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說歷史
-
2 # 葉之秋
(曹操發家,全因奪取兗州,官拜兗州牧)
首先,在西漢年間,基本是朝廷-郡國-縣三級構架。
朝廷以三公九卿為首,相當於國務總理以及各部位長官。
地方上分兩種,一種是郡,郡的長官是太守。比如南陽太守袁術,長沙太守孫堅;一種是國,國本來是諸侯王的封地,齊國、趙國、楚國等等。國也等同於郡,國的長官為相,職級等同於太守。
其次,在東漢末年,因黃巾亂起,朝廷無力征討,不得不放權讓地方自行圍剿。
有個漢朝皇族宗室名在東漢的覆滅道路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狠狠捅了漢王朝一道。
這個宗室名叫劉焉,他告訴皇帝,“四方多事,只因刺史權輕”。在劉焉看來,天下之所以紛亂,各地叛亂之所以難以平定,只因為派往各地負責監察的刺史權力太小!
在當時,刺史是御史臺派往地方的監察官,有監察權,無處置權,更無行政權、兵權。
因此,在各地分亂,郡縣割據,政令不通的情況下,劉焉提出,必須加重刺史的權力。
因此,漢靈帝下詔,任命一些刺史為州牧,使之可以監管數郡,並擁有一州的兵權、行政權、財政權等等。
由此可見,州刺史本是負責一州監察的重要官職,並無軍政大權。
州牧則是統管一州多個郡縣的最高軍政長官。太守則是一郡長官,位在州牧之下。
三國時期的劉表擔任荊州牧,那個劉焉後來跑去四川,擔任了益州牧,他們都以州牧的身份成為一方豪強,割據一州十數年。
隋唐時期,州牧成為親王的榮譽職銜,刺史等同太守,都是市長級別官員。
-
3 # 師明禮
先簡要回答題主的問題:三國時期的州牧是刺史的升級版,太守是其治下的官員,州牧,刺史,太守都是地方行政官員;司馬,司空,司徒號稱三公,是中央最高行政長官,司馬在東漢的時候叫作太尉。
具體一點來說的話,東漢末到三國時期的官職制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大塊,具體到曹魏,東吳和蜀國又有些細微的不同。
中央:名義上最高的是三公,有實權的是錄尚書事。(1)錄尚書事。
這聽起來是個有點陌生的官職,但是實際上,在三國時代,一個實權重臣必須兼有錄尚書事的職務才能說得上全面控制了朝政大權。
在東漢,尚書(臺)本是內廷職務,品級不高,但是握有實權,後來又細分為六曹,其首稱作尚書令,隨著權力加重,尚書檯裡的一個職務錄尚書事逐漸成為外朝權力的實際擁有者,而常侍,黃門則為內朝實權擁有者(例如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
史書如此記載:“後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杜佑《通典》),“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仲長統傳〉),“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後漢書》〈李固傳〉)。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有以尚書令兼領錄尚書事的,也有其他職務兼領錄尚書事的。
例如,192年,董卓被刺死之後,司徒王允兼領錄尚書事。
曹操在195年官拜鎮東將軍,兼錄尚書事,他以荀彧為尚書令。
諸葛亮以丞相兼領錄尚書事,此時尚書令李嚴為他的副手。
諸葛亮之後,蔣琬以尚書令錄尚書事,成為蜀國第二任決策者。
蔣琬之後,費禕任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成為蜀國第三任決策者。
曹魏時代,還有陳群,曹爽,司馬懿等做過錄尚書事,蜀漢時代,有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做過錄尚書事,東吳有劉基,騰胤,全尚等做過錄尚書事。
錄尚書事這個職位比較特別,它不是個獨立的職位,要兼領才行 ,不是說做了這個位子就有實權,而是說本身有大權的重臣兼領這個職位,就可以全面控制朝政大權了。
(2)三公,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
①太傅和太師。
【太傅】:本意是皇帝(太子)的老師和輔政大臣,本是三公之一,東漢時期,太傅是太子宮中的最高官職,一般來說,太子做了皇帝之後,太傅很容易成為錄尚書事,因此地位顯赫。
東漢的時候,太傅不在三公之列,稱為上公,後期廢除了這個職位。
【太師】:東漢末年,董卓把都城遷往長安,自命為太師,實際上,東漢沒有這個職位,董卓這是變相的攫取權力,因為他把太師列在太傅之上。
“(初平)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二月丁丑,董卓自為太師。”(《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
