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秦學歷史

    這個提問對於明朝的士大夫有偏見,不夠客觀,傾向性過於明顯。

    明朝是有士大夫投清自保的,也有拼死報國的;宋朝是有士大夫投海自殺的,也有通敵賣國的。大夏將頃,獨木難撐。國破家亡時,士大夫殉節的投降的逃跑的都有,歷朝歷代都差不多。

    明亡於東林黨。東林黨人自私自利,毫無節操,“頭皮冷水太涼”的貳臣太過於出名,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明朝士大夫都是這個德行。其實明朝還是有很多不是東林一黨的士大夫一直在為國盡忠。

    孫承宗曾任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陽城破,寧死不降,自縊而死;兵部侍郎盧象升於鉅鹿賈莊血戰清軍,身中三刀七劍,血盡而死;孫傳庭曾滅闖王高迎祥、打得李自成只剩十八騎,後在潼關被崇禎逼迫出戰,以身殉國;更不用說袁崇煥、史可法、鄭成功等人了。

    宋朝士大夫集體跳海自殺名氣太大,掩蓋了宋朝很多通敵賣國的士大夫。

    靖康之恥,張邦昌不僅通敵賣國,還當了偽楚一個月的皇帝;蒲壽庚,受宋朝無數恩惠而壯大,不思報恩反而投降元朝,不借船給張世傑,反而帶人追殺宋端宗,一直逼到崖山,直接導致宋朝十萬軍民跳海,南宋滅亡。

    蒲壽庚罪孽實在太過於深重,天下怨念太深,以至於到明朝太祖朱元璋時下令蒲姓永不得當官,蒲姓後代只能從事賤業。

    南宋滅亡時有士大夫投海自殺是南宋的幸運,明末有士大夫投清自保只是明朝的不幸。

  • 2 # 朕的書房

    哪個朝代都不缺烈士,也不缺叛徒。

    對於宋、明兩朝的士大夫的不同印象,在於南宋滅亡時,十萬軍民投海自殺。所以大家認為宋朝士大夫剛烈些。而明朝文壇領袖錢謙益,卻因水冷不肯殉明,被人譏諷。

    宋朝叛徒的代表人物

    其實北宋、南宋投敵自保的人也很多。

    金兵攻陷汴京時,翰林學士莫儔沒有一絲絲猶豫,迅速投靠金國,成了帶路黨,主動引金人檢視府庫,搜刮金銀。

    吏部尚書王時雍,把汴京城年輕女子近乎抓光,送給金人踐踏,落了個綽號“金人外公”。

    開封府尹徐秉哲為了邀功,自置釵衫、冠插、鮮衣,將上自嬪御、下及樂戶的五千名婦女盛裝打扮送出京城,交付給金軍。

    南宋時期,嚴州知府方回,平時寫詩都是慷慨報國,捨身取義,元軍一打來,跑得比誰都還快,向元兵俯首稱臣。

    南宋右丞相留夢炎,一個勁賣力鼓譟,叫元世祖殺掉文天祥。自己做叛徒,不想別人成烈士。

    明朝烈士的代表人物

    1644年,明朝滅亡。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集結人士舉兵抗清。夏完淳剛剛完婚,就追隨父親四處征戰。當年他14歲。兩年後兵敗被俘,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在獄中寫下了非常悲壯的《南冠草》。

    南明中書舍人鄺露,廣州城破後抱琴而死。七十一歲高齡起兵,八十四歲在廣東文村自焚的黃公輔。

    這些是大明錚錚鐵骨。

    滿清入關後,為了統治的需要,剃髮易服,大行文字獄,對於明朝的忠臣烈士不願多用筆。所以明朝被刻意埋沒與遺忘的歷史有很多。現在的人但知宋亡的崖山,又怎知明亡時類似崖山的壯烈數不勝數呢?

    雖然這些人被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但我們還是要從古籍、古書裡多挖掘。

  • 3 # 日月明rym1220

    中華民族同化能力特強,任何外來民族和文化,想在中國長存,最後都不得不接受被同化的命運,最終成為中華大家庭一分子。

    比如滿清皇朝,統治中國二百多年,早期的帝王也害怕滿人被同化,禁止滿漢通婚,可後來的事實卻很無情,滿人不僅在血統上,包括文化習俗上,大多被同化!如今在大街上,滿人與漢人走在一起,已毫無兩樣,大多數滿人,不僅民族特徵完全消失,連本民族使用的滿語,如今全中國也沒幾人使用甚至懂得了。

    孫中山先生最初為了反抗滿清統治,也曾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這“韃虜”指的就是滿清統治,“中華”指的就是狹隘的漢人統治,可後來發覺不對,又改成“五族共和”,這“五族”,第二就是滿族。

    可見,滿清進犯明朝,最初當屬外族入侵。但待滿清王朝建立,滿漢融合,滿清被同化,滿族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一員,滿人就早已不是什麼“外族”了!

