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鉗工雕歷史
-
2 # 胡恆韜
千古一帝,九子奪嫡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的一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鬥鰲拜,平三蕃,打敗噶爾丹,作為皇帝他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但是到了晚年造成的奪嫡之亂可以說不是個合適的父親,雖然康熙一生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最後爭奪帝位的是那九位阿哥:
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
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
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
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
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
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
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
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
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
最後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勝出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最喜歡的皇太子
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出生不久便被立為太子,主要因為其母親赫舍裡與康熙青梅竹馬感情深厚,面對即將離世的妻子,康熙深感內疚,再加上三蕃叛亂,康熙希望得到其母家的大力幫助,而且立太子也是為了即使平藩失敗,朝廷也有繼承人不會六神無主。而且作為繼承人,胤礽的表現深得康熙的歡心。
初次被廢
康熙三十6年,康熙分封成年皇子,讓太子的許可權受到威脅,而各皇子開始對皇位虎視眈眈,由於敵對勢力的誣陷以及自己的不檢點,讓康熙很是失望,為此康熙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後來胤礽表現越來越差,康熙失望至極,最終廢掉其太子位,為此康熙傷心幾天寢食不安,甚至把大臣推薦做太子的八阿哥給圈禁起來。
復立再廢
面對自己培養多年的成果,並不想放棄的康熙再次有了復立太子的想法,再加上大阿哥的巫術事件讓康熙找到了臺階,最終復立太子,但是重新成為太子的胤礽可始打擊阿哥黨,公報私仇,很是讓康熙不高興,後來甚至謀劃康熙退位,最終父子倆的矛盾不可調和,胤礽再次被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二阿哥胤礽兩立兩廢,康熙是多麼喜歡這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一系列的操作,讓這位皇帝父親傷透了心。不得已在其他阿哥中選一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這位太子爺終於把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
3 # 溪頭鄧燕
可以說,康熙王朝在清朝的歷史中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實現了中央集權,祖國統一,為後面的經濟發力打好基礎。因此,很多人評價康熙為“千古一帝”。
然而,康熙晚年,卻鬧出了“九子奪嫡”的爭端,九個兒子爭奪太子之位,搞得骨肉相愁。那麼康熙最想傳位給誰呢?我認為:康熙起初是想傳給二阿哥胤礽,最後還是想傳位給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
二阿哥胤礽是赫舍裡的兒子。赫舍裡是託孤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的首位皇后,兩人感情很好。可是,赫舍裡因為生胤礽的時候難產而死。
康熙顧及赫舍裡的感情,又因為胤礽是嫡子,在他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後來又精心培養,多次理政監國。
可以說,皇帝的位置擺在那裡,胤礽耐心的等就行了。
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康熙選擇了廢了太子,讓他閉門思過,好好學習。
過了兩年,康熙有復立太子胤礽,康熙還是希望他能從之前的事情中吸取教訓,重新做人,將來接管大清。
然而,胤礽還是那個胤礽,復立後又繼續打壓那些反對過他的人,搞得裡外怨聲極大。康熙的心碎了,又一次罷免了太子,並將其軟禁了。
二、八阿哥胤禩的躍躍欲試二阿哥不得勢之後,八阿哥胤禩便動了心思,開始結黨,招攬人心。為了收攏人心,胤禩對下面的官員做的仁義,能幫的就幫,能救的就救,窮的給錢。一時間大家都尊稱為“八賢王”。漸漸地八阿哥的牌也越大越好了。
然而,他還是犯了致命的錯,竟然找來個道士,傳出自己有當太子的面相,還散發出什麼“王上加白”的謠言,這使得康熙非常惱怒。