司馬懿做過太傅,許靖做過蜀國的太傅,諸葛恪做過東吳的太傅。
②東漢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名義上三公之長百僚,但是因這個職位無實際意義,所以,一般把三公看作是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
東漢時做三公是很沒意思的,一個要求是你學問要高,二個是有名無權,真正權力掌握在錄尚書事等手裡,三是出了事三公要被重責,是職業背鍋人。
【太尉】:由大司馬改來的職位,本職是負責官兵的考核評定等,東漢時期,做太尉的兼領錄尚書事的人很少,所以太尉並無太大的行政決策權力。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時候,董卓,楊彪等做過太尉,特別的是,大司馬和太尉本是一職,但是在董卓時代,董卓自命為太尉,又將太尉劉虞改為大司馬,一職變兩職。
【司徒】:主管全國民政:“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後漢書·百官一》)
漢獻帝時期,楊彪,王允,趙謙等先後做過司徒,蜀國的司徒則為諸葛亮,東吳則有孫邵,顧雍,陸遜,諸葛恪等先後做過此職。
【司空】:主管全國水利,建築等:“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後漢書·百官一》)
蜀國沒有司空這個職位,東吳則有孟仁和董朝,曹操時代華歆是司空。
(3)九卿,次級中央長官,位列三公之下。
東漢時期的九卿,隸屬於三公之下,屬於辦事部門。
太尉下屬:太常、光祿勳、衛尉;
司徒下屬:太僕、廷尉、大鴻臚;
司空下屬:宗正、大司農、少府。
(4)將軍,有實權的軍事存在,也是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大將軍】:看看哪些人做過大將軍,就知道這個職位有多牛了:西漢時期有韓信,衛青,霍去病,霍光等;東漢時期有竇憲,曹操,袁紹,夏侯惇等 ,三國時期有孫權,司馬懿,蔣琬,費禕,姜維,陸遜,諸葛瑾,明朝時期有徐達做過大將軍,都是個頂個響噹噹的人物。
大將軍的職位序列比較複雜,一直因時勢和任職者的權力大小而變化,有時候在三公之上,有時候在三公之下。
【其它將軍】:位列三公之下的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
位列九卿之下的有前後左右將軍,此等職位經常是臨時設定的,存在時間不長。
【雜號將軍】:各種臨時設定,用完就廢的名號將軍。
大將軍很多都是外戚,除了雜號將軍之外,其它將軍均可以開府。
漢靈帝時期,另設西園八校尉,漢靈帝自號無上將軍,以宦官蹇碩為首領,袁紹為副首領,另有曹操,趙融等六校尉,主管都城軍務,用來對付外戚大將軍何進,此後彼此內鬥,互相殘殺,拉開了三國戰亂的大幕。
【將軍名人】驃騎將軍:司馬懿,馬超,李嚴,步騭等。
車騎將軍:張飛,廖化,夏侯霸等。
衛將軍: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等。
雜號將軍:黃忠做過討虜將軍。魯肅做過橫江將軍,趙雲做過牙門將軍等。
《三國志》記載曹操時代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和右將軍徐晃。
《三國志》裡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小說《三國演義》裡則稱他們為五虎上將。
(5)太后,隱形的權力擁有者。
東漢中期之後,皇帝多年幼,是以太后多大權在握,成為看不見的實權擁有人,這個到了三國時代,就很少見了。
地方:最高長官為州牧(刺史)。【州牧(刺史)】:東漢時期,都城洛陽之外分成12州,每州派出刺史,這本是中央官僚,專管監察地方官員,治官不治民,也沒有地方行政職權的。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一些刺史被提升為州牧,可以全面主管本州民政,軍政等大權,從而州牧成為了地方最高長官的地位。
在東漢初期,各州的長官叫作太守,隨著刺史(州牧)的權力增大,慢慢的淪為刺史(州牧)的下級官員。
州牧這個位置有多重要呢?看看這些做過州牧的:曹操,劉備,袁紹,孫權,劉表,陶謙,袁術等,基本上都是一時人雄。
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職名字在東漢時期一直換來換去的,東漢末年基本上是以州牧的權力為地方最大,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它的權力實際上更大。
【司隸校尉部】:主管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和漢安八郡。大概是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陝西渭南一帶。
