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原王道遠

    在現在我們看時間很方便,可以看手錶,也可以看手機,古代人沒有這些智慧的東西,但是他們也有他們的妙招。

    普通人而言看太陽就好了,一開始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都是看太陽來判斷時間點的。其他的比如點香,就像電視裡經常說的一炷香的時間,在古代一炷香大概就是兩刻鐘,而且非常容易操作,並且便宜,所以他們經常用這種方式簡單計算時間。

    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時間儀器—日晷,這個東西是利用太陽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來作測定和劃分時間的,就是用一個圓圓的石頭,並且上面劃分好了時間刻度,在石頭的中間立一條棍子,太陽照在木棍上,木棍的影子在哪個刻度上,就是幾點了。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

    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圭表,這個東西的原理也是依靠太陽的影子來判斷時間的,是把一根杆子立在地上,在正午的時候測量它的影子的長度,以此來判斷時間和節氣。

    還有一種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中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中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還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東西也可以用來判斷時間,那就是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渾天儀。是由渾儀和渾象兩部分組成,前者是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後者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其實就是利用齒輪和水力帶動渾象繞軸旋轉,這樣渾象每轉一圈就相當於天體自轉一圈,也就是一天過去了,而渾儀則有日和月兩個環,同樣使用水力轉動渾象,渾象每轉一週,日環就會轉1/365周,也就是說等日環轉了一週也就是一年,這樣不僅可以判斷一天是否結束了,還可以判斷一年是否結束了。可以說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簡直是太佩服古人了。

    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已近似於現代鐘錶的結構,可稱為鐘錶的鼻祖。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

    不過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準備安裝中央空調,想了解一下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