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君

    題主所說的這個腿腳不便的人便是明朝的第四任君主:明仁宗朱高熾。

    其實朱棣一開始並不怎麼喜愛他的長子朱高熾,因為朱高熾是在長的不合他的心意,想想也是,作為一生嗜武的朱棣怎麼可能看胖的都走不動路的朱高熾順眼呢。

    相比於朱高熾,朱棣更看中喜歡舞槍弄棒的二兒子朱高熙和三兒子朱高燧,那為什麼最後還是朱高熾繼承了皇位呢?

    嫡長子繼承製度佔很大原因

    朱高熾作為朱棣的長子,他繼承皇位是天經地義的,百姓也不會有任何異議,“長嫡承統,萬世正法”這一觀念早已生入人心,再說了,此制度還有“立嫡以長不以賢”這種說法,也就是說不管長子賢不賢能,他都應該做這個皇位繼承人,這些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朱棣自然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諱。

    朱高熾會做人,深受百姓愛戴

    朱高熾從小便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他的為人十分仁和。

    《明史》中記載朱高熾: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其中還說了朱高熾青年時也曾學習過射箭,並且能夠達到百發百中的弓技。

    朱高熾除了性格好之外,他還非常聰明,有一次他的爺爺朱元璋想讓還是小孩的朱高熾試著批批奏摺,看看他的反應。

    結果,聰明的朱高熾一頓操作後,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這也讓朱元璋對他也十分喜愛。

    好聖孫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朱高熾最後能夠繼位,這一點非常重要,著名的文臣解縉就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

    朱高熾雖然在位才八個月,但是他的儒家理想主義的影響在以後整整一個世紀中仍能感覺得到。

  • 2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順利在南京城登上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可是,在登基之後,朱棣遲遲沒有決定讓誰來繼承他的皇位。這是一件很讓人奇怪的事情,因為立太子可以說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那時叫“立國本”。

    永樂二年,朱棣經過來兩年的思考,最終立了身體肥胖的朱高熾為太子。立朱高熾為太子,是朱棣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帶著自己的一絲私心所作出的決定。

    當時,朱棣看著身材魁梧的朱高煦,還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時高興,就許諾打下天下後,要立朱高煦為太子。

    可是,在戰爭結束後,朱棣也沒立朱高煦為太子。當別人提起立太子之事時,朱棣也是悶頭不語。

    因為在朱棣心裡,北平還有個長子朱高熾,而且守城的功勞也不小。在朱棣調走精銳軍隊,城中只有一萬多老弱殘兵的情況下,面對敵軍五十萬,還能成功守了下來。如果當時北平告破,老巢被端,對朱棣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

    所以,朱棣不能忽視朱高熾的存在。

    但是,朱高熾身體肥胖,又不善騎射,完全沒有個國君的形象。不過,朱高熾深受文臣的愛戴,像金忠、黃淮、解縉、尹昌隆都支援他。相比之下,朱高煦的支持者大多是他身邊的少數武將,但是國家是靠文臣來治理的。

    朱棣本來想立朱高煦,但是連金忠這樣的謀士都支援朱高熾,朱棣心中就猶豫了。所以,此時朱棣也是很苦惱,糾結不已。

    1、

    當朱棣立了朱高煦為太子時,就相當於把嫡長子繼承製給廢了,把立老大的慣例給廢掉了。這樣一來,以後誰都可以當太子,只要他是皇子身份。

    可是,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假如這個制度被朱棣打破,那麼兵荒馬亂、手足相殘的戲碼就會天天上演,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作鬥爭。

    2、

    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立的世子,是繼承朱棣位置的最合適、最合法的人。一旦,朱棣忽略世子這個身份,立了朱高煦,也就是說把朱元璋的禮法給廢掉了,這對朱棣的威嚴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朱棣剛奪位成功,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還是需要得到大多數的人支援的。

    3、

    絕大多數的文臣都支援朱高熾,而很少有文臣支援朱高煦的,可是管理國家還是需要文臣。假如立了朱高煦太子,偏武的朱高煦能不能很好的和文臣相處,雙方能不能好好合作,這是一個未知數。

    4、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的一個孫子,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花了很大的心思來培養他。朱瞻基也不負所望,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都表現得不俗。這樣一來,朱棣心裡就更想把位置傳給了朱瞻基。可是,不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沒辦法傳位給朱瞻基。這一點,是朱棣無法接受的。

