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靜de頓河
-
2 # 節度使95
看問答這麼多,發現越簡單的越有料。人生百態,各有心得,幹嘛非要別人理解。你這應該是想問季的心結是什麼原因吧?季羨林做為“國學大師”,還是從事教育職業的,應該能意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齊家這一塊都做不好,自己子孫的教育都做不好,他自己心裡是不認為自己是大師的。知行之間差遠了!懂吧?
看問答這麼多,發現越簡單的越有料。人生百態,各有心得,幹嘛非要別人理解。你這應該是想問季的心結是什麼原因吧?季羨林做為“國學大師”,還是從事教育職業的,應該能意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齊家這一塊都做不好,自己子孫的教育都做不好,他自己心裡是不認為自己是大師的。知行之間差遠了!懂吧?
謝謝邀請。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成就舉世共睹,無須贅言。但就是如此令人仰視的一代宗師,卻有著長期難以疏解的心結,讓人唏噓不已。我感到,對季老先生的心結,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同情的,因為,我們走近一個人的心靈世界,需要站在他所處的時代環境,這樣方可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實。
季老先生的第一個心結是“事母非孝”。季季老一生學貫中西,但國學素養融入血液,從本質上來看,他還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倫理,季老是非常認同的。遺憾的是,還沒有等到他有能力去侍奉老母親,母親已經離他而去,給他留下了一輩子的痛悔。這個心結,在季老《賦得永久的悔》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篇文章裡,我們看到年屆九旬的老人,以一個朝聖者的虔誠、以一個孩子式的純善來追思亡母,令人嘆惋動容。我們應該看到。之所以留下這個遺憾,並非季老薄情,而是在那個飢餓、動盪的年代裡,他實在是沒有養家之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造成的悲劇。
季老先生的第二個心結是“父子失和”。這樣的資訊在網上傳言很多,季老的兒子季承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我和父親季羨林》,這本書我只是瀏覽過,但其中“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父親的心是冷的,是寂寞的”這句話,的確把我驚到了。這難道是在還原一個真實的季羨林老先生嗎?客觀地講,季老先生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關心、培養是長期缺席的,骨子裡的執拗有時還會讓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但這都不難理解,作為一個大知識分子,他有家業,同樣也有事業;他有個人選擇,也有國家需要,再加上長期獨自在外打拼的寂寞,受盡屈辱“牛棚”生活的不堪經歷,都讓季老的性格里比常人多一分懷疑,深了一層顧慮,增加了一些極端。
季老先生的第三個心結可以看做是“對妻不公”。同那個年代大多數人一樣,季老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比季老大4歲。對於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的青年人來說,這樁婚姻更像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但卻一點都不好笑。婚後,雖然季老的妻子堪稱“三從四德”的典範,但由於沒有共同語言、缺乏感情基礎,季老很少與妻子交流,感情的流動幾近凝滯。可以想見,這對夫妻二人而言,是一件多麼痛苦、折磨的事情!對於妻子,季老在《寸草心 我的妻子》等文章中,都給予了沉痛的表達,悔與痛都讓人不忍卒讀。
作為學術大師的季羨林老先生,在學術之外的私人空間裡,對這些過往、心結,都以文字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不隱瞞,不矯情,是真正的敞開心扉給人看!他樸實無華、娓娓道來的回憶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位主動走下“神壇”的老前輩,這是大師的可貴可敬之處,也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報以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