三、低調的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奪嫡的團體中,實力並不大,他隱藏的很深,幾乎從未表現出來要當太子的意思。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他還上書保舉太子,使得胤礽能夠重新被立,表面上仍是太子一黨。另外,和八阿哥也走的比較近,總之,各方面都吃的開,在康熙面前更是表現的極為孝順。因此,老八和太子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
唯一的不足,便是脾氣暴躁,不講情面,因此康熙給他寫了“戒急用忍”四個字,教他以後做事不要急躁,要多靜下心來想一想。
-
4 # 寒柏隴臥子
雍正即位的意義和作出的貢獻
雍正皇帝名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於暢春園,傳位於胤禛,十六日頒佈了康熙遺詔,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登基,受百官朝賀,時年45歲。雍正在位十三年,駕崩於當年的八月二十三日,終年58歲。
雍正的繼位,使康熙王朝後二十餘年的皇權之爭表面上趨於平靜。但由於康熙帝崇尚漢族文化,可又沒有將漢文化有效的與滿族習俗相結合,尤其在實行嫡長制的繼承製度上沒有認真在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而進行,因而造成立與廢太子太過輕率,致使康熙王朝後期皇子們勾心鬥角爭儲、皇帝無暇朝政、大臣們無所適從。
雍正登基時正值壯年,此前的生活環境使他經歷和明白了封建王朝的諸多弊端與缺點。雍正曾自言:“惟有洞悉下情之處,則朕得之於親身閱歷,而皇考當日所未曾閱歷者。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對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聯所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者,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遠過之。”
因此,雍正能逐步從老皇帝的陰影中走出來,興利除弊,反對朋黨,強化皇權,為政務實,糾“寬仁”而施“嚴猛”,對康熙後期的許多做法予以糾正。再加上他對自己的手足兄弟們也不姑息容忍,使雍正在鞏固皇權方面為滿清統治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為後來的乾隆皇帝在政治上、經濟上及體制上開創了有利的局面。
但也正因為如此,雍正帝也受到當時的一些權貴和文人的反對,對其的繼承大統有一些風言風語,對他的誅朋黨措施給予批評,對他嚴加管束皇親國戚及手足兄弟給予了不公正的評價,對他打擊一些“異端邪說”給予種種歪曲。
對於雍正“即位之謎”的兩種不同說法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登基即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雍正即位當皇帝一事,是清代四大疑案之一,那麼到底是合法登基,還是矯詔登位呢?
—— 矯詔篡位的說法
這種說法出現在《清朝野史大觀》、《大義覺迷錄》等野史中,其中記述了雍正即位不久民間出現的傳聞:“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書中還說:“聖祖皇帝(康熙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雍正帝)就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
《辭海》中也稱:“相傳聖祖(康熙)遺詔本以‘十四子’為繼承人,世宗(雍正)勾結隆科多,改‘十’字為‘於’,以陰謀奪得帝位。”
一些歷史學者否定了這些民間傳聞及野史記載,但卻並不排斥雍正矯詔篡位的觀點。這些人的看法是官方記載的雍正即位經過及後來雍正自己的辯護詞當中,有許多破綻和矛盾的地方。最為明顯的就是康熙臨終之際在場人員名單上的幾處記載互有出入。
再者,他們認為雍正上臺後採取的很多措施和舉動,也給他是否是合法即位留下疑惑。例如,雍正下令收繳康熙皇帝的硃批奏摺,凡是私自保留和抄錄者從重治罪;處死了康熙晚年時經常傳達康熙旨令的貼身內侍趙昌,並抄沒其家產等等。
—— 合法繼位的看法
研究清史的絕大多數專家們認為,胤禛素來為康熙所鍾愛,雍正8歲時就隨父出巡塞北,10歲便出獵封為貝子,其後又由貝勒晉封為親王,曾奉命掌管國家軍政、錢糧大權。康熙末年,諸皇子角逐皇儲,雍正在表面上表現的置身事外,更加得到康熙的信任,康熙對選擇他作為繼承人很是滿意。
清代官方的正史記載表明,雍正的繼位是合法合情的。《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雍親王。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暢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開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1723)為雍正元年。”