  • 3 # 過去即歷史

    這個腿腳不便的兒子指的就是朱高熾吧。

    朱高熾可是朱棣的嫡長子,在洪武朝都被立為了燕王世子;朱棣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就是太子。而且在朱棣靖難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京城,並把朱棣的根據地給守住了。

    朱高熾這個人喜歡沉靜,喜靜不喜動,喜愛讀書,言談得體,十分有涵養的一個人。朱高熾看著非常儒雅,又有仁愛之心,朱元璋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朱棣每次北征蒙古,都是留下朱高熾監國攝政,所以洪熙朝雖然不到一年,但在永樂朝可以看到朱高熾的主政風格,畢竟朱棣是個愛打仗的主。

    因為朱高熾不喜武,一直坐著處理政事,身體鍛鍊少,每天吃的還好,營養過剩嚴重,導致朱高熾過度肥胖,自行行走都比較困難。朱棣咋看這個兒子都不像自己,想把這個兒子換掉,改立風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可是朝臣都支援朱高熾,還勸說朱棣廢長立幼自古取亂之道。在文官獨大的明朝,皇帝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立誰為繼承人;比如後來的萬曆皇帝要立小兒子朱常洵,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的支援長子朱常洛,就這麼著僵持了十幾年,萬曆皇帝不還是妥協了。朱棣同樣是因為文官們的制約。文官們不需要一個像朱棣一樣,經常御駕親征的皇帝,只需要一個可以處理朝政的皇帝,打仗就由武將去完成就可以了。而朱高熾十分要文官滿意,還是嫡長子,只要他不死,文官一定堅決支援朱高熾的。

  • 4 # 黑水布衣

    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不僅腿腳不便,還是個胖子,後來還證明身體也一般,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因為他的外形問題,老爹朱棣確實有一陣很是看不上他,但笑到最後的依然是這個瘸腿的胖子。他的成功主要有這幾點:

    一、嫡長制的作用

    有明一代,是嚴格遵守嫡長制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先他而去,皇位沒有順延,而是傳給了嫡長孫朱允炆,這就是嫡長制的順序。明朝268年,只有三次兄終弟及(正統被俘,孩子太小,正德和天啟無子)。

    二、廢長立幼國之大忌

    朱棣是很成熟的政治家,雖然他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但他深知廢長立幼很容易造成政局不穩。畢竟之前的歷史關於這方面血的教訓是非常多的。所以他在開始的很多年都比較猶豫,這給了朱高熾時間展示自己。

    三、朱高熾的能力與人望

    不要小瞧這個胖子,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由於老爹朱棣喜好打仗,經常讓他變成留守兒童,這極大的鍛鍊了朱高熾個人能力,對於政務管理十分在行,井井有條。朱高熾廟號仁宗,足以說明他在眾臣心中的地位,很多永樂名臣(三楊等)都擁護他,人望頗高。

    四、豬對手

    朱高熾的競爭對手就是他的一奶同袍的親弟弟朱高煦,朱高煦很像老爹朱棣,打仗很在行。在“靖難之役”中立過大功,讓高興過頭的朱棣還說出了“好好幹,世子身體不好”的話。這張“空頭支票”一下子激勵的朱高煦,在朱棣登基後,就開始各方運作。不過他的軍事才能在政治上就用不上了,屢屢挑戰朱棣的底線,甚至還說出了“我像不像秦王(李世民)”的混賬話,於是被朱棣趕到了樂安(今山東惠民),最終被自己的侄子宣宗幹掉。

    五、好聖孫

    在朱棣猶豫的關鍵時刻,朱瞻基起到了關鍵作用。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可以說,朱棣對這個皇長孫是十分滿意的,尤其大才子解縉的那句“好聖孫”徹底讓朱棣下決心維護自己的太子。

    雖然,歷史只給了朱高熾不到一年的皇帝時間,但他在監國時期的作為不可忽略,在老爹朱棣後期有些偏執的進攻北元時,穩定了國家;在登基後,短暫的時光裡,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平反冤獄,廢除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前朝的窮兵黷武。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不失一位好皇帝。

  • 5 # 白頭山第一巴圖魯

    朱高熾最終能勝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朱棣作為造反上來的皇帝他一直對外鼓吹,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不能選擇單純地遵從嫡長子繼承。那麼如果他堅持這個邏輯,就應該讓老二朱高煦當繼承人了。可是他絕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一定就會引發後果:一個皇帝肯定會有好多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自己最能幹,應該自己上,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奪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帝國還有得好嗎?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理智上他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當皇帝,否則子孫們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