    外族入侵中華,堅持不被同化的也有一者,那就是蒙古。可是強悍無比的蒙人建立的大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就又回到屬於它的大草原放馬去了,如今淪為一個三流小國。與最初同是外族的滿人比,它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呢?滿清得到了天下,是個勝利者,但作為一個民族,卻掉入中華民族的大洪爐和汪洋大海中,被吞噬殆盡。蒙人則相反,民族特徵保住了,天下卻失去了,得耶失耶?歷史有時真不好說!

    滿清入主中原,清楚知道自身文化的不足,主動學習中華文化,尊重並善加利用漢族讀書人,數次加封讀書人的老祖宗孔夫子,這些都極大地收買了讀書人的心,讀書人大多牴觸一番後,漸漸轉而甘心為滿清服務,不再牴觸、反抗。而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蒙古人沒有做到這一點,讀書人始終與蒙元格格不入。

  • 4 # 設計師講歷史

    明朝文人投清自保的原因,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痛恨文人,開了殺文人的先河,縱觀中國歷史,也只有明朝的刑具隨時是設於庭上,杖臣於庭乃至死那是常有的事情,這個風氣是由太祖朱元璋帶起,原因是朱元璋從小沒有父母的孤兒,流落街頭當乞兒時,傳說被幾個酸文人羞辱,張士誠厚待文人反被文人糊弄取名的事例,埋下了朱元璋對文人銘心刻骨怨恨的種子。加之,他文化素質不高,缺乏自信,疑心又重,把文人墨客作為天然的理想敵也十分自然。此公怨恨文人的情節,客觀上阻礙了明朝前期文化的繁榮。 因為他是由貧苦身份出身而奪得的天下,因此在管理國家方面是非常賣力,他也堅信他一個人的能力能夠管好整個大明,而下屬的官員只需要執行其命令即可,因此對那些與他有不同意見的言官——即士大夫,是一有不同意見便杖之,而且對其私下言論也管得非常嚴格,稍有不慎,直接導致斃命! 反觀,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確立了個誓碑,內容是有三條,第一條說的是要對後周的柴氏的子孫要優待。第二條就是最受人關注的,內容是宋代不能殺士大夫和給皇帝上書提意見的人,這就是這一點讓宋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高。第三條就是說後代的子孫不可以違反前兩條,否則老天都不會放過他。

  • 5 # 老楊QAQ咩咩咩

    我用眼睛看

    那宋朝之前春秋戰國時期 士為知己者死,國士無雙,食君之祿 忠君之事,

    春秋時代的人可以為了一句話就去赴死 慷慨赴死

    三國時代的關羽 為了兄弟義氣 為了對朝廷的忠心 也沒有低頭於曹操但是卻沒有那種赴死的精神

    再來下一代就是隋唐後面的宋朝嘛 人都越活越精,尤其是那些當官的,什麼讀書人 什麼傲骨 什麼風骨 十年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功名利祿嗎? 死了多可惜啊?就惜命唄

    至於再後來的人 抗日時期 就出現了漢奸,因為人們都琢磨出來了 活著為什麼呢?不就是想讓自己好一點 嗎? 再說清朝統治階級對他們也不好 什麼愛國什麼忠君能填飽肚子就跟誰唄

    再到我們這代,什麼一諾千金啊 什麼士為知己者死啊 這都是傳說了, 沒人會傻到拿自己的性命去完成一件事情,就算你這麼做了,得到的不是別人的敬佩,而是一句煞 筆,不是有句話叫樹活老 人活精嗎?

    那種國士無雙 的讀書人的風骨已經蕩然無存 不是沒有,只是極少

    你再比較比較以前的讀書人 現在的讀書人

    古代讀書人你砍我又如何 自留清白在人間

    現在所謂的讀書人 更多的只是為了生存

  • 6 # 老尹a

    朝代的更換輪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根夲不是人們投降和貪生怕死的問題,就算選擇了為統制階級殉葬也避免不了國家衰亡,

    國家的衰亡是由統制階級內部造成的,是由貪汙腐敗、漁肉百姓的貪官汙吏造成的,是由貧富差距甚大引起的,這就跟發展才是硬道理是一樣的道理,貪官發展的是什麼?是敲詐勒索、漁肉百姓讓自已撐死把老百姓餓死,這就是他們認為的硬道理,很明顯的這些黑暗的統制階級才是充當了殺人不眨眼的貓,老百姓成了他們餐中物的鼠。

    他們認為歷史是他們書寫的,這些腐朽的剝削者也就成了心們心目中的魚鱉蝦精,他們以為自己過的好為滿足,以為以建沒自已的經濟為重心為發展社會之目的,卻不考慮他人的死活,以為自己有權力有夲事就是社會的管理者就去為所欲為的坑害百姓,這種發展的結果是自掘墳墓,是國家衰敗的根源。!