還有,在《中國皇帝要錄》中的“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條載上記載的康熙遺命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更有近代的一些學者經過大量史籍檔案的研究,也認為雍正完全是康熙經過長時間多方面的思考和考察後選擇的接班人。比如《雍正王朝》的作者、著名學者二月河談到篡改遺詔時,就講道:“清代的傳位詔書是非常嚴肅的重要檔案,是滿漢合璧的,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按清代皇家詔書書寫制度,必須在兒子前面加寫‘皇’字,傳位四子應為‘傳位皇四子’,傳位十四子應為‘傳位皇十四子’。如果把‘傳位皇十四子’的‘十’改成‘於’,就文理不通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雍正繼位後的治理及政績,也證明康熙選對了人。一個帝王的性格有時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雍正的為人處事決定了他的治國政策。
首先,雍正的勤政從康熙、唐太宗,直至秦始皇這些千古明君,沒一個比得上他的。《雍正硃批諭旨》中留下了千餘萬言的政務批語,就能看得出雍正在位13年裡是多麼的勤於政務。
丁歸田糧的改革:廢除了個人人口,減輕了貧民的負擔,此次改革在中國賦稅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實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雍正把額外徵收的稅銀加以整頓,酌量納入正賦,並給官員發放養廉銀,禁止他們無度的征斂。釋放賤民:下詔允許部分處於賤民的世僕、伴當、墮民、蛋民成為平民,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設立軍機處,總攬全國軍政大權:成為中央施政發令的最高機構,在皇帝的掌握下辦理一切政務。歷史上丞相制度由此廢止,開始中央集權化,集中力量幹大事。提拔鄂爾泰,並聽取其建議改土歸流:雍正會識人、敢用人,提拔前朝小小郎官鄂爾泰,此人其後出將入相,政績卓著,成為一代名臣。雍正聽取其建議改土歸流,取消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的土司制度,對西南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確定祕密立儲制度,改變了清朝儲制不立的狀態:儲制不立往往會引起宮室、甚至一個王朝的混亂,雍正本人就是親歷者。清代自雍正起確定了祕密立儲的制度,對於鞏固皇權起到了重要作用。雍正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歷史上千百年來遺留下的積弊,對解放生產力有很大的好處。他敢於觸犯皇親貴族、官僚地主等特權階層的傳統利益,不怕守舊勢力的輿論攻擊,是一位很有建樹和功績的改革者。
—— 觀點總結事實證明,康熙沒有選錯人,雍正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歷史上千百年來遺留下的積弊,對解放生產力有很大的好處。他敢於觸犯皇親貴族、官僚地主等特權階層的傳統利益,不怕守舊勢力的輿論攻擊,是一位很有建樹和功績的改革者。
寒柏認為康熙皇帝是17至18世紀中國著名的君王,以其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還有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並使其日益富強的信念支援下,選擇一位接班繼承人肯定是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和考驗,絕對經過了全面的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參考資料:《清史》、《清人筆記》、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國古代史》等。
-
5 # 小寒話歷史
關於康熙究竟想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這一直是一個令歷史謎們感興趣的話題。其實,康熙最喜愛的是能征善戰、豪爽正直的十四子,但“千古一帝”的康熙又豈能感情用事,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有治國之才的第四子繼承了皇位,即清朝的雍正。
滿清從努爾哈赤起,就有一個皇家傳統,皇子一旦成人便開始學習處理政事,從而有利於皇帝的甄別和選拔。
但太子胤礽懦弱昏聵,兩次遭貶。八阿哥胤禩霸氣內斂,善於籠絡人心,大小官員和九、十、十一阿哥都成為他的跟班。
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獨正行,在追繳贓款,懲治貪腐之事上立下大功。但也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封疆大吏,以至於當時的官場上給他起了個“活閻王”的綽號。只有十三阿哥把他當大哥看。
01 在事先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抓捕了幾個與“八賢王”勾勾搭搭的封疆大吏,罷免了政府各部中趨炎附勢、賣身投靠八阿哥的一些官員。
02 一道諭旨將馬齊,張廷玉在內的許多官員官降一級,為新皇登基後能夠及時地加恩於眾臣而採取的逆向手段,這樣的心思真是用心良苦!
03 兩道詔書,命令原本是八阿哥的黨羽九門提督隆科多,為皇四子效命。
04 康熙彌留之際,密招胤禛進宮,把鑄有“如朕親臨”四個大字的金牌令箭交給他,並囑咐:憑此令即刻解禁十三阿哥胤祥,由他執令箭掌管兵部。
05 將兵權交給了與四阿哥交好的十三阿哥,除了能夠保證胤禛順利接班之外,對於以後新政的施行又奠定了一塊牢固的基石。
06 康熙臨終前,最疼愛的十四阿哥胤禵正在甘肅指揮平亂,身為父親的康熙沒有把最喜歡的兒子召回來做最後的訣別而以盡人倫,而是發出了“無聖旨不得擅自回京”的詔令。
-
6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康熙傳位的事情,在歷史上搞得那麼轟轟烈烈。那麼,他究竟想把皇位傳給誰呢?
