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靳正利
-
2 # 地史館
因為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
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英文)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拼音是用於拼注漢字讀音的,並不能用於文字書寫,每一個拼音符號,對應一種聲母韻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語等拉丁語系的詞句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實際意義。
△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
簡單的說,拉丁字母對於拉丁語系國家來說,就是他們的漢字,而拼音只是中中國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殼,用來輔助學習漢字的一種工具。
△26個英文字母
那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中中國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創一種符號做拼音?這還要從漢字的拼注歷史開始說起。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
古時候的中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為了克服這種弊端,使人們在獨自學習的時候,也能夠認讀不認識的漢字,開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注音。例如“蠱”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麼讀,這個字也怎麼讀。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直音和我們學習古文時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樣的,通假字的重點在於“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漢字是錯別字,後人出於對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將正確的字在後面做上備註。
直音字雖然用起來方便,可萬一用來注音的字人們也不認識怎麼辦?例如一個剛學習漢字的人,“胥”不認識,“需”也不認識,那麼直音對於他學習漢字就沒什麼作用了。
當人們發現直音的不足後,一種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和聲調“òng”,然後得到“貢”的讀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時候學拼音的感覺?反切法漢代開始,歷經各朝各代的補償和完善,成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學習和使用方法。還以前面的“貢”為例,雖然“宋”、“誦”和“送”讀音完全一樣,但在反切法中,“貢”只作古送切,且每一個聲母、韻母都有其對應的字。因此,只要學習每一個聲母韻母對應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學習其他陌生字。
為了更方便的學習漢字,古人利用反切法還製作了類似於新華詞典一樣的反切圖表。例如宋代的《切韻指掌圖》,把漢字分成36個母,206韻和4個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組成12幅圖,遇到不會讀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
明清時期,很多西方傳教士出於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例如韋氏拼音。韋氏拼音的創立者是1869年-1882年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韋氏拼音在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韋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讀作“Peking”,功夫讀作“kongfu”,豆腐讀作“toufu”。
△北京大學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落後捱打的現實使中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少文人學者開始追求全面的西化。這種現象反映到漢字上,就是將文字的難易作為衡量國民愚智、國家強弱的標準,將漢字的繁難視為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在這樣背景下,主張漢字拉丁化,字母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流聲音,即“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這樣的四朝影響下,先後出現了切音字運動、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性文字運動。
在各種最求漢字字母化的運動中,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為了保護漢字文化,獨創性的將漢字偏旁做成了各種符號來幫助漢字的學習,即注音符號。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讀音統一會中,確定了三十八個字母,二十個聲母,十四個韻母,用於審定國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釋出“注音字母”,隨後印發《國音字典》,注音字母成為標註國音的唯一符號。
新中國成立後,處於掃除文盲,快速提高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需要,中央政府選擇了各種字母符號中,相對簡單,受眾更為廣泛的羅馬字母即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以此為基礎,有吸收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點,於1958年正式推出現代漢語拼音(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
3 # Xenophon
實際上字母是不夠表示所有漢語中的音素。除了上面說的組合聲母,如 zh、ch、sh 等,還有一些寫起來一樣的韻母實際上在不同聲母時讀音是不同的。比如:ye/ie 和 le/ke/ge 中的 e 發音都不同,yan/ian 和 han/ran/man 中的 an 發音也不同。在注音符號裡面,它們就不是同一個寫法。
-
4 # 使用者51372666206
先有26個字母,而中國的拼音也才出現了幾十年,以前中國是沒有拼音的,現在的拼音也是根據外國的26個字母演化過來的,網上一搜就能搜到的
-
5 # wx飛雪
邏輯搞反了,是我們根據中文的發音,整理出了聲母韻母,然後選用拉丁字母來表示。理論上來說,你可以用任何符號來表示這種發音。比如說民國時期用注音字母,新中國成立後的漢語拼音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你甚至可以自己搞一套符號,來標記,都行的。而這種定義沒有科學,只能硬背。比如我們小時候認識拼音,沒啥技巧,只能背誦。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就是樂譜,1234567代表do,rai,mi,fa,sou,la,xi。這裡實際上也可以不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呀,完全可以用拉丁字母,羅馬字母,甚至中文的筆畫。只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行。
-
6 # 汗蒸房泡浴桶廠家
呵呵呵,本來就是借用人家的發音,不是咱們祖宗的東西。臺灣出版的字典和部分電腦還保留有中華傳統的注音法,和日本假字有一比。
-
7 # 弱爆的柚子
拼音本來就是借用英文字母而來。原本的漢子有自己的注音方式。你翻開新華字典,前面部分就有,就是你看起來像日文的那些。現在臺灣還在用
-
8 # 岐黃新問
過度解讀了,沒有對應。
而且拼音也是"閹割版",對比一下方言,如北京方言,粵語就知道了。
原來的方案是準備造三個字母,但避免"溢位",就搞了雙聲母。
歷史很有趣,多看看,很多人為的東西有巧合,也有"附會"。
-
9 # 杜小穎的家長啊
可怕,這個問題我前幾天和朋友討論過,之後沒有搜尋任何關於這方面的東西,今天就給我推過來了。當時我認為拼音是後來造的,在英文引進之後,因為從未聽說過古文帶拼音的,所以在英文引進之後根據英文造出來拼音的讀音,就有了現在的拼音
-
10 # 走錠紡工程師
你可能歲數不大,清朝康熙字典就有拼音了,你看新華字典有二種拼音。一種老祖宗傳下來的像字的邊旁(日語的拼音也是這樣)臺灣現在還在用,另一種就是拉丁字母,這是人為的設計規定的,你採用其他字母也可以,就是方便、簡單,你像大中華圈的日文、北韓文,越南文等,都是我們漢語的拼音…
回覆列表
中國的漢語拼音書寫體系是在26個拉丁字母的基礎上部分借鑑了德語和英語的一些子音和母音的拼寫方法,再結合漢語字詞發音的實際需要,而特別定製出來的一套專門的拼寫方案。其中漢語聲母的q、x、c三個特殊讀音只是借用了拉丁字母的三個字母的形,其發音跟德語或英語中這三個字母的通常發音差別較大,這使得歐美人拼讀中國的人名地名時經常遇到困難。其它聲母的發音接近於英語或德語。此外,漢語拼音的韻母的字形設計部分參考了德語的一些母音的習慣拼法,如yu寫成了德式的U加雙點的奇怪形式,其實這是其中一個敗筆,加雙點的寫法是人為地增加了書寫符號的複雜性,屬自尋煩惱的累贅做法,對於漢語拼音書寫完全沒那個必要。韻母o也只是借用了拉丁字母o這個字形,發音跟英語或德語差別較大,也是歐美人正確拼讀漢語拼音的一個小難點。其它的漢語拼音韻母的發音比較接近於英語的類似拼法的母音的發音,歐美人拼讀起來困難不大,基本都能正確讀出來。另外r這個聲母的讀音,難倒了很多的歐美人,因為他們普遍習慣於發若音,不是發熱音,以致於很多學了很久中文的老外都會把人民幣說成閏民幣。可見,漢語拼音書寫系統中有幾個聲母韻母只是借用了拉丁字母的字形,其在漢語拼音中的實際讀音跟在英語或德語中的發音相比有很大區別,並不能做到相互自然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