    如果承認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勞動人民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統制階級就該去保護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去盤剝他們的利益,如果承認勞動人民是社會大廈的基礎,那麼更要把這個基礎打牢,就更該千萬百計的去維護最低層人民的利益,如果不考慮國家腐敗衰亡的原因是由兩極的惡劣分化引起的,剝削現象就會更加嚴重,如果不承認歷史是由勞動人民書寫的,那麼這些剝削的統制階級也只能書寫外寇來入侵內部在動亂的衰亡歷史。

    沒落的腐朽社會它夲身就是玩火必自焚者,投降與殉節又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真正擔負國家衰亡的責任在於剝削的制度,在於貧富之間的惡劣分化,剝削產生貧富的嚴重分化,產生撐死與餓死的殘酷現實,因此題目提出士大夫選擇投降與殉節都不能挽回國家衰亡的命運。這個責任是由黑暗的剝削制度,漁肉百姓的統制者來承擔。

  • 7 # 望江一亭

    這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主流思想和新朝對舊朝官僚的處置方式所決定的。

    主要是對朝代更迭的觀念,對漢以外民族是不是中華民族的看法,對舊朝的歸屬感,對新朝的認同感。還有就是新朝對前朝官員的處置方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舊朝代的滅亡,新朝代的誕生,是社會發展的標誌。除非是復辟。

    宋明士大夫官僚受中國傳統思想浸染透骨,覺得忠君擁皇才是奴才的最高品格氣節。犯上作亂為人之不齒。當然他們不會認為朝代更迭是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一點,宋明兩代士大夫官僚的觀念應該是一致的。

    宋明兩代士大夫官僚對漢以外的民族的看法,大致也沒什麼區別。都認為漢以外民族不是中華民族,漢以外民族統治中國,就是外族或外國入侵,就是亡國。

    宋明兩代士大夫官僚對舊朝的看法會有很大的區別。宋朝士大夫官僚覺得宋朝是天下無敵的強大,歷代皇上英明偉大,所以對宋朝忠心耿耿,對皇上披肝瀝膽。而明朝末期腐敗猖獗,宮鬥慘烈,無數忠良含冤。所以明末士大夫官僚對皇上和朝廷漸生厭惡,導致他們對舊皇朝消極怠慢,無心盡忠職守。

    更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沿用漢制,推崇漢文化,重用前朝官員。所以明朝士大夫官僚對清朝漸漸接納,併為之傾力奉獻。

    人都有求生慾望和抱負理想。當還可以有報國展才的機會和平臺,大多不會去赴死成仁。李宗仁、董其武、張治中、傅作義、程潛、陳明仁等也是前朝重臣為新中國重用,被讚揚為情操高尚的愛國仁人。

    所以,對背舊投新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簡單粗暴地斥責為賣國求榮,離宗背祖,背信棄義,無骨奸佞,卑鄙小人。

  • 8 #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我坐著看,看有些人還能怎麼個胡編亂造法!。

    還整個宋朝士大夫都投海了!可真能扯淡呀!。

    我就給你隨隨便便說幾個。

    南宋宰相,狀元出身的留夢炎。拱手獻上了衢州,文天祥也是死於他手。

    泉州舶司蒲壽庚,他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大賣國賊。

    文天祥的兩個弟弟,文天壁,文天璋,全部投降元朝,文天壁後任元朝知府。

    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家宗氏趙孟頫投元,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現今他的書法作品價格還挺高呢!。

    董俊長子董文炳,可以說為元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比蒙古人還忠心耿耿!元世祖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哥。

    事實是南宋投元官員多如牛毛,遠遠超過了南明降清者。

    說崖山都跳海了,那純粹是現代人瞎編!事實是十幾萬人,一萬人以身殉國,九萬人投降,南宋皇室帶頭降了,元世祖忽必烈。南宋三個末代皇帝,一投降,一病死,一位投海。

  • 9 # 古今歷史展望未來

    但目前還沒有答案說明宋朝(南宋)的資料。其實針對南宋士大夫去向的定量研究也不是沒有。歷史學家陳得芝先生髮表的文章《論宋元之際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動向》中,對宋理宗、度宗兩朝的328名進士(這應該相對符合“士大夫”的標準,樣本容量也比較大了)入元后的去向做了統計,結果如下:

    自宋蒙戰爭爆發以後殉節者(包括戰死和自殺)71人,佔21.65%;入元隱遁不仕者174人,佔53.05%;歸降和出仕元朝者83人,佔25.3%。

    論宋元之際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動向 - 中國知網kns.cnki.net

    從這個統計可以看出,宋朝士大夫在亡國時選擇殉國者雖然有一定數量,但並不高(這還是包括了元軍下江南之前的殉國者資料),題主說的好像普遍“選擇投海自殺”一樣(即便殉國也不一定非要到崖山投海啊),並非事實。

    南宋士大夫中,最有名的兩個殉國者一個是文天祥,一個是陸秀夫,後者確實是選擇投海,前者雖拒絕投降,但也不是要非死不可,比如他曾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道士)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後來留夢炎等提醒忽必烈,文天祥若被釋放可能會“復號召江南”,才使文天祥遇害。而文天祥本人顯然對當時的宋朝士大夫是極其不滿意的:

    朝廷養士三百年,無死節者。如心先生差強人意,不知今果死否?哀哉,哀哉!

