼,蜀漢軍政大權由諸葛亮掌握),蜀漢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死亡危機。後期,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雖然無功而返,仍至殞命其中,但是蜀漢的國運還是延續了幾十年。
-
4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是傾全國之兵伐吳。劉備大敗,軍隊傷亡慘重,蜀國元氣大傷,也可以說蜀漢幾近滅國,確實是蜀漢最危險的時候,否則諸葛亮也不需要用八卦陣阻擋陸遜,他可以直接率軍抗擊陸遜,之所以用八卦陣,應該是無兵將可派,馬超、魏延等人的軍隊鎮守北方邊境不能呼叫。
不過,夷陵之戰,劉備這一方,死的都是中下級將領,更多的是士兵死的死,降的降。劉備壓箱底的將領關興和張苞,後來趙雲又趕到,保護著劉備逃到白帝城。關興和張苞是劉備夷陵之戰前期,取得勝利的主將,他們兩個沒事,趙雲也沒事,等於給蜀漢保留了有生力量。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士兵傷亡慘重,鼓勵老百姓生育,過幾年少年長大,新的兵源就會得到補充。
-
5 # 胡恆韜
絕對是的!劉備在夷陵之戰過後,手裡積攢多年的兵馬都被陸遜給打光了。一部分投降了東吳,一部分投降了曹魏,還有一部分戰死沙場,為數不多的能夠跟著他逃到白帝城。
這個時候的蜀漢,其實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劉備抽調走了國內百分之八十的兵力,其中魏延守漢中的人馬沒動,諸葛亮留點人馬守成都也沒動。
除了這兩個地方以外,真的是能調動的人馬都調動了,甚至連蠻武陵的蠻夷都出兵相助劉備。因為劉備不光要拿下荊州,他還要在有生之年滅了東吳,這是他孤注一擲了。
劉備兵敗後,蜀中反叛者不勝列舉。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劉備本來是浩浩蕩蕩的大軍東進,結果一敗塗地。這個時候不光東吳那邊咄咄逼人,一路追殺到白帝城,就連蜀漢內部都不是省油的燈。
蜀漢內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三個派系之間的鬥爭。第一派系就是劉備帶入川中的荊州派,這幫人在蜀漢地位最高。
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三國志》
第二派就是劉焉當年帶入川中的東州派,這幫人僅次於荊州派,是劉備急需要拉攏的實力派。第三派是益州本土力量,他們總被荊州派和東州派打壓,所以一直憤憤不平。
本來劉備來這裡統治,益州派就從二檔掉入了三檔,現在劉備兵敗了,他們當然是不服氣,自然是要造反的。
當時漢嘉太守黃元在得知劉備兵敗後身體不好的時候,便發兵反叛。甚至想著要攻入臨邛縣,順帶著進攻成都城。結果兵敗被殺。
還有就是南中地區的南蠻們,早就已經對劉備政權不滿意了。這次劉備病重後,這幫人也聚集在了一起,打算從蜀漢中分裂出去。
等到劉備去世以後,南蠻聯合蜀漢的邊境太守們一起造反,打算在南中地區建立自己的王朝,諸葛亮一時間還抽不出空來對付他們。
由此可見,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實在是岌岌可危。這邊孫權的人馬依舊是威脅,那邊造反的聲音已經是此起彼伏了。
曹魏和東吳,隨便哪個都能滅了當時的蜀漢。
夷陵之戰的戰敗,使得劉備把老本都賠進去了。不光是數量眾多的大軍,這裡不提多少人,因為沒有記載,說多少人都會有人不服氣。而且還有很多文臣武將。
武將中戰死的有張南、馮習、沙摩柯和傅肜等,而文臣中戰死的有馬良、程畿等。還有不少人投降了其他國家,比如說黃權帶著所有人馬都投降了曹魏。
這麼一來,蜀漢的人才可就少了一大半了。這些人或許大家都不耳熟,那是因為他們都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了,所以他們的故事到此為止,但是不代表他們的能力不強。
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三國志》
他們都是蜀漢的骨幹力量,沒點本事,劉備也不可能帶著他們前去討伐東吳。所以說蜀漢損失慘重,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
士兵是好招募的,但是訓練有素的士兵需要時間來訓練,而且有經驗的戰將和謀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為此,如果這個時候曹魏和東吳,隨便哪一方面的力量,向蜀漢發起窮追不捨的打擊,那麼蜀漢必然會滅亡。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其實是曹丕救了蜀漢,因為當時劉備剛剛戰敗,曹丕的大軍又跑去南征孫權了,他們想要撿個漏。
