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節上來說,這兩者與八十回以後是否有外族入侵,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按《紅樓夢》“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寫法,以一個丫鬟、三首詩歌,來暗示、預示以後的重要情節,也很有可能。
不過可能只是可能,不能說每一句話都落到實處。比如襲人曾說寶玉“難道作了強盜賊,我也跟著吧”,表示她追隨寶玉是有條件的,暗示如果環境、條件有變,她就可能離開寶玉。結果賈府勢敗,襲人果然離開,別嫁蔣玉菡。但是如果穿鑿,非要據此說寶玉將來會“作了強盜賊”,就太想當然了。別的不說,就憑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哪夥強盜要他?要了他去幹什麼?作詩嗎?
寶釵有一首詠蟹詩,被視為絕唱。連一向對黛玉推崇備至的寶玉,也激賞這首詩:“寫得痛快!我的詩也該燒了”。
其實單看這首詩,不管是題材,還是文字,都算不上極其出色,遠遜於《葬花辭》《秋窗風雨詞》,也比不上《桃花行》《芙蓉女兒誄》。之所以獲得這樣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小見大,不就事論事,或者說是“主題深刻”。
以小見大,主題深刻,這是我們中小學生的作文要求。為什麼在《紅樓夢》的才子才女們之中,這一點就如此突出呢?原因不外乎“物以稀為貴”。
大觀園裡的生活,花團錦簇,但是範圍狹小、視野單一。才子才女們的詩作,也無非吟花詠月,什麼海棠詩、菊花詩、桃花詩、柳絮詩、詠雪、詠月。像《紅豆詞》《葬花吟》等較深刻的,也“無非公子與紅妝”,歌頌愛情的悲喜。雖然感情真摯,畢竟題材狹窄。“聲調壯”的寶琴,曾引起大觀園的轟動,但也僅僅是把寫景的範圍,從大觀園擴大的祖國山河,並沒有更大的突破。
唯一的突破是寶釵的詠蟹詩:“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對世間百相,有諷刺之意。這諷刺是泛泛的,針對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類人。但這已經是對大觀園詩作的最大突破,引起眾人稱奇叫絕。
寶釵的一首詩,說了這麼多,似乎有點跑題了。其實以小推大,從詩作看整個《紅樓夢樓夢》裡的生活,就能夠知道,作者是把筆觸放在“大旨談情”上的。對於更廣闊的生活,就算有所涉及,也是作為背景,比如貧窮的王家有個勇敢的岳母劉姥姥,而不會有太多的涉及。這不僅是筆力的問題(一個再天才的作者,也不可能擅長所有的題材),也是寫作視角的問題。
且作者生活在康乾年間,文字獄盛行。作者避之唯恐不及,每提到皇權,無不小心翼翼歌功頌德。如果是在唐朝,寫外族入侵,歌頌武功,肯定沒有問題。但是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你說“外族入侵”,是找著文字獄來迫害嗎?
寶玉從櫳翠庵討來的梅花,“只二尺來高,旁有一橫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旁逸斜出,是梅花的媚態。但是在文學作品中,枝蔓太盛,卻會喧賓奪主。那塊有靈性的石頭,是要“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的,怎麼會用外族入侵來煞風景呢?
從情節上來說,這兩者與八十回以後是否有外族入侵,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按《紅樓夢》“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寫法,以一個丫鬟、三首詩歌,來暗示、預示以後的重要情節,也很有可能。
不過可能只是可能,不能說每一句話都落到實處。比如襲人曾說寶玉“難道作了強盜賊,我也跟著吧”,表示她追隨寶玉是有條件的,暗示如果環境、條件有變,她就可能離開寶玉。結果賈府勢敗,襲人果然離開,別嫁蔣玉菡。但是如果穿鑿,非要據此說寶玉將來會“作了強盜賊”,就太想當然了。別的不說,就憑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哪夥強盜要他?要了他去幹什麼?作詩嗎?
寶釵有一首詠蟹詩,被視為絕唱。連一向對黛玉推崇備至的寶玉,也激賞這首詩:“寫得痛快!我的詩也該燒了”。
其實單看這首詩,不管是題材,還是文字,都算不上極其出色,遠遜於《葬花辭》《秋窗風雨詞》,也比不上《桃花行》《芙蓉女兒誄》。之所以獲得這樣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小見大,不就事論事,或者說是“主題深刻”。
以小見大,主題深刻,這是我們中小學生的作文要求。為什麼在《紅樓夢》的才子才女們之中,這一點就如此突出呢?原因不外乎“物以稀為貴”。
大觀園裡的生活,花團錦簇,但是範圍狹小、視野單一。才子才女們的詩作,也無非吟花詠月,什麼海棠詩、菊花詩、桃花詩、柳絮詩、詠雪、詠月。像《紅豆詞》《葬花吟》等較深刻的,也“無非公子與紅妝”,歌頌愛情的悲喜。雖然感情真摯,畢竟題材狹窄。“聲調壯”的寶琴,曾引起大觀園的轟動,但也僅僅是把寫景的範圍,從大觀園擴大的祖國山河,並沒有更大的突破。
唯一的突破是寶釵的詠蟹詩:“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對世間百相,有諷刺之意。這諷刺是泛泛的,針對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類人。但這已經是對大觀園詩作的最大突破,引起眾人稱奇叫絕。
寶釵的一首詩,說了這麼多,似乎有點跑題了。其實以小推大,從詩作看整個《紅樓夢樓夢》裡的生活,就能夠知道,作者是把筆觸放在“大旨談情”上的。對於更廣闊的生活,就算有所涉及,也是作為背景,比如貧窮的王家有個勇敢的岳母劉姥姥,而不會有太多的涉及。這不僅是筆力的問題(一個再天才的作者,也不可能擅長所有的題材),也是寫作視角的問題。
且作者生活在康乾年間,文字獄盛行。作者避之唯恐不及,每提到皇權,無不小心翼翼歌功頌德。如果是在唐朝,寫外族入侵,歌頌武功,肯定沒有問題。但是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你說“外族入侵”,是找著文字獄來迫害嗎?
寶玉從櫳翠庵討來的梅花,“只二尺來高,旁有一橫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旁逸斜出,是梅花的媚態。但是在文學作品中,枝蔓太盛,卻會喧賓奪主。那塊有靈性的石頭,是要“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的,怎麼會用外族入侵來煞風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