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孔子與孟子的區別西風頌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1、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

    2、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 2 # 巴圖

    二人思想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灑脫與壓抑

    相比於孟子,孔子生活的年代還是更古樸些,所以帶有原著民的淳樸和灑脫。比如,“君子坦蕩蕩”。

    而孟子生活的孔子之後,他的思想危機意識很強,因此也就給人以緊張、壓抑之感。比如,他著名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善惡問題

    孔子不說善惡,不說但並不等於他不瞭解人性。孔子在對待人性時,提倡仁,就是要人們有仁愛之心,互相關愛,幫扶,砥礪前行。

    而孟子從開始就提出人性本善,比如他說“人性之善,猶如水之處下也”。很顯然,孟子認為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樣,是人的本性。

    3,心靈成長方式

    孔子的心靈成長是不斷髮展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可以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個過程是不斷生成發展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生階段都在不斷變化和提升。

    而孟子的心靈成長只有一個目的,即養浩然之氣,雖然目的很好,但卻不是動態的,孟子的浩然之氣更多的是透過內在的靜修和保養正義之氣來體現。

    一個動態攀升,一個靜止觀照,明顯是不一樣的。

    4,對待禮的態度

    孔子對待禮的態度,一直主張克己復禮。態度是開放的,是想恢復周朝的禮制和社會秩序。他希望每個人都遵循周朝傳統的禮儀和道統,透過禮制,建立一個人人安樂祥和的理想社會。

    而孟子認為過度“禮”有些不符合時代,當禮儀過於繁瑣臃腫,就會束縛人的自由和發展,甚至有些掌權者會打著道德禮儀的名義,去做一些重利輕義的罪惡之事。因此孟子反對過度的“禮”。

    5,保守與激進

    孔子的思想總體上還是保守的,不主張透過暴力革命實現政治治理,而是希望透過仁治和德育來實現社會大同,主張以帶有軟實力的文化和德性來使他國臣服,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而孟子的社會主張帶有革命性,相對激進。因為孟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戰國七雄打的正厲害,都想著合縱連橫,消滅彼此。長年征戰的後果就是,民不聊生,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掙扎在死亡的邊緣。孟子見到這些,內心肯定激動,因此他希望透過更具革命性的武裝力量,改變現狀,為民請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臟變硬時,眼睛會有4個“警報”,你若佔了1個,肝臟還算健康!“警報”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