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圖音樂
-
2 # 海濱音詩2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說,學習樂器靠的是肌肉記憶和聽覺記憶。而這兩種記憶,相對於視覺記憶要難得多。但如果有人恰恰是這兩種記憶能力出眾,而且又選擇了學習音樂,至少他容易出成績。藝術的問題是靠文化修養和個人感受,這個不容易說清楚。參賽拼藝術,更比技術。
-
3 # 消炎藥兒
每天只練琴4小時卻奪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當然可能!前車之鑑阿格里奇,三年不練琴,臨時抱佛腳,竟然奪得肖邦鋼琴大賽冠軍!
1957年,阿格里奇16歲時,憑藉天賦在三個星期之內連續贏得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和布梭尼國際鋼琴比賽兩項桂冠,一舉成名。1960年,阿格里奇與華裔作曲家、指揮陳亮聲結婚生子,退出舞臺。但這段婚姻不成熟,到1964年結束。在生活上,阿格里奇不是那種相夫教子的媽媽,陳亮聲因為夫妻之間無法協調,帶著女兒一走了之,拒絕和阿格里奇再接觸,給了鋼琴家巨大打擊。(後來陳亮聲與中國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再婚)
1965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之前,阿格里奇心情不好,更沒有事業心,甚至已經三年沒有練過琴了。後來在著名鋼琴家阿什肯納奇的妻子斯蒂芬的鼓勵和幫助之下,阿格里奇重新找到對於鋼琴的熱情,並拿下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風靡世界至今。
話說回來,練琴除了必要的像體育選手一樣的保持肌肉、關節、神經的反應力,對於職業演奏家,主要是練習難點和音樂邏輯,所以不是初學者那種純粹的擾民的音階、八度練習。
當然,在網上也看到過愛麗絲·沙良·奧特這種年輕鋼琴家的單手反覆練習指法的過程,整個一疲勞練習法,為的是肌肉記憶,任憑手指像機器一樣在鍵盤上運動。
因此,演奏家每天練習時長因人而異,如何練習更是秘訣和天分。
每天只練琴4小時奪得肖邦冠軍,其實已經不短了。我猜對於趙成珍這樣的優秀人才,為了應對肖邦大賽,重點還是練習、掌握肖邦不同作品演奏的特點以及整體表達。
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讓學習者一直重複重複的練習、每天要求7-8個小時或者更多小時的練習、
音樂不像體操或者雜技要依靠大量不間斷的練習才能達到完美的動作和協調性、音樂提倡的還是在聽方面的練習、好不好聽有沒有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如果沒有正常的學習音樂或者樂器的方式、單單靠大量的時間練習那是沒啥效果的、還是要講究方式和方式的、鋼琴更是有這樣的要求、另外一個就是教師方面的重要性、
有個好老師能讓你少走幾年的彎路、就如我現在的老師他一直提倡彈琴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快就好、而是你要知道自己在練習什麼、彈奏的東西能不能理解、單純傻傻的練習那隻不過是高階的複製機器而已。
所以對於趙成珍的每天只練琴4小時就奪得比賽冠軍、這個沒什麼不可能的、個人的天賦加上努力又有一個很負責的老師為他安排屬於他的練習方式、那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