    第二個原因,

    就是二兒子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寵了。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這麼個武將,雖然原來救過朱棣的命,但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原來支援他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他的好話了。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野心露出。朱棣這樣多疑的人,肯定會擔心要是朱高煦哪天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沒準兒自己還會被兒子宰了。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

    第三個原因,

    朝中文官集團的支援。朱高熾雖然是個腿腳不好不被待見的太子,但畢竟是嫡長子,文官集團從小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也是分不開的。

  • 6 # 月關略萌

    自古以來,帝王選擇儲君都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家大事,對一個王朝國家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選擇最適當的儲君歷來都是帝王需要面臨的“考題”。

    明成祖朱棣在選擇儲君時,同樣碰到了這樣的難題。其實說難也不難,比起後世的康熙帝來說,朱棣只不過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而已。擺在朱棣面前的就是,立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

    歷史告訴我們,朱棣最終選擇的是腿腳不便、體型寬胖的長子朱高熾。不得不說,朱棣還真的是選對了人,要不然也就沒有後來的“仁宣之治”了。那麼,朱棣為何會選擇朱高熾呢?換句話說,相比較朱高煦,朱高熾有哪些優勢?

    一、“嫡長子繼承製”是重要原因,朱高熾名分早已定下

    朱高熾是朱棣正妻所生的嫡長子,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已被立為燕王世子,可以說名分早已定下。

    朱元璋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並且傾盡所有資源培養他成為皇位繼承人。這幾乎就是給整個大明朝立下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傳承製度。即便在朱標太子英年早逝後,朱元璋還是按照這個制度冊立了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來的,但他起兵造反時所用的藉口乃是“清君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棣對於建文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是認可的,只不過建文帝削藩將朱棣逼上了絕路。

    也就是說,朱棣雖然篡位,但他對於朱元璋所立下的皇位傳承製度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朱棣嫡長子的朱高熾顯然是儲君的第一候選人。

    二、朱高熾“身殘”但能力足夠,朱棣沒有越過他改立朱高煦的理由

    在靖難之役初期時,朱高熾奉命堅守北平。面對李景隆的50萬大軍,朱高熾令人不斷的往城牆上澆水,利用雪天的天氣條件,最終成功守住了北平城。這一次的勝績既展現出了朱高熾不俗的指揮作戰能力,贏得了朱棣的信任,又為其今後政治資本大大的加了分。

    在朱棣領兵在外時,朱高熾留守監國,鍛煉出了很好的治國才能,也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朝政大事,既能夠讓朱棣對“後方”安心,也贏得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和擁戴。

    可以說,朱高熾除了身體上的缺陷外,在能力上是沒有讓人詬病的地方。朱棣沒有理由僅僅因為他身體上的缺陷而貿然跳過他改立朱高煦為儲君。

    三、戰爭過後“仁政”才是正確方針

    經過了“靖難之役”和北方的戰爭,整個大明朝需要“休養生息”。這個時候需要帝王的“仁政文治”,而不是“武治”。

    不可否認,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次子朱高煦展現出了不俗的軍事統帥才能,也數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可謂戰功彪炳。但當時明朝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新朝功臣多為武將。如果讓同樣“好武”的朱高煦繼承皇位,必然是以武治國,會令本因戰爭而“疲憊不堪”的大明朝更加“虛弱”,這是不利於後世發展的,甚至會動搖大明朝的根基。

    朱高熾性格寬厚仁義,且喜好讀書。他若繼位必然是施以“仁政”治國。不要忘了,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仁厚”的性格。在對於後世治國理念上,朱棣和朱元璋在這點上可謂不謀而合,也可以看作是當時局勢下的最佳選擇。

    四、“好聖孫”!出於大明長久發展考慮

    朱棣就立儲問題曾問過解縉。而解縉的回答是:“世子仁厚,應該立為太子。”但朱棣並沒有表態,直至解縉又說了“好聖孫”三個字,朱棣才開懷大笑,從而堅定了立朱高熾的決心。而這位“好聖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與朱高熾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

    雖然朱高熾的身體缺陷讓朱棣立儲之心搖擺不定,但皇長孫朱瞻基的存在又令朱棣“心動不已”。朱瞻基聰慧異常,自幼便深得朱棣的喜歡,如果傳位給朱高熾,那麼將來繼承皇位的必然就是朱瞻基。這樣一來,大明朝至少有兩代是可以安穩發展的。

