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20287205524

    本曲作於1847年。青年時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響,寫出了不少蘊涵著鬥爭性質的民族音樂,這首狂想曲正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查爾達什舞曲"的形式。傳統的"查爾達什舞曲"通常包括在節奏上存在鮮明對比的兩大部分--一種稱為"拉紹"(原意為"緩慢"),其特點是節奏緩慢,情緒莊重,多為慢板;另一種稱為"弗里斯"(原意為"活潑"),其特點是節奏輕快,氣氛熱烈,多為急板。本曲就擁有對比明顯的這兩種段落,因而具有顯著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特徵。李斯特在本曲中傾注了鋼琴這種樂器的最華彩效果,使鋼琴各個音區的特色都得到最為完美的發揮。這裡選用的是管絃樂曲改編版,用各種樂器代替了鋼琴的各個音區。

    序奏部分為綺想曲風格的緩板,升C小調,2/4拍。八個小節的引子具有相當大的力度,複雜的裝飾音帶出了沉重的主題,彷彿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過後,沉重、飽含深情的"拉紹"主題緩緩進入。之後樂曲由升c小調轉為E大調,色彩豁然開朗,似乎作者從匈牙利民族的光榮歷史中看出了祖國的希望。當"弗里斯"的主題若隱若現之時,樂曲突然又返回引子與"拉紹"主題。

    經過上述反覆,樂曲終於進入"弗里斯"舞曲部分。這一部分開始時的主題僅由幾個音符構成骨架,但並未給人單調的感覺。這一主題經過反覆的變奏和發展,情緒愈加歡快。之後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題,熾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盡顯其中。其後派生出的幾個"弗里斯"主題,都具有歡快、活潑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題和第二派生主題大量使用切分節奏和裝飾音,氣氛愈加趨向熱烈,第三派生主題在活潑中帶有樂觀、幽默的氣質,急速的民族舞蹈節奏將全曲推向了最高潮。樂曲最後在狂歡的氣氛中結束。全曲充分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民族解放運動必將勝利的信心。

    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作品以匈牙利民間舞曲《恰爾達什》為素材。全曲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稱為“拉蘇”意思是“緩慢”,是獨舞的音樂。後一部分稱為“弗里斯”意思是“新鮮”,速度迅急熱烈,是雙人舞的音樂。作品為自由曲式,獨樹一幟,別具風格,深受人們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平民女子髮髻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