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箭箭4819

    多數苗族研究者根據已有漢文古文獻和苗族的民間口碑資料認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頭,與三苗、南蠻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漢文史籍中的“武陵蠻”是苗族古史中記載最確切的早期史料。

    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發生戰爭。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部分部落向南遷移。千餘年後,他們經過與長江流域各土著族群的整合,在長江、淮河流域又形成了三苗部落聯盟。後者相繼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堯、舜、禹部落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並展開長時期的武裝對抗。最後,他們未能抵抗住強大的北方部落的南侵,從而逐漸向西部的山區轉移,進入今天的鄂西、湘西、川東,甚至可能溯漢江而上進入川北和陝南。

    商、周時間,他們被黃河流域的華夏人稱為“南蠻”、“荊蠻”等。“髳”、“髦”則可能是這個時期漢文獻中對苗族先民中另外一個支系的稱謂。春秋、戰國時期,再次受到中原族群大融合和頻繁戰爭的排擠,尤其是受秦楚之戰的影響,“南蠻”和“髳”人後裔再次向南、向西遷徙。秦漢時期,聚居在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被稱作“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等,並漸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而強大的族體。而與其有親緣關係的群體“長沙蠻”、“漊中蠻”、“零陽蠻”等因為處於相對靠南、靠東的地域而與使得兩地各群體間互相交流困難、文化差異逐漸增大,族群發生分化,後者形成為瑤族的先民。

    沿著沅水及其若干支流溯河西遷南移,呈現出一波接一波的水波式效應,成為秦漢以降兩千年來苗族先民遷徙方向的一個重要特點。漢朝以後,伴隨著中原王朝的頻繁更替和漢人的雪球般擴張,苗族先民一批又一批地湧入貴州,並相繼輾轉散佈於川南、雲南、廣西的廣大山區。苗族先民中向南的支系,保持了比較多的與瑤族先民的關係和共同點。而向西遷得最遠的苗族支系,則其歷史顯得愈益模糊。宋、元時期,中原王朝再一次注意到苗族這個廣泛分佈而愛好自由的群體。在漢文史籍中,他們被普遍記載為“貓”。到清朝時,由於原始上被稱為“苗”的群體的勢力及影響持續強大,“苗”逐漸跳出其狹義所指,成為貴州省境及其周邊各少數族群的泛稱。正是由於此稱謂來源於苗族本身的特質,加上族群界線清晰化的訴求,“苗”在20世紀中葉以後又逐漸恢復其本義,不再作為不準確的群體之泛稱。

    大約從明朝開始,苗族從雲南東南部流轉進入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國家,先是越南,繼而寮國、緬甸、泰國。苗族在東南亞國家廣泛分佈開來,已經是清朝中晚期了。苗族進入泰國只是最近一百多年前的事情,那時正值中國的清朝末期。1960年代寮國的苗族捲入到美國挑起的第二次印支戰爭。在戰爭對立兩邊,苗族都是主力精銳。1973年,美國宣佈其在印支戰場的失敗,然後停止了干涉態度。此後,苗族作為戰爭難民開始遷離故土,走出亞洲,遠徙到世界其他地區。現在,在美國、法國、加拿大、澳洲、法屬蓋亞那、阿根廷、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的集中分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一生難道不能犯一次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