雖然曹丕被殺敗了,可是孫權也是損失慘重,這才讓蜀漢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此後孫權更是希望重歸於好,所以也就沒有對蜀漢下手了。
劉備死後,劉禪不能服眾,要不是諸葛亮的話,必然亡國。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蜀漢的大救星呢?在此之前並不是,在這之後也不是,就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時間,諸葛亮可謂是真正的蜀漢大救星。
當時蜀漢是四面楚歌,裡外都有敵人。諸葛亮以外交的手段,解決了東吳和曹魏的危機,又帶領大軍南征南中,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此後又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這才使得蜀漢重新恢復了當年的生機。所以說後來的蜀漢,其實不是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而是諸葛亮自己打造出來的蜀漢。
劉禪剛登基的時候,才18歲,而且沒有任何軍旅資歷,更沒有治國的能力。所以說當時的劉禪根本無法服眾。
光靠劉備留下來的那點威信,是不足以讓所有人都信服劉禪的。多虧了諸葛亮在蜀漢執政的時候,賞罰分明,依法治國,這才換取了三派人的共同信任。
總結:劉備做的不錯,誰都想搏一把。
俗話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其實有時候就應該搏一把。劉備到了61歲才登基稱帝,很多古人都無法活到61歲,由此可見劉備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他的壯志還在,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憑藉六十多歲的身體,劉備敢於突破自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滅了東吳,只好可以拿下半壁江山,這是劉備最希望看到的事情。相比較曹魏,東吳是更容易滅亡的,所以劉備選擇了東吳。
只是最後劉備戰敗了,很多人為他惋惜,我並不為劉備惋惜,我只覺得他值得敬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敢於為自己的夢想不顧一切的,更何況劉備是拿自己這輩子掙來的所有本錢做賭注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回覆列表
夷陵之戰後蜀漢勢力重新回到三國最弱,但是滅國是不存在的,只能說屬於實力大不如從前。
章武元年,劉備當上皇帝之後開始對東吳作戰,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為關羽報仇,另一個就是奪回荊州。荊州本就是劉備打下來的地盤,最後幾經周折結果被東吳全部佔領,最重要的是東吳還殺了關羽。關羽是誰?劉備最信任的大將也是結拜兄弟。關羽的死不僅讓蜀漢損失荊州軍和關羽,關平等優秀將領,還丟失了荊州。這是劉備不能忍受的,畢竟辛辛苦苦建立的基業就這樣被別人奪了一部分。
劉備也是不聽趙雲等人勸阻執意伐吳,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最後在夷陵一戰中被陸遜燒了營寨,大部分將領士兵戰死或者投降,連防範魏國的黃權也被堵住了歸路不得不投降曹魏。
據記載劉備伐吳帶領的軍隊在三萬多人,有些說五到八萬人。實際上劉備不可能帶那麼多人去伐吳,三萬多人應該是正確的加上後勤人員可能要多一些。畢竟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只擁有益州和漢中,漢中需要防範魏國,兵力不會少。
在劉備伐吳時讓張飛從閬中帶一萬多人與他匯合,結果張飛在出發之前就被砍了腦袋。而劉備就率領三萬多人進攻東吳,前期進展順利,很快拿下了秭歸。而劉備讓馬良去說服五溪蠻讓他們帶人和劉備一起伐吳。蠻族首領沙摩柯帶著一萬多人和劉備匯合攻打東吳,才開始劉備總兵力就是五萬多人。
在蜀漢被鄧艾滅了之後兵力不過十萬,但是在戰時兵力應該在十二三萬到十五萬左右。所以三萬多兵力的損失對蜀漢來說並不會產生被滅的危機。更何況在劉備逃到白帝城之後,劉備慢慢收攏了部分兵力加上趙雲帶過來的人駐軍兩萬多,此時陸遜準備攻打白帝城,但是看到劉備已經收攏了軍隊,就放棄了。剛好此時曹魏攻打合肥,陸遜就回援。其實可以看出來陸遜是比較忌憚劉備的,不然也可能輕易撤退。而且東吳兵力雖然要比蜀漢多但是大多數是水師,陸戰沒有優勢。
三國本身就是鼎立之勢,任何一方都不會讓多方輕易滅掉另一方。所以如果夷陵之戰蜀漢勝利,魏國會打蜀漢,蜀漢敗了,魏國就打東吳,而蜀漢還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