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什麼意義?
35
回覆列表
  • 1 # 豪諾媽媽育兒記

      很多母親以為只有玩具店和百貨店的玩具櫃檯出售的才是玩具。其實,只要孩子喜歡玩的,不管是落在馬路上的小石子也好,碎木片也好,都是極好的玩具,也許把它們稱之為喚起無限的幻想和構思的最好的玩具更為合適。

      特別是從3歲到學齡前的兒童,是以嘗試錯誤法獲取知識的時期。所以,要求並不是只憑一種玩具,而是希望孩子自己能夠來選擇各種各樣的玩具,並能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玩具的意義,在於依靠自己的構思並依靠自己力量去進行創造。

      譬如,從很早以前就有積木玩具,近幾年又出現了拆裝式玩具。玩堆沙的時候可以有鐵鍬和鉛桶、繪畫用的蠟筆,再大一點時也可有剪刀。若只有一種用途的玩具,雖然一天兩天會感到有趣,但很快就會玩膩,他馬上又會想要去獲得別的玩具.

  • 2 # 如孝法師

    南懷瑾老先生曾經說過: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疾病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疾病是癌症,而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威脅可能就是來自意識層面的精神疾病。如今的青少年生於網路時代,每天接收著海量的資訊,卻很少能得到有關生命的教育和體驗。這一現狀可能對他們的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在他們心裡卻埋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每天接收到的大量資訊,很難讓精神聚焦。這是這個時代的危機,非常令人擔憂。

    古人活在大自然當中,特別單純,不太動心思。那時候把18歲作為一個人成熟的界限。有個笑話講一個男孩子從小打柴,他們家的門很小,他挑的柴很寬。他每次橫著挑到家門口時都是先把兩頭的柴卸下來,把扁擔放在旁邊,再把柴筐分別拿到屋裡面去, 18歲之前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大人也不說破。在滿18歲的這一天,這個男孩走到門口時突然開竅了,想到如果把肩膀豎過來不就能進去了嗎?他的母親坐在床上看到這一幕,說了一句話:“我的孩子長大了。”

    我們會發現,在大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人,不容易猶豫,也不太動念頭,他們念頭很單純,心念也很容易集中。當18歲大腦開始開發時,再瞭解諸多概念並不難。

    中國古人講,人有“養在先天”和“養在後天”之分。按照佛法的記載,人類的大腦在25歲之前是生長期,這是先天;25歲之後開始進入兩個迴圈。在大腦成長的過程中,會按照人的分別念建立大腦的思維模式,如果按照天地規律很緩慢地自然成長,大腦就會進入到另一種思維模式。

    自然界中,像沉香這樣的好東西一定是生長得很慢的。所以慢代表了一種自然的狀態,加催化劑是對自然的破壞。過去小孩子都是自己找玩具,拿一個竹竿都玩得很有意思,現在是大人為小孩設計玩具,這其實是走捷徑,我們根本不瞭解小孩。孩子從生理的角度來說,他們的生命是不平衡的:關於物質的色法穩定性不夠,而心所生的色法又特別多,所以容易出現精神和思維上的不平衡。希望在未來,佛法能夠幫助社會解決這一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寒最近在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