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喀秋莎成為德軍噩夢的主要原因是這東西打過來的時候太嚇人了,尤其是晚上,一輪齊射過來,德國兵直接嚇尿了。

    1939年,蘇聯人開始研究火箭炮,直到這個東西定型的時候,都是保密狀態,就連國防部長季莫申科都不知道。在工廠生產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被命名為了Kostikov槍,標記字母是K,根據這個K,蘇聯士兵就叫它喀秋莎了。衛國戰爭開始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只有40門,裝備部隊的只有7門,這個時候命名為BM13,這7門BM13由費列羅夫大尉率領。在奧爾沙,這7門火箭炮對著德軍佔領的火車站來了一輪齊射,火箭彈從天上飛過的時候,德華人一臉懵,看不懂這是什麼東西,就知道是一堆炮彈拖著尾焰飛了過來,30秒,高密度的火力傾斜,打出去一百多枚火箭彈,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這一仗,打完,費列羅夫就帶部隊跑了,這場戰鬥,喀秋莎發揮了驚人的威力,從這個時候開始,喀秋莎開始大規模生產。

    BM13使用的是口徑132mm的火箭彈,一臺火箭發射器,搭載16枚火箭彈。BM13的射程是8.5公里,爆炸時的殺傷半徑超過了10米,威力是非常不錯了已經。

    而1942年,蘇聯人改進了BM13,將火箭彈換成了口徑300mm的,命名為BM31,這個的有效射程是4.3公里,每臺搭載12枚火箭彈。而後來的喀秋莎就有點過分了,口徑82mm的火箭彈,航程5.9公里。而這個的火箭發射器就有點氣人了,一種是搭載36枚火箭彈的,一種是搭載48枚火箭彈的。什麼概念?十幾秒鐘之內,三四十個火箭彈從一個發射器上打出去。這還不算,蘇聯人還弄了煙霧、標記、照明輪,這些東西主要就是嚇人用的,你要知道,大半夜,黑天,然後滿天的火箭彈拖著尾焰,還伴隨著一陣尖叫的聲音打過來的時候,嚇人不?這東西打的就是大面積的火力覆蓋,並不是精準射擊,動不動就一百多個火箭彈,來了一輪齊射,地面一片火海,天上嗖嗖飛,德華人的內心是崩潰的。

    而且,戰爭期間,各類火箭炮,蘇聯人生產了一萬多門,再加上1200萬個火箭彈,數量是足夠用了。能夠達到這個速度,依賴於這個東西成本低,結構簡單,就是輕型的機械生產,然後裝到卡車上就行了,美國支援的卡車,一大堆都裝了喀秋莎火箭炮。而且,戰爭期間總共兩百多個工廠參與生產,速度奇快。

    後來在蘇軍反攻的階段,蘇聯巨大優勢的壓力下,德華人在半夜中看到滿天火箭彈,那個內心,你可想而知了。尤其是柏林戰役期間,蘇聯用喀秋莎在柏林外圍狂轟濫炸,柏林變成廢墟,喀秋莎一半功勞。不是喀秋莎火箭炮是德軍的噩夢,是戰爭開始打不過了,越打越廢了,蘇聯越打越強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噩夢,喀秋莎則是補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出場的人物中,誰才是武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