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科舉體系比較複雜,中間變化比較多,直到明清才發展到比較完善。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又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童試
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透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院試
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
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的“訓士規條”稱:對學校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各衙門官員以禮相待”,“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 ,即生員享受免丁糧(免役稅)、食廩(國家供給衣食,優厚者稱廩生,次一等為增生,初入學生員無廩膳、稱附生)、司法特權(官員以禮相待,生員見官不必下跪,生員犯法地方官須先報學官才能處理,不得像對一般百姓一樣施用刑具)。
鄉試
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朝廷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
鄉試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於鄉試一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明清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
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唐宋的科舉體系比較複雜,中間變化比較多,直到明清才發展到比較完善。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又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童試
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透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院試
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
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的“訓士規條”稱:對學校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各衙門官員以禮相待”,“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 ,即生員享受免丁糧(免役稅)、食廩(國家供給衣食,優厚者稱廩生,次一等為增生,初入學生員無廩膳、稱附生)、司法特權(官員以禮相待,生員見官不必下跪,生員犯法地方官須先報學官才能處理,不得像對一般百姓一樣施用刑具)。
鄉試
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朝廷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鄉試之榜明清時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
鄉試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於鄉試一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明清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
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