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麒麟才子梅長蘇

    人總是會變的,曹操寫出這首《蒿里行》時,正是參加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之時,也是在熱血青壯年時,胸懷報國壯志,心憂天下蒼生,面對被戰爭破壞的民生,作詩哀嘆,也很正常。但軍閥割據混戰,天下局勢分裂,曹操也蛻變成為軍閥一霸,心狠手辣才容易生存和立足,對他來說,成大事者必須狠,屠龍的少年變成惡龍。

  • 2 # 山野牧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你買房之前,你希望房價跌,就說房價太高,讓老百姓不能有尊嚴的生活;而當你買房之後,你就會希望房價漲,就說房價太低,不利於年輕人奮鬥。

    其實希望房價漲和跌的人都是你,之所以反差這麼大,是因為屁股變了。

    曹操也是一樣!

    寫這首詩的時候,曹操正在和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心中還有匡扶漢室的赤膽忠心,還有力挽狂瀾的決心意志,這個時候他看到的人民,都是漢家天下的人民,等他拯救了天下,這些人都是他治下的子民、財富,所以你才能有哀傷和感嘆,畢竟在他看來,這都是自己人啊!

    屠城的曹操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已經進入諸侯爭霸的時期,曹操本身也是地方諸侯的一員,它(不是筆誤,屠城真的豬狗不如,不配為人)看到的人民都是敵人的子民、敵人的財富、敵人的兵員,殺起來毫無心理負擔,而且屠城對它而言還有很多好處:

    一、給將士的回報:人跟你打仗是為了什麼,權力、金錢、土地、女人。。。屠城之後都能得到巨大的滿足(參考近代的曾國藩屠南京,比日本人還狠);

    二、充作軍糧:你沒有看錯,屠城是把人當糧食,東漢末期,生產全部破壞,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人吃人。曹操方面不只是屠其它諸侯的人,事實上守兗州的時候,它們連自己治下的子民都殺過,用作口糧;

    三、削弱敵人、威懾敵人:這個大家都懂,就不展開了。

    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對土匪和官兵一樣厭惡和恐懼,正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最後感謝毛主席,提出貫徹執行“軍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才有了現在的軍民魚水情!

  • 3 # 高分子複合雲材料

    很簡單的道理,屁股做哪個位置,決定立場,立場又決定行動方式!屠城是手段,目的還是為了平復天下,就像FATE裡面切嗣面臨的選擇那樣,殺49個人救51個人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曹操希望用慘烈的屠城,來降低敵人的抵抗意志,加速他統一中國的程序,就那麼簡單

  • 4 # 張子曰

    屠城從來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軍事上的戰術選擇,

    而不是一個道德問題。

    屠城,是為了不屠城,你這麼理解就OK了。

    不能讓敵人膽寒,

    不能讓負隅頑抗的地方百姓膽寒,

    那付出代價的就是自己的軍人,和自己的百姓。

    所以屠城永遠是一個軍事上的可選項。

  • 5 # waterworld

    很好理解,說明曹操虛偽。很奇怪的是這麼多人為曹操辯解,劉備比曹操仁義的多,這些人卻說劉備虛偽。典型的雙標啊

  • 6 # 沐嵐爸爸

    這個問題令曹操尷尬——我也不想啊!

    據考究,曹操有史可查的屠城記錄就有七次之多,涉及人口愈百萬之眾,按咱現代話說,曹操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劊子手!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劊子手”竟然滿懷文人情懷,寫出了“生民百遺一、念之短人腸”的詩句,還被列入“建安七子”之中。這是不是有些滑稽?

    那,曹操為什麼要屠城呢?是不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他的第一次屠城講起,來逐步釐清這些困惑。

    徐州之殤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秋的一天,空氣凝結,曹嵩(曹操父)和他“肥嘟嘟”的小妾,被亂兵堵在了廁所裡……

    曹嵩,“字巨高,沛國譙人也”,是漢桓帝年間大太監、中常侍大長秋、費亭候曹騰的“養子”,一代梟雄曹操之父。曹嵩這個人“質性敦厚,所在忠孝。為司隸校尉,靈帝時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曹嵩這一生,還算是順風順水,沒遭過什麼“大難”;晚年“退休”(188)後不久,趕上了東漢末年的大亂世,曹嵩一家便從老家輾轉跑到琅琊(今山東臨沂)避難。

    曹嵩的兒子曹操,這段時間也沒閒著……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4月,青州一帶的黃巾軍數百萬人攻入兗州!

    兗州牧劉岱準備進行剿滅,但濟北相鮑信卻勸說他:

    “今賊眾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志,不可敵也。然賊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蓄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然後選精銳,據要害,擊之可破也。”

    鮑信的意思是讓劉岱暫時忍耐,不要“硬碰硬”,先忍耐一下再行出擊。然而,劉岱不聽,跟黃巾軍戰在一處!最終,劉岱不僅沒能擊退黃巾軍,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就這樣,兗州牧的職位空缺出來!