    反觀次子朱高煦的子嗣,各方面都與朱瞻基差之甚遠。站在大明朝長久的發展角度來看,此時困擾朱棣的立儲問題已然成了“選項唯一的單選題”。

    綜合以上的諸多原因,腿腳不便已然成為了一個可以忽略的小瑕疵。朱棣選擇朱高熾為繼承人,是當時大明朝局勢以及長久發展的客觀角度上的唯一,也是最佳選擇。

  • 7 # 破乞

    朱高熾當皇帝,其實是大勢所趨。有三個趨勢,三種勢能鎮在他身邊,是潛滋暗長,漸漸養成,我們簡單給大家做個分析。首先,朱棣本身的心思就在發生變化。我們前面講朱棣在篡位造反之後,他有幾個政治死結,他一生要想辦法把它打穿。其他幾個他都解了,唯獨最後一個,就是你怎麼選擇繼承人呢?因為他一定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那他的合法性從哪兒來呢?一直按他講的,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嘛,怎麼能選擇那個蠢豬一般的嫡長子呢?如果堅持這個邏輯,你是不是要讓你們家老二當繼承人呢?可是他不敢嘛,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一定就會引發一個後果,大明王朝長不了。你想,任何一個皇帝只要他有幾個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我能幹,應該我上,不是選賢任能嗎?不任命嫡長子嗎?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多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大明王朝還有得好嗎?肯定散了架了,這一點朱棣是知道的。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理智上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自己看不上的兒子當皇帝,否則子孫們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他當皇帝時間越長,這個觀念他就越琢磨得清晰。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皇帝,也是這樣的,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和朱棣是一樣的,得位不正,他是通過玄武門事變,把老爹給抓起來,把哥哥、弟弟全家都給宰了,自己才當上了皇帝。所以他後來就害怕後面的子孫有樣學樣,所以李世民是最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但是李世民倒黴,他大兒子不爭氣,就是那個李承乾。李承乾的名起得多好啊,承接乾坤,天然就是要當皇帝的嘛。但是李承乾不讀書、不上進,還好色,甚至還嘗試一點同性戀,最後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居然要派兵把自己所有的兄弟給殺了,自己當皇帝。後來陰謀敗露之後,那唐太宗李世民是實在沒有辦法,才把他廢為庶人。這一點他做得內心極其痛苦,他不想讓自己的歷史重演,但是這種兄弟鬩於牆的事情居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所以他最後只好做了一個妥協的選擇,選擇那個脾氣最好的李治當了皇帝,因為他知道他脾氣好,只要他將來當皇帝,兄弟姐妹們都能保留下來。但是他萬沒想到,後面還有一個武則天,這是唐太宗的故事。朱棣也淪入了一樣的邏輯,所以雖然他在情感上有一個偏向,但是他的理智漸漸會讓他明白過來的,這就是我講的第一個大勢。那第二個大勢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去了他父皇原來對他的喜愛,你想想看,這也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事。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你這麼個武將,雖然原來你救過老爹的命,但是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嘛,對吧?原來支援你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你的好話了。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確實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他那個小野心露出來了,你要說也不怪他,因為老爹原來許過給他嘛,說世子多疾,好好幹,將來我讓你當繼承人。所以這個心魔一旦種下去,那個小種子漸漸就要發芽。剛開始呢,是選了朱高熾當太子了,朱棣說要不你也封個王吧,叫漢王,但是給你封在雲南。不去,雲南太偏僻,我要守在南京,南京花花世界好。也可以,不走就不走吧,你就在南京呆著吧,於是就給了他一片宅子,這個宅子比太子的宅子還好。