    這是在福建抗元的文天祥於1277年正月拒絕宋降將李珏、王積翁勸降的書信,其中提到的“死節”代表“如心先生”就是跟他一樣是狀元出身的陳文龍,他在興化失守被俘後絕食而死。當然,“無死節者”的說法確實誇張,但也能反映當時殉節士大夫的數量是很少的,所以才令文天祥如此寒心。高票答案

    另外,殉國固然是一種氣節的標準,但拒絕出仕元朝、以遺民自居的士大夫也不能說不如那些殉國的人有氣節。寫《鐵函心史》、畫蘭不畫土、“一心中國夢”的鄭思肖,不也被公認為是很有氣節的人物麼!

    總之,不可對宋末士風過高估計。宋度宗朝的史臣黃震在論述時之大弊時其中一條便是“士大夫無恥”(其餘三個是民窮、兵弱、財乏)。一些在宋末攻擊權臣而名噪一時的士人投降元朝,就更為人們所不齒,以致有“開慶六君子、至元三搭頭”之譏(“六君子”指因攻擊丁大全而被謫的學【和諧】潮頭頭,“三搭頭”就是蒙古“婆焦”髮型,諷刺黃鏞、曾唯兩位“君子”剃髮降元之事)。像題主所說“宋朝士大夫選擇投海自殺”這種似是而非的印象,是經不起史實推敲的。

    提到宋、金對比比宋、明對比更有意義,這點倒是不錯。金是怎樣一個情況呢?我們看元代文人虞集的一番話:

    女真入中州,是為金國,幾百年。國朝發跡大漠,取之。士大夫死以十百數。自古國亡,慷慨殺身之士,未有若此其多者也。——《道園學古錄》卷五,《田氏先友翰墨序》

    虞集是出身江西的宋人後裔,沒必要為金朝貼金。雖然沒有明確數字,但可以肯定金末殉節者的人數是絕對不會少於南宋的(當然有其客觀原因,成吉思汗、窩闊臺時代的野蠻程度是遠在忽必烈時代之上的)。

    就明朝而言,降清的士大夫固然不少,但因為剃髮令等因素,殉國者的數量亦頗可觀,拒絕出仕而以遺民終老的就更多了。這方面的專門研究也不是沒有,1997年臺灣學者何冠彪出了本《生與死 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在第二章《明末士大夫的殉中國人數》中提到清朝所修《勝朝殉節諸臣錄》所載明末殉中國人數為三千八百八十三人,並得出了“明季殉中國人數為歷朝之冠”的結論。士大夫有多少人殉國雖然無法明確統計,但肯定是不在少數的。不過作者又強調,相比明朝士大夫總人數,殉國者所佔的百分率“實在微乎其微”,絕大部分士大夫選擇棄死求生乃至出仕清廷,這跟宋末士大夫沒有本質區別。歸根結底,人類的求生本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能戰勝後天所灌輸的信念的。

  • 10 # 天高地闊650

    大一統的王朝必須得有一個文治武功非常高的統治者,不管是大宋還是大明,反過來說大宋要有成吉思汗、大明有多爾袞這樣的統治者,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崖山海戰宋人慘烈,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十萬百姓及十幾萬宋軍,還有社會精英也跳海自盡,與國同亡,1279年南宋滅亡;大明1644年兵部尚書張晉彥投降,張皇后、袁貴妃自殺,公主,宮女屠殺殆盡,吳三桂降清開啟山海關,范文程輔佐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此人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只可惜大明沒有得到這樣的人才。其實論經濟的實力,還有軍事的先進,蒙、滿,都不在一個檔次,大宋,大明又敗得如此之慘烈,還是統治者的能力有限,宋朝雖經濟發達,但重文輕武,愛國主義思想工作做的非常不錯,像文天祥、陸秀夫這樣的錚錚鐵骨,大有人在;明朝崇禎皇帝是非常勤奮的想力挽狂瀾,除掉了太監魏忠賢,以為士大夫們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豈不知他打破了平衡,這批人還不如太監,關鍵時刻掉鏈子,不大難臨頭各自飛,李自成進北京倒是出錢出力。我覺得如此龐大的帝國統治者沒有很高的能力是很難駕馭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優美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