漢獻帝時期,將八郡劃入各州之內。
曹操做過司隸校尉,張飛以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後來被部下殺死,諸葛亮接任。
【郡國】:東漢時期,皇子封王,以郡為國,分別在各州之下。
【侯國】:東漢列侯以縣封地,也在各州之下。
【邑,道】: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叫作邑,少數民族的地區叫作道。
三國時代一些特殊的官職【相國】:189年,大將軍何進請董卓領兵救駕,結果引狼入室,董卓殺掉當時的兩大軍閥勢力何苗和丁原之後,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此後董卓進封為相國,獨攬大權。
東漢時期並無相國這個官職,為董卓獨有,在曹魏時期,則有司馬炎,司馬昭做過相國。
“(中平六年)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
董卓做過大約三年的相國。
【丞相】:西漢哀帝時期丞相改稱大司徒,不設丞相一職,等到了曹操時期,才又設立丞相(建安十三年)。
“(建安十三年六月)癸巳,曹操自為丞相。”(《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
曹操做過大約十二年的丞相,曹丕做過大約一年的丞相。
蜀國丞相則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在位大約十三年,“蜀曰丞相。章武元年置,建興元年開府,軍國事無大小皆聽裁決。諸葛亮薨,因闕。居是官者一人。”(洪飴孫《三國職官表》)
吳國丞相較多,比較出名的有顧雍,陸遜等,“吳曰丞相。黃武初置。寶鼎元年分置左右,建衡中復舊。居是官者十一人。”(洪飴孫《三國職官表》)
在曹操時代,丞相實際上是實權擁有者,蜀國丞相亦可以看做是實權擁有者,屬於專屬諸葛亮的特殊尊位,諸葛亮死了之後,沒有丞相了,大權主要在錄尚書事,平尚書事,尚書令手中。
吳國丞相含金量不高,有時候還有左丞相,右丞相。
【其他】:曹操時期,仍然有三公,不過已經是政治花瓶;蜀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則是大司馬,沒有司空,有時候有太尉;吳國和蜀國差不多,時有時無。
【地方】:曹魏時期,和上面所說的差不多,有州郡縣三級,有司隸校尉,十三州;
蜀國兩州,設立刺史(州牧),例如諸葛亮曾經領益州牧;
吳國四州。
-
4 # 石敬瑭
東漢和三國的最高行政區劃是州,州下面設郡,州牧和刺史都可以翻譯成州長,所以州牧和刺史可以算是一個級別的官員,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不過東漢時全國只有十三個州,一個州的面積可能有我們現在兩三個省大。而太守也就是郡長,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長。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到了西漢為了監察地方官員設定了刺史,刺史的本意是巡視地方監察官員,但是一個刺史通常會巡視若干個郡,為了方便就設定了州,大多數州用的都是古稱,也就是大禹分天下為九州的名字,但是西漢剛開始設定州時並不算是行政區劃,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形成的,而原本只是臨時派出的刺史漸漸變成常駐再漸漸總攬地方行政,最終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州長!
而州牧也是古代官職,大禹時代分天下為九州每個州的長官就是州牧,牧就是管理的意思,他和刺史的區別在於刺史可以翻譯為州長而州牧可以翻譯為全權州長,也就是說刺史遇到有什麼大事或者認命官員時得先稟報中央,而州牧可以自行處理,事後寫個奏摺說明一下即可,甚至不說也沒啥。
上古時代設定州牧是因為那個時候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制度也很粗糙,中央無法對地方形成有效的管理,所以不得不放權,周朝時採取分封制很大原因也是因為這個,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央也就越來越集權,州牧這個官職也就取消了,而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本就已經減弱,劉焉或者是為了避禍或者為了獨霸一方就向中央提出重新恢復州牧一職,以便地方官員能夠有效管理地方,中央同意了並認命劉焉為益州牧!當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各個刺史本來就可以算是土皇帝,州牧的區別在於他是名正言順的土皇帝!
