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或“待字閨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會把頭髮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歲。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閨中”。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齡,盤髮結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禮比男子要早好幾歲,十五歲的時候就要舉行成年禮,稱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盤髮結笄,表示成人了。這時要取一個“字”。舉行完笄禮,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禮之後、出嫁之前的這一段時間,這位成年女子的狀態就稱作“待字”或者“待字閨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個成人時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樣,故稱“待字”,這當然是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的,“字”的引申義就是“女子許嫁”的“許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個房子,下面一個嬰兒。
擴充套件資料:
其他年齡稱謂
1、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2、初度:週歲。
3、生小:幼年。
4、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5、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7、教數:9歲。
8、外傅:10歲,出外就學。
9、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古代年歲的別稱。
10、舞勺:13歲。
11、及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15、而立:指30歲。
16、不惑:指40歲。
17、強壯:指四十。
18、艾:指50歲。
19、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歲。
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歲
23、黃髮:指長壽老人。
24、鮐背:指長壽老人。
25、期頤:指百歲。
18歲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或“待字閨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會把頭髮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歲。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閨中”。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齡,盤髮結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禮比男子要早好幾歲,十五歲的時候就要舉行成年禮,稱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盤髮結笄,表示成人了。這時要取一個“字”。舉行完笄禮,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禮之後、出嫁之前的這一段時間,這位成年女子的狀態就稱作“待字”或者“待字閨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個成人時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樣,故稱“待字”,這當然是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的,“字”的引申義就是“女子許嫁”的“許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個房子,下面一個嬰兒。
擴充套件資料:
其他年齡稱謂
1、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2、初度:週歲。
3、生小:幼年。
4、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5、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7、教數:9歲。
8、外傅:10歲,出外就學。
9、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古代年歲的別稱。
10、舞勺:13歲。
11、及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15、而立:指30歲。
16、不惑:指40歲。
17、強壯:指四十。
18、艾:指50歲。
19、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歲。
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歲
23、黃髮:指長壽老人。
24、鮐背:指長壽老人。
25、期頤:指百歲。