所以你看,這個時候朱棣其實是想扶植他的。那這片宅子叫什麼呢?他不叫朱高煦嗎?就叫煦園,煦園是哪兒呢?就是今天南京的總統府。你現在到總統府去參觀,後面的那個花園還叫煦園,這就是朱高煦原來的宅子。後來他又覺得我功勞這麼大,還是不夠威風,所以經常遇到人就說,你看我像不像那個唐太宗李世民呢?像不像秦王啊?這個話說的其實就跟要造反是差不多的,他其實已經露出了這個意思,就是你就是那個唐高祖李淵,現在那個朱高熾就是我大哥李建成,我功勞最大,我應該得江山。而且這一點還有一個旁證,朱高煦曾經找他老爹朱棣申請過一支衛隊,這個衛隊的名字叫天策衛。這個名字太有講究了,什麼叫衛呢?這是明朝的一個基本軍事單位,一個衛大概6500人。可是啥叫天策呢?這個名字太有來頭了,這是當年唐高祖李淵封賞給李世民的一個稱號,因為李淵覺得李世民功勞太大了,又不能讓你當皇帝,那怎麼封賞你呢?這樣,為你量身定製一個稱號,叫天策上將,李世民開的那個府就叫天策府,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事變,靠的就是這支基礎力量。現在隔了幾百年,你朱高煦在南京城裡又擁有了這麼一支叫天策衛的部隊,6500人,實力是很嚇人的。那就是說,玄武門事變的事,沒準兒在明朝就可能重演。朱棣再喜歡你,以他的性格,沒準兒哪一天突然一個念頭就會動出來,要是你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那我是誰呢?我不就是幾百年前的李淵了嗎,對吧?那我最好的下場也就是去當一個太上皇,沒準兒你還會宰了我。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從後來這個父子關係的互動當中,你也可以分明地看到這一點,他是防著他的。朱棣不是經常願意在外面跑嗎?跑的時候都把這個朱高煦帶在身邊,你哪兒也甭去,你就跟著我吧。在永樂十一年的時候發生了這麼個事,朱棣又有一次要到北京,就把這朱高煦也帶上了。到了北京之後,朱高煦就提出來,我要回南京,我要回南京,朱棣就跟他講,說現在天兒馬上就冷了,你等到明年開春再回去好不好?路上也不辛苦。朱高煦就忍下來了,到明年一開春,他馬上就又把這事提出來,那真叫是一天都等不得。那朱棣當然就不高興了,但是也沒表現出什麼,就說你把你兒子留下來,陪我那親愛的皇太孫朱瞻基一塊兒玩耍,好不好呀?那朱高煦就不幹,說我要帶我兒子回南京讀書,我不能讓他留下來。那朱棣馬上就跟他翻臉,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嗎?你不就是要回南京跟你大哥搗亂嗎?我當年也是把兒子放在南京給皇帝當人質的,這個心思我是懂的呀,你以為我把你兒子留下來是要當人質嗎?你那個糊塗心思啊,滾吧。朱高煦前頭一走,後面聖旨就到了,什麼漢王,在南京還有大宅子,還有衛隊,沒那個事了,滾到山東去。給他封到了山東的青州,離南京你給我遠點,離北京近點,我來看著你,什麼衛隊,全部都給我遣散,當然後來也給他配了一些很小型的衛隊。當然,朱棣是什麼人呢?肯定派遣了大量的特務在這些衛隊當中看著他。那過了不久之後呢,當然就有報告打到朱棣這兒了,說朱高煦在山東青州可不老實,跟當地的流氓混成一片,經常要擴充套件自己的隊伍,是不是要圖謀不軌呢?那朱棣哪聽得了這個?肯定把他叫到南京來,是一通臭罵,差點把他廢為庶人,說山東青州你也別呆著了,你給我滾到山東的北邊一個叫樂安的地方,那個地方距離北京是更近,我在眼皮子底下看著你吧。所以你想,到此為止,朱高煦和朱棣之間那種父子親情已經變得非常之寡淡了,沒準兒這時候朱棣防著他,比防著朱高熾還要嚴重。就算他大哥這時候死了,你朱高煦當了太子,你那個太子的日子估計更不好過,這是第二個趨勢。那第三個趨勢呢,就得看文官集團。因為人家朱高熾雖然是一個不得寵的太子,但他畢竟是正位中宮,那些文官集團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什麼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是分不開的。這就得要說到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是怎麼死的了,他最後一次北伐漠北,在回軍的路上,他突然得重病死了。你想,那是七月份,那個屍體馬上就要臭,所以文官集團這個時候就顯得特別重要,後來的那個著名的那個三楊之一,就是楊榮,楊榮原來的名字叫楊子榮,就是打虎上山那位英雄,一個同名。楊榮在身邊就密不發喪,然後幹了一件事情,就把軍中的錫器給熔化了,打造了一頂棺材,然後把所有的工匠全部給殺掉,把朱棣的屍身就放在這個密閉的棺材當中,就是真空包裝,給運回北京。那楊榮一方面安排大部隊是緩緩地向回走,因為這時候特別危險,你想大軍暴露在外,主帥又死了,旁邊還有蒙古部隊的出沒,所以這時候千萬不能慌神。而楊榮是單人獨騎馳回北京,和此時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商量該怎麼辦。主要是三手了,第一,派出部隊去迎接;第二,北京城戒嚴,嚴密佈防;第三,在府庫當中提出銀兩犒賞士兵,以安軍心。所以很快朱高熾就在北京正式繼位,當了皇帝。