康熙心中的皇位繼承者,必須是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既有菩薩心腸,更要有霹靂手段的人承繼大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清國祚永續,富強昌盛。
其實,滿清從努爾哈赤起就有一個較之於其他朝代非常具有先進性的、獨特的傳統作法,即所有皇子一旦成人便開始學習政事,或入各部政府實習參贊,或派往全國各地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人的人品、性格、能力、水平等等,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從而有利於皇帝的甄別和選拔。
那麼,康熙朝的皇子們在實踐中都是怎樣表現的呢?太子胤礽懦弱昏聵,已經兩次遭貶。三阿哥胤祉深藏不露,八面玲瓏。八阿哥胤禩霸氣內斂,善於交通權貴,更善於籠絡收買人心,朝廷裡的諸多大員小吏,甚至包括九、十、十一阿哥都“緊密地團結在以八阿哥的周圍”,當時朝野均認為接班非他莫屬!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為俠肝義膽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統領大軍縱橫疆場有餘,文心周納,老成謀國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還與老八若即若離,互為依靠卻又勾心鬥角。
唯獨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獨正行,特別是在追繳贓款,懲治貪腐之事上毫不手軟。如此,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封疆大吏,以至於當時的官場上給他起了個“活閻王”的綽號。
深切地體察了諸皇子的優劣,康熙帝內心已將接替大位的人選鎖定在四阿哥與十四阿哥兩人身上,只是遲遲難以最後定奪。於是,他向桐城派的學術領袖,當時以布衣身份在上書房行走,亦師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諸子皆佳,惟四子與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繼大統,朕殊難決斷,望先生一言以決。
方苞不愧是大學問家,他不正面回答,卻用比喻說理道: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該置喙。然,皇家無私事,家事即國事。故,臣有二法可為聖上決疑——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作料無不取決於掌廚之人。當下火頭已弱,味淡無鹽,亟需能夠旺火且敢於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其二,選皇子立一國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孫,若皇孫天縱英明,則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聽完這話,康熙帝以手加額,慶幸道:吾得之矣!
他“得之矣”,得到的結論是什麼?自然是最終決定將皇位傳給已經生了聰明能幹兒子弘曆(即以後的乾隆皇帝)的四阿哥胤禛了。接下來,康熙帝在生命之火熄滅前極短的時間內,以超人的膽識和政治智慧,電閃雷鳴地作出了一系列決策。
不是將以往的親信安插進重要部門,也沒有把一些軍官晉封為上將軍,而是在事先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抓捕了幾個與“八賢王”勾勾搭搭的封疆大吏,罷免了政府各部中趨炎附勢、賣身投靠八阿哥的一些官員。這就在無形之中剪除了胤禩的羽翼,為胤禛的順利接班掃平了道路。
同樣是在毫無徵兆和毫無理由的情況下,一道諭旨,便基本上將各省督撫、乃至於包括上書房大臣馬齊,張廷玉在內的能員大吏統統官降一級。正當朝野對此議論紛紛,迷糊不解,甚至是以為皇上是不是臨終前神經錯亂,亂髮政令時,具有大智慧的明眼人已經看出,老皇帝這是為新皇登基後能夠及時地加恩於眾臣而採取的逆向手段,這樣的心思真可謂殫精竭慮,用心良苦!