-
5 # 金剛菩提淺談
州牧和刺史是州一級的官員,太守是郡一級官員。
西漢武帝首先劃分十三刺史部,州此時只是監察區,不是行政區,刺史那個時候屬於中央官員,只是下派到地方監察地方行政,此時是郡縣兩級行政層級,刺史只是六百旦的小官,而太守是兩千擔的高官,太守不屬於刺史的下屬。
到了東漢,刺史的權利越來越大,漸漸地常駐地方,並且成為了州一級的長官,此時行政層級開始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太守開始成為了刺史的下屬。
公元188年,漢靈帝在位時,劉焉為了一己私慾,奏請皇帝改刺史為州牧,從此也開啟了地方割據。當然,此時的州牧和刺史是同時存在的,只是有個別州改刺史為州牧,比如幽州牧劉虞,冀州牧韓馥,益州牧劉焉等。
州牧比刺史的權力更大,軍政大權一手抓,太守是其下屬。
三國時期大致就是如此。
總之,州牧和刺史後來是一個級別的,但是權力略有不同,州牧大於刺史,而太守是他們的下屬。
-
6 # 虔雩志錄
州牧,刺史,太守都是地方官員體系,
而三公:司徒司空司馬都屬於中央官員體系。
州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州設州牧,指管理某州人民之意,屬行政官員。
刺史,“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所以刺史是屬於監察體系的。
所以在此時看,州牧相當於省長,而刺史相當於巡視員+政法委的部分職能。
後來,劉焉建議東漢政府把州刺史改稱州牧,擴大了州長官的職權,加速了軍閥割據的形成。所以在此之後,州牧和刺史職能權力基本重疊類似,二者漸漸合為一官。
此時不論是州牧還是刺史都是有職能並且權力很大的,在後來的三國時期,像蜀漢,都沒有佔領涼州(或者短時間佔領了一小部分)同樣設了涼州牧,比如馬超,,意思就是等這塊地方打下來了,你就是這個州的最高長官,以此來對官員的認可,即“遙領南北朝後州和郡”。同樣的還有蜀國的冀州刺史張翼、兗州刺史鄧芝、幷州刺史廖化、涼州刺史姜維;吳國青州牧朱桓、豫州牧諸葛瑾、徐州牧全瓊、幽州牧孫韶等
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太守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因為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也帶了組織部的部分權力。南北朝後州和郡地方大小類似,行政長官也趨於相同。
司徒:在古代掌管行政和百姓的教化,一品,相當於古代的宰相、丞相。類似於想在的國務院總理。
大司馬:執掌軍政與軍賦,為朝廷大臣,常統率六師。職能類似於之後兵部尚書。
司空:《後漢書·百官志》在“司空”條下,原注說:“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類似於後來的工部。
司馬地位則漸漸下降成了中級的軍官,例如白居易擔任的江州司馬。
總的來說三國官制與東漢官制大致相同,但是趨勢發生改變。
曹魏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為“外輕內重”結構。尚書檯的權力開始下滑,逐漸成為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開始建立。
蜀漢則繼續承接漢制,以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等政府首腦執掌大權的體制。
東吳官制也相仿。
-
7 # 九州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州,州下設郡(國)、郡下設縣。如果將州視為現在的省,那麼郡(國)就是地級市。州牧與刺史,很多時候混用,但實際有很大區別,兩者職責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從官職名稱來看,刺史是個監察官,主要負責考核地方官員的德、廉、能,相當於中央組織部的官員,只管理官員,不管理百姓。州牧的管理物件是轄區官、民,是地方高階行政長官。
第二,從官秩看。刺史雖負責考核監察官員,能決定官員命運,權力很大,但是官秩只有六百石,跟縣令差不多;州牧是兩千石級別的大官,跟中央三公一樣。
第三,一州,如果有刺史就不再有州牧。一般情況下,用兵頻繁的地方設州牧,其他州設定刺史。
具體來說,鬧黃巾之前,地方設定的是刺史,黃巾鬧大了以後,就設定州牧,增加地方權力。州牧最大的權力是可以募兵,而在鬧黃巾之前,地方官員都沒有兵權。
但是不管怎麼改,刺史也好、州牧也好,管理物件是太守,太守是郡的長官,太守的職責一直沒有變化。三國亂世,州牧、刺史都管不住太守了。比如荊州刺史王睿,被荊州下去內的長沙郡太守孫堅殺了,幽州牧劉虞被轄區內的右北平郡太守公孫瓚殺了,渤海太守袁紹奪了上司冀州刺史韓馥的地盤。討董之戰結束,袁術跟孫堅一起進攻荊州牧劉表,袁術的南陽郡還是荊州地盤。
-
8 # 史海浮沉一月明
東漢末年,漢室漸微,地方官員不再受中央控制,紛紛自立。於是一時之間諸侯紛爭,群雄並起,一起演繹了三國時代波瀾壯闊的精彩歷史。在這些逐鹿天下的諸侯之中,常常會聽到某某刺史、某某州牧、某某太守(某某多為地名),比如說荊州牧劉表,西涼刺史董卓,渤海太守袁紹等等。很多朋友就搞不懂了,這些刺史、太守、州牧打來打去的,那究竟誰的官職更大?
