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墨書香
-
2 # 森林人and花仙子
許四海,字紫雲,號稱“江南壺怪”,江蘇鹽城人,師從國畫大師唐雲,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上海壺藝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畫院專職畫家。許四海制壺始於20世紀60年代,他創作的紫砂大壺揚名於世。許四海受清代陳曼生、楊彭年等人作品影響,與唐雲、謝稚柳、程十發、胡問遂等書畫家合作,將壺藝與書、畫、篆等藝術糅合起來,製作了許多書畫壺。與中國臺灣李奇茂教授合作“秦權壺”,上有韓天衡題“珠聯璧合”四字,此壺被顧景舟編選入了《宜興紫砂珍賞》一書。
許四海的代表作有:束柴三友壺、睡翁壺、如意三足鼎。他製作的紫砂水滴“夏意”1985年在景德鎮輕工部舉辦的首屆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獲得了最高分奪得金獎,後來這件作品被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在許四海創作的紫砂壺中,不少壺是應時事而創作的。他在2009年初就與書畫家呂頌憲策劃、商討、構思創作了世博主題紫砂作品,並請畫家韓敏作畫“老子品茗圖”。隨後,許四海與其子許漢鋒又帶領四海窯的弟子們緊鑼密鼓地創作了十八款上海世博會禮品壺,在世博會期間受到了中外遊客的讚賞。他還與趙本山因茶結緣,更攜手打造了“山海紫砂壺”系列。
許四海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海派紫砂壺藝術大師。為中國紫砂壺事業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國的紫砂壺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我們上世紀50年代末,在長寧區周家橋蘇北裡棚戶區附近,有個14歲的少年經常來這裡撿垃圾,也就是蘇北方言俗稱的“拾荒”。因為家裡窮,他和相依為命的母親住在蘇北裡的一個草棚裡,4元錢的房租,靠拾荒得來的一點微薄收入,維持他和母親的生活。
誰也不會想到的是,30年後的1992年,當初那個“拾荒”少年,率先在全國成立了最早的私人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2009年,他又打造了一座佔地約46畝的“百佛園”、園內有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中國茶聖博物館、茶葉加工工場、紫砂壺生產製作工場、窯場等,形成了一個集旅遊、參觀、實習、教學、陶瓷研究為一體的茶文化基地。
從撿垃圾少年,到部隊的文化幹事
許四海,字紫雲,1946年出生,號稱“江南壺怪”。這不僅因為他是享譽海內外的紫砂陶藝大家,更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鑑賞家和收藏家。
1959年,許四海還只能靠撿垃圾維持生活和養活母親。在撿垃圾時,他看到有的石頭像壺,就很高興,偶爾會帶回來把玩;有一次看到上鋼一廠倒的煤渣滾下來了,那斑斕的色彩,和鄰居家裡的壺一樣。年少的他,對壺有了朦朧的感覺。
在廣東服役期間,許四海發現,那裡的石頭也很多。那時他種菜,種的最多的是苦瓜,還經常吃苦瓜炒肉片。空閒的時候,他就拿著筆畫畫。不久被派到越南作戰。2年後回國時正逢九大召開,要寫4米寬的字“慶祝九大”。當時,部隊裡沒人會寫大標語,許四海就拿了一把毛刷,用墨寫了這4個字。領導看後說,寫得真漂亮!隨後就把許四海從警衛連連長崗位調到機關當宣傳幹事;後來又調他到35師文化科當文化幹事。許四海把他負責的文化建設搞得生機勃勃,讓領導對他刮目相看。
捨棄“金飯碗”, 籌備建立宜興紫砂二廠
從部隊轉業後,許四海來到了上海市公用事業學校。捧著“金飯碗”的許四海任學生科科長,擔任幾個班的班主任。那時,他有幸得到著名國畫大師唐雲的指教與激勵,此後又拜在唐雲的門下,成了他的關門弟子,他也是唐雲唯一一個陶藝方面的學生。拜師後,唐雲跟許四海說:四海啊,中國的科長現在很多,真正的藝術大師極少。唐雲特別強調“真正的藝術大師”。1984年,為了自己鍾情的紫砂事業,許四海選擇了離職創業。
籌備建立宜興紫砂二廠之初,那裡除了一個空頭平臺,一塊農田,其他是一無所有。負責制壺技術紫砂雕塑組的許四海赤手空拳,從剛開始的幾個人,逐漸增加到之後的四五十人;一年後,產值達25萬美金。
“夏意”獲獎,他成為藏家的“搶手貨”