明明知道步軍統領衙門主官(俗稱“九門提督”)隆科多是八阿哥的黨羽,康熙帝卻祕密地同時發給他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勤勞政事,功勳卓著,著即簡拔為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並由該大臣負宣讀傳位詔書之責……第二道詔書:步軍統領隆科多依附權貴,矯詔亂命,著即褫奪本兼各職,立即賜死!本詔書留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處,遇變開讀……
這樣兩道內容完全相反,一道位極人臣,一道突遭橫禍,立下地獄的詔書同時頒發給一個人的事情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但卻收到了奇效。此奇效在於: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和同樣是巨大的威脅面前,很少有人會選擇後者,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這就硬生生地將“八賢王”陣營中的一個鐵桿干將拉了出來,並且還得叫你死心塌地的為新皇帝所用。更因為隆科多掌握著京師防務的軍權,一旦他不得不盡心竭力地擁戴新皇帝時,其他人想利用軍隊搞政變、逼宮等等的預案則必然全部化作泡影。
彌留之前,趁著那短暫的清醒,康熙帝密招胤禛進宮,把鑄有“如朕親臨”四個大字的金牌令箭交給他,並囑咐:憑此令即刻解禁十三阿哥胤祥,由他執令箭掌管兵部。
這又是濃墨重彩的驚天一筆!誰都知道,十三阿哥胤祥不僅知兵、且長期與“丘八”們在一起摸爬滾打,在軍隊中有極好的人脈。而且,胤祥少年喪母,一直是四哥胤禛對他呵護有加,他兩人之間的關係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弟兄關係,而是生死與共的政治同盟。所以,此時由他來執掌兵權,除了能夠保證胤禛順利接班之外,對於以後新政的施行又奠定了一塊牢固的基石。在所有皇子中,康熙帝最疼愛有加的是十四阿哥胤禵,此時,他作為統兵大將正在甘肅指揮平亂。按照一般的做法,父親將死,肯定會把最喜歡的兒子召回來做最後的訣別而以盡人倫。事實上十四阿哥也多次以此為藉口要求返京一探虛實——誰不想為自己能夠登上大寶而努力呢!但是,康熙帝卻向他發出了“無聖旨不得擅自回京”的詔令,當然,這裡所說的“聖旨”既包括老皇帝的也包括新皇帝的——為了政權的順利交接,康熙帝忍痛割愛,誰能做到!
-
7 # 二孩兒爸
其實雍正即位,本來就是一樁歷史的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很好的,而且樓主的推測也不無道理,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對乾隆的寵愛是確實的,對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較認可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廟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蔘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範,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
北京天壇
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儲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裡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說“雍正進蔘湯下毒”,由於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經多次說過,人蔘對於南方人比較好,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腳,也不會公然用進蔘湯這一招。
此外,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詔書偷改”,同樣不合歷史事實。皇帝在世時不宣佈誰是繼承人,只是把所選繼承人的祕密諭旨寫進詔書裡,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到皇帝死後才當眾宣佈,這種做法叫祕密立儲。這種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至於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確的說過,事實上他比年羹堯還大呢。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
道光祕密立儲諭旨
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通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
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儲存的這份遺詔中,關於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並一直囚禁了十幾年。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西藏,立了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繪有允禵進入西藏的畫,來紀念這件事。
撫遠大將軍允禵西征圖卷
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西藏,進軍西藏。為什麼他那麼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準噶爾,如果他把準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硃諭、硃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硃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硃批奏摺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
關於年齡問題,他們認為也有疑問,在競爭皇位的皇子們當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齡上處於劣勢。
根據《庭訓格言》中的記載,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談話中表示,在他看來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經年過四十,快要進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選一位在他看來年齡已經過大的皇子來接班。
至於因為康熙非常喜歡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給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砝碼,是比較牽強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實上根據滿文件案等材料的記載看康熙帝對皇孫們都是非常喜愛的,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更加喜愛,這些皇孫中有不少人從小被康熙帝帶在身邊,得到康熙帝的言傳身教。
延伸: 根據以上種種懷疑,這部分學者還進一步推論: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裡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學界,關於雍正是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他認為康熙本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重要標誌。
-
8 # 藍淚笛說歷史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
千古一帝,九子奪嫡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的一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鬥鰲拜,平三蕃,打敗噶爾丹,作為皇帝他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但是到了晚年造成的奪嫡之亂可以說不是個合適的父親,雖然康熙一生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最後爭奪帝位的是那九位阿哥: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
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
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
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
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
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
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
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
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
最後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勝出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最喜歡的皇太子
初次被廢
復立再廢
面對自己培養多年的成果,並不想放棄的康熙再次有了復立太子的想法,再加上大阿哥的巫術事件讓康熙找到了臺階,最終復立太子,但是重新成為太子的胤礽可始打擊阿哥黨,公報私仇,很是讓康熙不高興,後來甚至謀劃康熙退位,最終父子倆的矛盾不可調和,胤礽再次被廢!
-
9 # 新事史說
康熙一生生了35個兒子和20個女兒。兒子長大成人有20人,女兒長大成人有8人。在康熙的最後20年統治中,由廢太子和儲位虛懸而產生的儲位鬥爭不斷!