    東漢末年,兗州所轄區域雖不大,但其地處中原,四通八達,地理位置上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因此,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謀略家,無不想據為己有,比如時任東郡太守曹操部將的陳宮,他就建議曹操:

    “(兗)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綱紀,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陳宮“字公臺,東郡人”,本身就是兗州世家子弟,和兗州的世家貴族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由他出面正合適。因此,曹操應允了陳宮的建議。

    陳宮不負厚望,很快便說服兗州“州中”接納曹操入兗州,並擔任“兗州牧”一職。

    新官上任三把火!

    曹操就任兗州牧以後,立即著手解決兗州的安定問題,和黃巾軍戰在一起。最終,曹操取得了平叛戰爭的勝利,“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青州兵”最後成為曹操對外作戰的主力部隊,也可見此次戰爭中,曹操收穫之大。至此,曹操在兗州站穩了腳跟。

    聽聞兒子就任兗州牧,又看到了兒子的書信,曹嵩歡喜異常,便立即讓家人收拾“家底”往兗州趕。

    如前所述,曹騰父子曾均為東漢朝廷重臣,一生“積累”頗豐,以至於曹崇一家人有“輜重百餘兩”。曹操也不傻,時值亂世,防“寇盜”是必須的,於是他便下令泰山太守應劭“迎之”。應邵率兵去迎接曹嵩一家人,但,還沒趕到,就出了大事!

    當時,徐州牧陶謙手下有個叫“陰平”的別將,其“士卒利嵩財寶,掩襲嵩於華、費間”,這才有了本文開頭一幕。是日,亂兵殺到,曹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

    可憐曹嵩一家人就這樣死在亂兵之下。

    曹操知悉以後,痛苦萬分,把責任全部算到了陶謙手上——說心裡話,這個事大機率不是陶謙指使的,他身為徐州牧,貪圖曹嵩財物的可能性極小;但曹操不這樣想,硬要把責任算到他身上,亦有藉機搶佔徐州地盤之意。果然,為了給家人報仇,曹操很快(亦為193年)便領兵東征徐州。

    戰事順利,曹操一連“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保郯”。

    曹操取得了軍事鬥爭的勝利,應該說是達到了為父報仇的目的。畢竟,這場戰爭已經死了不少的將士。但是,曹操在進軍過程中,竟然做出屠戮百姓的事情來:

    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

    ——曹操這樣做,顯然是非常“過分” !徐州百姓又沒殺他父親,怎能夠算到百姓頭上呢?

    此次徐州之戰,是曹操首次在戰場上進行大規模的屠城活動!

    那,曹操何以至此呢?

    筆者揣測或有如下諸端:

    其一,曹操為替家人報仇而將仇恨擴大到徐州百姓頭上。

    其二,為剿滅反叛勢力。其時,徐州地區的徐州牧為陶謙。在陶謙的治理下,不僅徐州百姓安居樂業,就連京畿地區遭受董卓之亂的很多百姓,也“多依徐土”。因此,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上看,曹操在徐州不如陶謙,也不如後來的徐州牧劉備得人心。既然無法將其化成自己的勢力,那就寧可將其毀掉,於是曹操在徐州地區大開殺戒。

    再者,歷史上也曾出現一座城池反覆投降的情況。就算你“轉降”他人,由於已經“屠城”,力量也已經是偏弱了。

    如果以上兩點還有點牽強的話,下面這一點就應該是很有道理的了。

    其三,軍事鬥爭的需要。

    古代戰爭異常殘酷,戰士們在戰場上“拋頭顱、撒熱血”為的是什麼?對於普通士兵而言,他們想的無非是糧草、金錢和女人,前者滿足物質需求,後者滿足心理需求。當城池被攻克以後,士兵們想要從百姓手裡掠奪這些東西,勢必引發殊死反抗。如此情況下,就只有“屠城”這一條路可走——此種情況歷朝歷代都有所體現,曹操這裡並非個例。

    可想而知,如果曹操在攻克城池以後,命令部隊不許“屠城”,將會嚴重影響部隊士氣,進而影響後續戰爭。兩害相權,曹操對於屠城這種行為,自然是有所縱容的。

    是以,曹操屠城的行為確有其“邏輯合理性”在內。至於此舉會傷害到多少無辜百姓,曹操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徐州之戰,是曹操屠城的開始,其後,在曹操的征伐之中,類似情況便經常出現,原因也都大同小異:

    興平二年(195),曹操破張邈,屠雍城。建安三年(198),曹操徵呂布,屠彭城。建安五年(200),曹操與官渡之戰中,坑殺袁紹降兵七萬——一般這種情況屬於是軍糧問題,曹操的軍糧無法供養如此多的部隊;若放之,他們又有可能再度反叛。建安九年(204),曹操攻袁尚,屠鄴城。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攻烏桓,屠柳城。建安十九年(214),夏侯淵攻韓遂,屠興國。

    ……

    結語

    當然,“屠城”肯定是一種失卻民心的行為。聰明如曹操,必定也不願意見到此種情況,但迫於其時的戰爭形勢,他又不得不這樣做。

    是以,曹操的內心想必是萬分無奈的。

    為排遣心中鬱悶,最好是“歌以詠之”,於是,我們才看到了曹操那麼多勵志抒情的作品,比如在徐州之戰後不久,曹操有感於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期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燕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似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樣的詩句讀起來又怎能不使人悵然呢?

    參考:《資治通鑑》、《三國志》

    (網圖、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網上可以找什麼工作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