因為有在部隊曾經種苦瓜的經歷,苦瓜的形象在許四海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給他日後創作紫砂壺,帶來了源源不竭的靈感。他1985年創作了紫砂滴水“夏意”壺,水壺是個“苦瓜”,上面爬了一個知了在吸苦瓜汁,取名“夏意”,寓意是“夏天的意境”,參加首屆全國陶瓷作品展。經過無記名投票,以98分的高分獲得金獎,並被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自此,許四海的每件作品,都成為海內外紫砂壺具收藏家爭購的物件。
之後,許四海在紫砂藝術上一發不可收拾:1987年,他註冊了“四海窯”商標,並參與設計;1989年,他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陶藝作品展;1992年,他個人創辦了全國最早的私人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了從新石器到現代的各類壺具300多件,構成了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陶瓷發展史;2004年,四海壺具博物館獲“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稱號。
拜唐云為師後,許四海經常去看唐雲畫畫。許四海說:“畫的功底是靠練的,但做人的基礎是靠腦子的。有個性的老師唐雲不僅在畫畫上指點我,在做人方面也是我的楷模。”
許四海和唐雲的關係相當純粹,許四海從來沒有問老師唐雲討過一幅畫,他說“我不要”,但唐雲老師總是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他吃。有一年在香港,唐雲拿著一塊A4紙大小厚厚的肥肉說,四海,有好吃的東西來啦,今天這塊肥肉,三分之一歸你,三分之二歸我。因為唐雲很胖,肚皮可以把褲帶蓋住。許四海說,老師啊,你不能再吃啦。唐雲說我不能吃這個,那麼我吃什麼呢?最後是許四海想辦法從香港、南非弄來大海蔘,將它紅燒後,給唐雲過一把肥肉癮。
許四海說,畫品決定你的生活、經濟基礎。第一要先把人做好,第二要把事做好,兩者必須結合。這三者都達到標準了,就決定了你的前途如何。大氣的唐雲,成就了大氣的許四海。在唐雲的指點下,許四海觸類旁通,視野大開,在從藝道路上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1980年,由唐雲書畫、許四海燒製的師徒合作“雲海合歡壺”,成為了壺界的經典。
上有韓天衡題“珠聯璧合”,此壺被顧景舟編選入《宜興紫砂珍賞》。
在跟大師們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給許四海最大的啟發就是奮鬥精神。他們在追求文化藝術方面可以說達到了極致,已經完全把政治、經濟、文化三者都融合在一起了,達到“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最高境界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啊!
許四海對記者說,做人,他有四條標準:第一、政治上要成熟;第二、經濟上要平衡;第三、文化上要優秀;第四、生活上要低調。作為海派紫砂藝術第三批非遺傳人,許四海收藏了一千多件藏品,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壺到春秋戰國的灰陶壺,從兩漢、西晉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壺,到宋元的青白瓷壺及明清的各種名家紫砂壺。
在“一帶一路”成為國家戰略之前,許四海就提出“絲綢之路”茶文化普及計劃。許四海說,他從來沒想過要做當代的顧景舟和陳曼生,他只是想利用三個展覽館的豐富館藏,把茶葉從食物、藥物到飲品,再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展示給觀眾。普及過程是立體的,不僅展示茶葉文化,也展示四海壺具文化,使觀眾對茶文化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他為中國紫砂壺事業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為中國的紫砂壺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故事我們是講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