刺史:文職。西漢初年,封國與郡縣並存。漢文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便從中央派出人員去刺(刺,巡察之意)各個郡縣和封國,定期向中央彙報情況。到了武帝時,封國被削,武帝便將天下劃分為13個州(司隸、冀、幽、並、兗、青、豫、徐、益、涼、荊、揚、交十三州),每個州設定一名刺史來進行巡察。請注意,這裡的刺史並不是地方行政長官,不能干預地方行政和軍事,而西漢時期,天下雖然分為13州,但州沒有設定行政機構,仍是郡縣兩級,州範圍概念。東漢時期,行政區域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刺史為州長官,但州是虛設,刺史級別不高,往往不如郡守。
州牧:王莽篡漢之後,將刺史改稱為州牧,並逐步擴大擴大州牧的權利,州牧從巡檢的職務一躍成為地方的軍事長官(注意,只是軍事長官)。東漢時期,又將州牧改成了刺史,仍舊行使巡檢的職務,而東漢末年,黃巾叛亂,為了鎮壓叛亂,漢靈帝在幽州刺史劉焉的建議下,改刺史為州牧,下放權力,使得州牧權力急劇擴大,逐漸集行政、軍事和財政大權於一身,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但這個時候刺史依舊存在,某些州的長官仍為刺史,而某些則為州牧,二者權利相當,形成了刺史與州牧並存的局面。
太守:從秦始皇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郡的長官被稱為郡守,掌握一個郡的行政大權。到了漢景帝時期,郡守被改成了太守,同樣是一個郡的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用今天的話來說,刺史相當於今天的中央巡視組組長,州牧則相當於集今天的省長,省軍區司令,省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等職位於一身,太守則相當於集地級市的市長,公安局局長等職位於一身。
-
9 # 言豈君
整個漢朝州刺史和州牧來回變動,三國的牧、刺史得從漢靈帝開始講起。
以曹操為例,當過濟南相,漢朝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舉,濟南國是分封的諸侯國相當於郡級,這裡的相相當於郡太守不過品秩略高。後改任東郡太守隸屬兗州,太守俸祿兩千擔,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再然後被推舉為兗州牧,這時的牧掌握了軍權、行政權,已經是地方割據勢力。
州牧是從州刺史演變而來,靈帝前期時刺史職權是監察,刺史俸祿好像只六百擔,後來時局混亂,劉焉圖謀不軌,提議改刺史為牧以加強地方政府勢力鎮壓起義,劉焉就成了益州牧,劉焉、劉璋兩父子成了蜀中土皇帝,州牧兩千擔的俸祿完全不放眼裡。
不過亂世還是看實力,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太守、刺史、州牧都有,有兵有糧的就是大腕。
回覆列表
牧指的是州牧。州牧是刺史的別稱,西漢末年首次出現,之後廢設無常。
東漢太常劉焉,就是劉璋的父親,向漢靈帝建議,現在的刺史和郡守貪汙腐化,導致民怨沸騰,應該選任公正清廉的人擔任地方軍政長官,並自薦擔任益州牧。靈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各州設立州牧遂成為定製。
刺史,是監察官。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個監察區,監察長官是為刺史,負責監察當地官員百姓。刺史雖然品級低,但直屬於中央,無須向地方軍政長官負責,所以權利還是很大的。東漢設立十二個刺史,在司隸設定司隸校尉,其權利相比西漢有擴大,有時可以負責領兵作戰,到漢末和州牧地位相當。
太守,是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東漢末,三國時期,這三者的權利大小:州牧≥刺史>太守。
司空、司馬、司徒基本可以等於三公。
司空掌水土、禮儀、祭祀等,司馬掌軍事,司徒掌行政。東漢末,省司馬,設太尉。東漢末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三國時期,沿用東漢制度,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另外又在三者之上設立大司馬,由大將軍升遷,曹仁、曹休、曹真曾擔任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