出征前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列兵處送行,康熙命令駐防的八旗綠營軍都聽十四阿哥指揮,讓蒙古王也聽從十四阿哥指揮。這一切都說明康熙極為重視十四阿哥,簡直有帶替自己出徵的味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太子非他莫屬。
康熙對十四阿哥應該說是喜愛的重用的,並且有意培養他。但十四阿哥似乎又不是最理想的、唯一的人選,他年輕不夠成熟,又參與八阿哥集團謀奪儲君位的歷史,所以康熙對他還不是完全信任,還心存疑慮,所以沒立他為儲君。
他與二皇子和八皇子之間關係都比較一般,不是集團成員,與兄弟間交往不多,只與十三阿哥來往頻繁,其他兄弟若既若離態度,打圓場說好話。對康熙關心備至,冒死勸康熙治病是最顯著的例子,周旋於父子兄弟之間,以爭取各方的好感,企圖獲得康熙的好感和信任。康熙曾說他度量過人,深明大義,可見雍正攻於心計。他的手段是力圖隱蔽,不漏痕跡,對自己的親信三番五次說對皇位不感興趣,也不收黨羽。
康熙和雍正的父子感情是逐步加深的,康熙對雍正也是著力加以培養的,讓他參與管理皇室喪葬祭祀事務,並參與管理部分國家事務。雍正辦事特點是認真負責,事無大小,凡康熙交辦的事必恪盡職守,辦理完善。在他辦事中透露出嚴肅執法的精神。他的這種作風很受康熙賞識,再加上他能領會康熙的意思,有愛戴之心,又能殷勤小心是個孝順的兒子,這一點也符合他立太子的條件。由於前面的教訓,再加上康熙對十四阿哥也比較看重,委以重任。因此,最終沒有立儲。
康熙臨終前,若不指定,會出現國無君主、江山不穩,因此他必須立刻指定繼承人。當時十四阿哥遠在西北,身邊只有雍正了。
雍正即位後,殺了康熙臨終前身邊唯一重臣隆科多,確實讓人懷疑是否殺人滅口,又先後圈禁誅殺康熙生前的得力太監,雍正這樣對康熙的奴才顯然心中有鬼。
-
10 # 紅柳說歷史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影響很大,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在朝廷的擁護者最多,看起來是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君主的人,但是八阿哥聰明反被聰明誤,觸動了康熙的底線,結黨。結黨的後果自然不用多說,無論朝廷威望、國家法度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後果嚴重可能會激起民憤,全國暴動。這個時候,康熙皇帝直接不敢考慮八阿哥。
而這時候,二阿哥太子被廢,皇子最可能在四阿哥跟十四阿哥中產生。先說一下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戰功累累,親率青軍多次平定邊疆戰亂,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十四阿哥常年在外帶兵打仗,無暇顧及國內形式,不能很好的團結朝廷,穩定政局。管理一國朝政確實有點牽強。
再來看一下四阿哥,四阿哥常年在朝廷內部穿插迂迴,懂得與官員同僚的相處,也能夠體會到民間疾苦,深得百姓愛戴,也懂得協調整個國家資源。
就這樣,康熙帝心中的傳位人選其實一直就是四阿哥。
回覆列表
1708年,康熙在木蘭圍場,宣佈廢除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於是,康熙的九個兒子開始拉黨結派,明爭暗鬥,想爭奪太子之位。
雖然,二阿哥和八阿哥鬥得最凶,勢力也最大,但是鉗工認為:康熙最鐘意的還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有以下三點原因:
1)雍正孝順康熙生病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天天去看望,並且給康熙喂藥,用心服侍康熙。看到康熙病痛的樣子常常痛哭流淚。這和老二胤礽無動於衷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他能從父子感情中打動康熙。
另外,胤禛的孝順還體現在做事上:從不越權,以康熙的意思為宗旨。這對於康熙來說,是莫大的信任。
2)雍正不爭權,專心做事當然,不爭權只是明面上的不爭,暗地裡還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四阿哥胤禛在明面上是太子黨的人,對太子恭恭敬敬,另外對八阿哥也走的很親近。自己雖然也有門人,但從不明面上表達出有野心的意思,而是專心做事。
3)康熙贈字
康熙覺得自己快走到頭了,在養心殿裡親手寫了“戒急用忍”四個大字。而這四個字正是他要勸兒子胤禛:遇事不要發脾氣,要學會用忍,去靜心權衡。
總結“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越是表現欲很強的人,可能越得不到領導的重用,用心做事,韜光養晦,自然而然會發光發熱的。畢竟,大多領導都比我們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