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微微
-
2 # 海燕老師Mini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年輕的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因為輔導孩子孩子始終不理解,血氣上湧導致血管堵塞,發生中風,不能說話,左側放射冠區腦梗死。看罷讓人唏噓不已。
陪孩子寫作業早已成為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無數父母因為陪孩子寫作業時常崩潰。網上有個段子可見一斑,“女兒有房有保險會游泳,不要彩禮,包辦酒席,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就接走,順便把作業給輔導一下。”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作業時間長達三小時,是全球平均數的兩倍。並且家長的“參與度很高”,這些家長中,為批改作業感到“頭疼”的家長比例高達84%。
學校佈置作業且讓家長深度參與輔導,是一種有問題的教育方式。有的省份雖也下發過檔案,要求學校減少家庭作業,或呼籲取消家長“簽字制”,但效果並不明顯。寄希望於學校減少家庭作業這個“源頭治理”並不現實。
當家庭作業無法減少,家長是否能以更溫和也更高效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輔導?儘管在作業高壓之下,做到這點有些難度,但此事關乎孩子成長,家長自當勉力為之。
有些家長喜歡陪孩子一起做作業,這不僅會弱化孩子獨立做題的能力,還將對孩子構成打擾,是否可以嘗試讓孩子先獨立做完作業再檢查?而且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注意寫作業的順序,從差科目做起,從簡單的科目做起,告別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狀態,輔導孩子或許會更高效,家長情緒可能會平穩很多。
“教育”是一個大詞,但它並非空洞無物,也講究“道”與“術”。如何把握教育的邊界,如何以符合孩子心智特點的方式輔導孩子、教育孩子,自有其規律。作業要輔導,但最終要通往“如何讓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這個命題上。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裡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輔導作業也好,日常心性訓練也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終究少不了彼此的愛與交流。
在這種代際溝通中,最需要的是愛與理解。如果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拋掉成人思維,對小學生的處境抱有更多“同情之理解”,那麼慈母就不會成為“河東獅”了,腦梗之痛也會避免。
帶著愛與理解,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當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給孩子適當的指導,這才是家長出力孩子作業問題的王道。
回覆列表
我想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孩子應該有學習的自覺性,
第二個是孩子學習的興趣,
根據我的經驗,孩子的學習的自覺性是在家長長期敦促下,完成自覺學習的。
同時,有的孩子有天賦,她熱愛學習,對自己學習有自己的規劃,那麼,現在是你的孩子在於什麼學習年齡,如果小學沒有培養好學習習慣,過後的努力將非常吃力,如果小學培養了自覺學習的習慣,今後孩子學習就從興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