  • 8 # 納諫如流

    明成祖朱棣,一位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經歷過無數次是生死,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成為皇帝后,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征蒙古,全以勝利告終。如此威猛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不選擇驍勇善戰的朱高煦為皇帝,卻選擇腿腳不便的大胖子朱高熾為皇帝,其實原因在於一個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高熾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朱棣的寵愛,反而朱高熾令朱棣非常懊惱。朱棣經常懊惱為什麼自己這麼威武,卻生了個這麼窩囊的兒子,完全沒有一點的帝王之相。不過生的窩囊的朱高熾卻生了個非常機靈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雖然對朱高熾非常討厭,但對朱高熾的兒子非常喜愛。在自己批閱奏摺時經常叫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旁觀看學習,從來沒有叫過別人。關於朱棣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成繼承人來培養的跡象,史料中的記載非常之多。比如朱棣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時,不帶上朱高煦,朱高熾,偏偏只帶上朱瞻基,目的很簡單,為了樹立威信。

    朱瞻基在蒙古跟隨將領追殺蒙古人的訊息傳到朱棣耳裡時,朱棣震怒,即刻派人出去尋找朱瞻基,尋找到朱瞻基後,朱棣非常喜悅,畢竟帶朱瞻基來是為了樹立威信,如果把朱瞻基給整沒了,那麼就白費了自己那麼多年培養的心血。帶著朱瞻基追殺蒙古人的那位將領,害怕朱棣責罰自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兒子。畢竟如果朱高煦為太子,那麼下一位皇帝就是朱高煦的兒子。要朱瞻基為皇帝的話,只有立朱高熾為太子。

    這也是為什麼朱棣不選擇威武的朱高煦為太子,而是選擇瘸腿胖子朱高熾為太子的原因。

  • 9 # 一米八2022

    朱高熾,大明第四任皇帝,繼承父親靖難之役奪來的大明江山,與其兒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的頂峰。

    雖然他腳有不便,到父親朱棣還是選擇了他最為太子,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禮有之,廢長立幼奈是取亂之道,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開他們這幾個兒子去立孫子,他也不會“靖難”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愛冊封為燕王世子,所以為了穩定,還是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繼位。

    第二,雖然兒子朱高熾腿腳不便,但是他為人性格不錯,適合做一個仁政之君,大明經歷開國以及靖難之役後,正是需要走養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國策,這點朱高熾就能做到。

    反觀朱高煦,雖然勇武過人,勇冠三軍,有朱棣霸氣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還脾氣暴躁,一身戾氣,如果他繼位,可能在疆土上暫時會更加擴大,但是了免不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甚至難免會走隋煬帝的老路,過渡的投資民眾,從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雖然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 10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既嫡又長,名正言順!

    朱棣的繼承人是朱高熾,即明仁宗,他能夠繼承皇位乃是實至名歸,絕非僥倖!

    嫡長子決定了朱高熾是法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明仁宗朱高熾乃是皇長子,而且是皇后所生,又是嫡子,根據中國歷史主流的繼承製度,他都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還有一點,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朱高熾就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任命為燕王世子。

    腿腳不便並不是皇位繼承人的必然否定項。

    唐朝李承乾因為腿腳不好而影響了心態,其實唐太宗並非因為這個原因廢絀太子。

    而且朱高熾腿腳不好未必是史實,可能因為體型肥胖行動緩慢而被人誤以為腿腳不好。

    朱棣喜歡朱高熾的嫡長子

    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類似於康熙皇帝喜歡弘曆,當時朱棣非常喜歡他的嫡長孫朱瞻基,有意要將皇位傳給他,這樣的話就必須要傳皇位給他的父親朱高熾。而且朱棣和他老婆徐皇后也都十分喜歡朱高熾的妻子張氏。

    最重要的是朱高熾本人素質過硬,具備一個合格帝王的要求

    朱高熾做太子時,多次在朱棣出征時監國理政。監國期間,為人寬厚、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德化天下,贏得了朝廷內外的一片讚譽聲。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朱高熾最終逆襲贏得皇位,和其監國時的這些親民舉措也是密不可分的。

    朱高熾的諡號是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能夠獲得這個諡號,充分說明朱高熾的能力和影響力了。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難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於朱棣,串通宦寺,陰謀奪嫡;後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高效利用上下班通勤的碎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